分享

法藏的生平

 量子纠缠一 2016-11-17
《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连载 4
 
第三章 汉月法藏及其禅法

第一节 法藏的生平

七百年来临济,被人抹杀无地,

惟有者老秃奴,偏要替他出气。

惹得天下野狐,一齐见影嘷吠,

不如自家打杀,便与劈脊一击。

──法藏自赞──

 
有关汉月法藏的生平,可参考的文献有(清)黄宗羲《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清)弘储《天寿圣恩藏禅师行状》,以及(清)弘储编《三峰藏和尚年谱》。
明万历元年(1573)十月七日巳时(早上九点到十一点),法藏于江苏无锡出生,父亲苏兰,母亲周氏。
二岁时,父母依江南习俗让他抓周,没想到他什么都不拿,只是坐在那里笑得很开心。
五岁,当他在剥栗子吃的时候,听到父亲跟学生讲“浩然之气”,忽然丢下栗子站起来,神色很严肃。父亲看了,感叹着说:“恐苏氏不能有此子。”(恐怕我们苏家留不下这个孩子。)
七岁那年,发生大水灾,水漫过江岸,整个村子汪洋一片,当时法藏在学校,家人找不到他,正着急时,看到他竟骑在一只大龟上面,冲着波涛而来,赶忙把他接到小艇上。
九岁,法藏开始自动茹素,摒绝肉食。有人问他:“孺子欲为莲池耶?学其放生!(你要做莲池大师吗?也学他放生呢!)”他因此找到莲池的放生杂文,读后流着眼泪说:“不异我意。”
十一岁,法藏得了重病,因为一位和尚,医术很高明,所以他来到德庆院,没想到才跪下来礼佛,就有很特别的感应,病竟然就好了。
十二岁,立志出家,作《出家好》歌:“秋懊恼,秋懊恼,青山待我回头早。”当时父亲很不以为然,把歌词撕了,一直到他十五岁,才勉强答应他出家。法藏出家时,父亲给他田地和仆童,免得他还要乞食、洒扫。法藏坚持必须先学三年出家法。三年期满,法藏归家受冠礼,并且告别父母,这才正式落发出家。并于次年,得到礼部的度牒。
法藏出家之后,并没有很精进的修行。反而是与文人来往,阄题拈韵,悠哉度日。可是他又很有自信地告诉人家:“吾四十当悟道,六十岁死矣。”人家问他:“子不修行,安期悟道?”法藏答:“时未至,尚当游观耳!且公以何法为修行乎?”听到的人,都觉得法藏不是普通的人。
二十八岁那年的四月,法藏梦见观世音菩萨跟他说:“我心中有一物,你为我拈却。”(我心中有一个东西,你来帮我拿掉。)在梦中法藏回答:“某甲胸中一物,倩甚么人拈却?”(我心中的东西,要叫谁来帮拿掉呢?)醒来之后,心情很郁闷,走到山门前,感叹道:“宗乘中事,我自问理会也理会得,说也说得,只是一事未在,敌他生死不得。”(禅宗这些机锋转语,我都懂得,也有办法解说,但是就只有一件事不踏实,没有办法和生死抗衡。)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参访明师,寻求见道的法门。
次年,法藏来到云栖山,请求莲池袾宏(1535~1615)传戒给他。可是当时朝廷未开戒坛,因此袾宏只传他沙弥戒。接着他又拜访紫柏真可(1543~1603)的上首弟子寒灰。寒灰劝他持偈,他持了几个月,并不相应,觉得这不是他行脚的本意,于是又再度踏上参访的旅途。然而这旅途并不顺利,他所要参访的人,或者闭关,或者已经去世,或者阴错阳差而没去成。正当他十分灰心的时候,偶然翻开在云栖山得到的《高峰语录》,竟觉得非常的熟悉,彷佛早已熟读似的。
三十一岁起,法藏开始全力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是得自《高峰语录》。《高峰语录》对法藏非常重要,除了此时作为参究方法,日后亦藉此而印心。
三十八岁,法藏在古心和尚处,受具足戒。当时,禅门衰落已极,禅和子们见面,甚至不敢提到“本分”这二个字。参禅的人原本是以明心开悟为目标的,现在这一“本分”却成了无法希冀的事。
万历三十九年,法藏已经参究九年了,可是却感到越来越没有头绪、越参越遥远。他想到自己四十岁开悟的豪语,如今只剩下一年,心里越发地焦急、惭愧,甚至考虑还俗。他觉得就算当一个草药医生、或者帮人卜卦,也胜过以凡夫的身分虚受众生供养。
幸好,他每次都能克服重重的心理障碍,在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断精进参究,往往彻夜打坐,苦参话头。为了遣除昏沉,他叫徒弟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挂一个很大的板子,在半夜最想睡的时候,大声击板唱诵佛号。
万历四十年(1612)二月一日,与一位朗泉比丘相约入关。才坐上蒲团,忽然觉得头晕,竟呕出一斗痰来,身子虚弱已极,只好放身熟睡,那时只感到像是坠入千尺深井之中,想要爬出去,却没有地方可以攀附。到第五天的巳时,正熟睡时,听到窗外有二个人,正在拗折竹子,声音像迅雷一般,法藏忽然间感觉到虚空好像粉碎了,大地像是沉没了,既没有人,也没有法,甚至也没有一个“真”可以施设,遍观山河大地、一切世间相,找不到纤毫的过患,世间无有一法与之相似,任何言说譬喻,都无法准确地描述此中的境界。法藏翻开公案语录,却只看到纸墨,其中的义理与自己全不相干,在这样无思惟当中,一坐就是整夜,感觉却好像一瞬间就过去了。此时,法藏认定自己已经明白“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庭前柏树子”、“干矢橛”、“新妇驴阿家牵”、“八角磨盘空里走”,“扇子孛跳上三十三天”等等古禅师语句的意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横说竖说、行棒行喝,都只能指示一半,无法把清净本心全体指示出来。
法藏作一偈表达证悟的心得和感受:

一口棺材三只钉,声声斧子送平生;
自从薤露悲歌断,赢得朝朝墓栢青。

次年,法藏作《证心歌》和《大彻底人本脱生死颂》──这表示他自认已是大悟彻底了。
按,六祖惠能在见道时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中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和“本无动摇”都是在说他所证悟的“自性”所具有的体性。“本自具足”和“能生万法”,则是“自性”的功用。惠能并不识字,但却于初见道时立刻说出他所悟的“自性清凈心”的这些体性和功用来,并且用好几个“何其”以表示他的这些发现是他现观自性清凈心所生的智慧,决非臆想揣测,亦非多闻强记经教而能。因为自性清凈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所以当惠能发现它的存在时,随即以见证人的观点,说出其最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惠能先前不曾想到的,也是他不曾听说的;他是经由自己的亲自观察和领悟,才会生起这样的智慧,才会有这样惊叹踊跃的心情。于是在惠能以后的禅师,在见道时,为了表明自己是亲证,而非拾人牙慧或者套招,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创作新的语言文字,以描述他们对“自性清凈心”的亲切体认。而不少错悟的行者,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字中露出了破绽,而被人检点。而法藏最大的败笔,便在于他后来所作的《五宗原》──他把宗旨明白地写出来,却处处破绽,无法自圆其说,被人抓住把柄。此部分于下一节论述之。
万历四十二年(1615),法藏继续深入,苦参临济的三玄九要,昏天暗日长达四十余日。只记得开始的时候,梅花方结蓓蕾,参究完毕,推开窗户,屋外的梅花已飘落满地。有一次把衣服脱下来,看到脓血胶冻黏在衣服上,才发现原来是左背疮疽溃破,自己竟然都没有感觉到。法藏感叹地说:“使我有师如汾阳辈,当不致十年堕荆棘岐路矣!”法藏翻开惠洪觉范的《临济宗旨》,认为自己所悟的内容,与之完全符合。他感叹地说:“我以天目(高峰原妙)为印心,清凉(惠洪觉范)为印法,真师则临济也。”
法藏自参自悟之后,面临了重大的难题,禅宗著名的古语“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像是一句魔咒一样,紧紧地缠绕着他。法藏必须找到一个真悟者为他印证,而且这一个真悟者最好是临济宗的门人,才符合自己印心、印法的遥嗣传承。就这个标准来说,密云圆悟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当法藏来到圆悟的座下,而以宗旨请教时,才赫然发觉圆悟无法回答。这时的法藏,陷入了两难,如果得不到印证便正位说法,就违背了禅宗的规矩,如果由圆悟印证,偏偏圆悟的“宗旨”又和自己不同。
圆悟却很欣赏法藏,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的门徒没有一个能够和法藏相提并论,所以明知道自己和法藏并不是那么契合,还是一再地表达招贤纳才之意,也同意让法藏宣说他的“宗旨”。
法藏徘徊了三年,到最后终于接受圆悟的传承,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世传人。当时是明天启六年(1626),法藏五十四岁,当年冬天于安隐寺开法,才为圆悟和尚拈香,承认自己是圆悟的法嗣。
然而,法藏的宗旨,毕竟和圆悟不同,甚至也和历来禅宗诸祖不同,所以当他发表《五宗原》以后,便不断有人质疑,后来圆悟也无法容忍,甚至著书破斥。此部分暂且从略,于第四章再作详述。
法藏一生八坐道场:海虞三峰清凉院、苏州邓尉圣恩寺、苏州北禅大慈寺、杭州临平安隐寺、梁溪龙山锦树院、杭州南屏净慈寺、嘉兴水西真如寺、苏州松陵圣寿寺。
崇祯八年(1635)四月一日,法藏向大众辞行。七月二日十一日,风雨交加,法堂边几棵大树被连根拔起。初夜,侍者济曮问:“如何是和尚身后事?”法藏答:“床头老鼠偷残药,壁上孤灯照旧衣。”稍晚,有僧问:“《汾阳颂》直出古皇前,如何是古皇?”答:“草衣木食。”不久,法藏便结跏趺坐,从容去世,世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五,得法弟子十四人:梵伊弘致、一默弘成、问石弘椉、在可弘证、顶目弘彻、澹予弘垣、剖石弘壁、于磐弘鸿、慧刃弘铦、潭吉弘忍、具德弘礼、继起弘储、硕机弘圣、孝廉刘道贞居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