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育才中学2017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许愿真 2016-11-17

 


2016-2017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共45题,每题1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下列关于对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如细胞、种群

B.生物不都具备全部层次的生命系统

C.一个变形虫既可以说是细胞生命层次,也可以说是个体生命层次

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答】解: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A正确;

B、生物不都具备全部层次的生命系统,如植物不具备系统这一生命层次,单细胞的生物不具备组织、器官、系统等生命层次,B正确;

C、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一个变形虫既可以说是细胞生命层次,也可以说是个体生命层次,C正确;

D、生态系统层次包含有无机环境,故生物的生活环境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D.

2.如图所示的四个方框代表乳酸菌、衣藻、蘑菇和蓝藻,其中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下列物质或结构可能出现在阴影部分中的是( )

clip_image002

A.RNA B.染色体 C.核膜 D.内质网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

肽聚糖

纤维素和果胶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

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

核仁,DNA不

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

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DNA

拟核:大型环状

质粒:小型环状

细胞核: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在线粒体、叶绿体中

举例

细菌、蓝藻、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

动物、植物、真菌

共有结构

物质

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

【解答】解:A、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衣藻和蘑菇属于真核细胞,阴影部分代表共有的结构或物质,细胞生物中都有RNA这种核酸,A正确;

B、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

C、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C错误;

D、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中没有,因此内质网不可能出现在图中阴影部分,D错误.

故选:A.

3.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镜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一个视野中,用10倍物镜看到8个细胞,用40倍物镜则可看到32个细胞

【考点】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

【分析】我们从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去思考本题.我们抓住移动标本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调节光圈至视野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的思路解题.

【解答】解:A、高倍镜镜头较长,所以在镜筒下降,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A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是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高倍镜),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造成通光量变小,照在细胞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就越少,感觉就是视野变暗.所以将视野调亮的原因是本实验要换用高倍镜观察,而不是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B错误;

C、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使用的是高倍显微镜,要用细准焦螺旋调节,C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的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的个体就越大,细胞的数目就越少.由“10×”换为“4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扩大了4倍,而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则物体的面积放大了16倍,因此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clip_image004,因此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一般是2个不完整的细胞,D错误.

故选:A.

4.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而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揭示了细胞和生物的统一性.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

【解答】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A错误;

B、细胞学说只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未揭示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C错误;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B.没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C.含有有氧呼吸酶的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

D.组成生物体的活细胞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膜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这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DNA.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clip_image006

【解答】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A错误;

B、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与染色体,但是它属于真核细胞,B错误;

C、原核细胞有的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错误;

D、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活细胞的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D

6.下表是两种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表格,有人得出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元素

C

H

O

N

P

S

生物甲

43.57

6.24

44.43

1.46

0.20

0.17

生物乙

55.99

7.46

14.62

9.33

3.11

0.78

A.如果它们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则甲是动物,乙是植物

B.等质量的组织中,甲所含的热量少于乙

C.两者体细胞中,乙的染色体比甲多

D.两者的含水量比较,可推测甲比乙多

【考点】糖类的组成元素;脂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生物乙中N元素含量较多,动物和植物相比,动物的蛋白质含量高,N元素多,所以甲是植物,乙是动物;脂肪分子中氧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也多,因此H含量高、氧含量低则含的热量高.

【解答】解:A、分析表格信息可知,生物乙含有较多的N元素,乙更有可能是动物,A错误;

B、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乙含有较多的H和较少的O,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于甲,释放的能量多于甲,B正确;

C、从表格中看不出染色体数目多少,C错误;

D、因为表格中的数据是干重,不能判断二者含水量的多少,D错误.

故选:B.

7.下列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发生癌变,其结合水含量较正常细胞的高

B.同一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细胞中含水量有差异

C.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的过程需要消耗水

D.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解答】解:A、细胞癌变后,细胞分裂速度增大,细胞代谢旺盛,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降低,A错误;

B、同一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代谢速度不同,细胞内含水量有差异,B正确;

C、DNA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的,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过程需要水参与,C正确;

D、自由水和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D正确.

故选:A.

8.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侵袭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有关水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不利于抵御寒冷

B.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升高,以适应低温环境

D.在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有利于降低植物的细胞代谢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以及自然选择方面来切入.低温来临时,越冬作物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以增加抗冻能力.冬天发生可溶性糖的升高,溶液溶质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增高,可以降低细胞内溶液的凝固点,细胞质也就不易结冰.

【解答】解: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错误;

B、低温时,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糖增多,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B错误;

C、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C错误;

D、休眠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有利于降低植物的细胞代谢,D正确.

故选:D.

9.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代谢细胞

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而As进入水稻细胞,则应由细胞膜的生理特性,而非结构特点所决定;毒性很强的含砷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推测会影响酶的活性;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推测二者的吸收存在竞争性抑制,要关注“与As原子结构相似”这一信息.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砷(As)在植物体内富集,由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决定,故A错误;

B、As进入水稻细胞,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则砷(As)可能是酶的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使得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故B正确;

C、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说明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故C正确;

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化合物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则P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故D正确.

故选:A.

10.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性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

①葡萄糖 ②蔗糖 ③胃蛋白酶 ④RNA.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解答】解:①葡萄糖是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所以用上述试剂可以检测,①正确;

②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②错误;

③胃蛋白酶是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可以用上述试剂鉴定,但使用时需要将斐林试剂的乙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0.01 g/mL,③正确;

④以上试剂只能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而不能鉴定RNA,④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要节约使用,以备下次再用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内被染色的脂肪滴

C.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与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浓度完全相同

D.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Ⅳ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将脂肪染成红色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不能长时间保存,A错误;

B、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B正确;

C、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的浓度不一样,使用方法不一样,C错误;

D、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与去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只形成一种化学键

B.合成的蛋白质都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C.合成的蛋白质都用于细胞膜蛋白的更新

D.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存在部位会影响蛋白质的去向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动物细胞内,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能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结构又决定功能,所以蛋白质的功能也具有多样性,如催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等.

【解答】解:A、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多种化学键,如胰岛素形成过程产生了肽建和二硫键,A错误;

B、合成的内在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B错误;

C、合成的蛋白质除用于细胞膜蛋白的更新外,还可构成其他结构及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其功能具有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内的核糖体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在细胞质基质和附着在内质网上,它们分别形成胞内蛋白质和分泌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1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表述准确的是( )

A.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DNA和RNA的分布时可发现细胞多数区域呈红色

B.用健那绿染液对盐酸水解后的根尖细胞染色,可观察线粒体在根尖细胞中的分布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可选用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来观察诱导效果

D.在“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两实验中盐酸的主要作用相同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盐酸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中的作用除了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外,还具有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加速DNA与染色剂结合的作用;

2、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的作用是:用于植物细胞的解离,使细胞分离开来.

【解答】解:A、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DNA和RNA的分布时RNA被染成红色,所以可发现细胞多数区域呈红色,A正确;

B、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观察线粒体时为活细胞,不能用盐酸水解,B错误;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可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来观察诱导效果,C错误;

D、在“观察DNA和RNA的分布”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外,还具有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加速DNA与染色剂结合,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植物细胞的解离,使细胞分离开来,D错误.

故选:A.

14.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的元素组成都有C、H、O

B.它们都属于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C.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产能不同,这与它们的分子组成有关

D.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多糖又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脱水缩合形成的.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其中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解答】解:A、糖类只含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除C、H、O,往往还含有N、P,A正确;

B、它们并非都属于生物大分子,如糖类还有单糖二糖等,B错误;

C、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C正确;

D、多糖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糖和脱氧核糖都属于五碳糖

B.构成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C.DNA,RNA和ATP的化学组成中均有糖类分子参与

D.蔗糖、乳糖和麦芽糖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脂质中的性激素具有调节功能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DNA与RNA的异同.

【分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多样性决定了核酸结构的多样性.

【解答】解:A、核糖和脱氧核糖都属于五碳糖,A正确;

B、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有20种,核酸有4种脱氧核苷酸,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淀粉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其排列顺序不具有多样性,B错误;

C、DNA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ATP中含有核糖,故它们的化学组成中均有糖类分子参与,C正确;

D、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构成,乳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构成,故它们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性激素为固醇类,属于脂质,具有调节功能,D正确.

故选:B.

16.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本题是对核酸的分类和分布、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回忆核酸的分类和分布、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故A选项正确;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DNA,二者的DNA都可以复制,故B选项正确;

C、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不是核糖,磷酸和脱氧核糖由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是由氢键连接,故C选项错误;

D、甲基绿可以使DNA分子呈现绿色,吡罗红可以使RNA呈现红色,因此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体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17.生命科学常用图示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1~3分别表示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则图1~3可分别表示( )

clip_image008

A.多肽、RNA、淀粉 B.DNA、RNA、纤维素

C.DNA、蛋白质、糖原 D.蛋白质、核酸、糖原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图中每个小单位可认为是单体,然后由单体聚合形成多聚体,即图中三种物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题干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植物特有的多糖为淀粉和纤维素.

【解答】解:图1中,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只能表示20种氨基酸,因此图1可能表示蛋白质或者是多肽;

图2中,有圆形、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它可以表示RNA分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图3中,只有圆形一种单体,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只有淀粉和纤维素.

综合三幅图,图1~3可分别表示蛋白质或多肽、RNA、淀粉或纤维素.

故选A.

18.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B.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和磷脂

C.豌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有关

D.胰岛B细胞的内质网中有ATP的合成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且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解答】解:A、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有高尔基体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A正确;

B、蛋白质和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所以并非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和磷脂,B错误;

C、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豌豆是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C错误;

D、人体合成ATP的生理过程只有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人体胰岛B细胞的内质网中会有ATP的消耗,但没有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A.

19.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间的通讯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B.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细胞通讯过程中具有选择透过性

C.动物体内的激素都需要通过靶细胞上特异性载体转运入细胞内实现信息交流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一种细胞通讯的信号分子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间隙连接和神经末梢的突触小泡以及受体,动植物都可以用神经和激素的传递,植物还有一种特殊的是胞间连丝.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细胞间的通讯不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如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通讯,A错误;

B、细胞膜上的受体只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B错误;

C、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是一种细胞通讯的信号分子,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正确.

故选;D.

20.以下过程不能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clip_image010

A.1,2,3,4 B.1,2,5,6 C.3,4,7,8 D.5,6,7,8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1表示ATP的水解反应;2表示ATP的合成反应;3表示转录过程;4表示逆转录过程;5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6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水的光解;7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8表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解答】解:1表示ATP的水解反应,可发生在生物膜上,1正确;

2表示ATP的合成反应,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和类囊体膜上,2正确;

3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发生,但不能发生在生物膜上,3错误;

4表示逆转录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不能发生在生物膜上,4错误;

5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5正确;

6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水的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膜上,6正确;

7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7错误;

8表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中,8错误.

故选:C.

21.如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12

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

B.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

C.在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收缩

D.rRNA(核糖体RNA)和蛋白质在核仁中合成并组装成核糖体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2)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错误;

B、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B正确;

C、在衰老的细胞中,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C错误;

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B.

22.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有关以洋葱鳞片叶为材料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内表皮为材料,可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B.以内表皮为材料,可利用龙胆紫溶液观察细胞内的染色体

C.以外表皮为材料,可利用0.5g/mL蔗糖溶液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D.以外表皮为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任何一种细胞器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解答】解:A、洋葱鳞片内表皮无色,可作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材料,A正确;

B、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能利用龙胆紫溶液观察细胞内的染色体,B错误;

C、以外表皮为材料,可利用0.3g/mL蔗糖溶液观察细胞质壁分离,但不能自动复原,C错误;

D、以外表皮为材料,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紫色大液泡,D错误.

故选:A.

23.在下列关于细胞基本共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均具有主要由磷脂与蛋白质构成的膜结构

B.细胞都能分裂、分化、衰老、凋亡

C.一般都具有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D.是生物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考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等属于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均能发生衰老和凋亡;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均能发生分化;但是不是所有细胞均能发生分裂.

在体内根据细胞的分裂能力可把它们分为三类:

①增殖细胞群,如造血干细胞,表皮与胃肠粘膜上皮的干细胞.这类细胞始终保持活跃的分裂能力,连续进入细胞周期循环;

②不再增殖细胞群,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丧失了分裂能力,又称终末细胞(end cell);

③暂不增殖细胞群,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它们是分化的,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细胞,在通常情况下处于G0期,故又称G0期细胞.在某种刺激下,这些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如肝部分切除术后,剩余的肝细胞迅速分裂.

【解答】解:A、细胞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其中蛋白质以覆盖、镶嵌、贯穿等方式存在于磷脂双分子层中,A正确;

B、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属于细胞的正常生命现象,但是不是所有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一般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如:植物的叶肉细胞、动物的血细胞等,B错误;

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所有细胞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C正确;

D、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B.

24.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图.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clip_image014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D.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物质M的浓度增大的时候,物质吸收的速率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限制;通入空气后不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该物质运输的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

【解答】解:A、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浓度差,而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自由扩散,A错误;

B、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载体和能量,而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而物质运输速率没有增加,可能物质M的载体蛋白饱和,因此说明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C正确;

D、通入空气后不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D错误.

故选:C.

25.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核孔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大分子物质运输的通道;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能量.

【解答】解: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故A选项错误;

B、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分泌蛋白,通过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故B选项正确;

C、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能通过囊泡运输,故C选项错误;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26.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无氧、干燥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

B.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

C.用玉米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来替代汽油,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D.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及在生活中应用的考查,回忆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及在生活中应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低温、低氧、湿度适宜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A错误;

B、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少部分用于合成ATP,B错误;

C、用玉米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来替代汽油,主要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27.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16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均存在差异

B.免疫抑制药物可作用于①而使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C.b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如图示为小肠上皮细胞膜,则a可代表氧气,b可代表K+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图中看出,a物质Ⅰ处多,Ⅱ处少,并且由Ⅰ→Ⅱ运输,不需载体,不消耗能量,因此属于自由扩散;b物质Ⅰ处少,Ⅱ处多,并且需要载体的协助,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主动运输.

图中①是糖蛋白、②是磷脂分子、③是蛋白质,因此图中Ⅰ处是膜外.

【解答】解: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糖蛋白和蛋白质的种类有所差异,但是磷脂分子是完全相同的,A错误;

B、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的糖蛋白识别引起的,因此免疫抑制药物可作用于糖蛋白而使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B正确;

C、b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

D、图中a是自由扩散,b是主动运输,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A.

28.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是发生质壁分离的一个基础

D.发生质壁分离的本质原因是水分子的渗透作用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解答】解:A、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

B、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

C、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是发生质壁分离的一个基础,C正确;

D、发生质壁分离的本质原因是水分子的渗透作用,D正确.

故选:B.

29.甲、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结构,a、b表示有关化学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lip_image018

A.a产生的[H]不能参与b

B.能进行a的细胞一定能进行b

C.甲、乙都能产生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甲的外侧和乙的内侧基质中都存在着少量DNA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的生物膜上水分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进行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乙图中的生物膜上氧气与还原氢生成水,为线粒体内膜,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解:A、a产生的[H]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参与b与氧结合生成水,A正确;

B、能进行a的细胞会释放氧气,所以该细胞也一定能进行b过程,B正确;

C、甲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中还原三碳化合物,乙产生的ATP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

D、甲存在于叶绿体中,乙为线粒体内膜,所以甲的外侧和乙的内侧基质中都存在着少量DNA,D正确.

故选:C.

30.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TP彻底水解可产生3种有机物

B.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也能合成ATP

C.虽然所有细胞合成ATP的途径都相同,但它们消耗ATP的途径是不同的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clip_image020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解答】解:A、ATP彻底水解生成腺嘌呤、核糖、磷酸,不是3种有机物,A错误;

B、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也能通过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合成ATP,B正确;

C、所有细胞合成ATP的途径不是相同,动物细胞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来产生ATP,C错误;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错误.

故选:B.

31.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ATP的有关知识.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解答】解: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A选项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是胞吞,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B选项错误;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C选项正确;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32.关于新陈代谢与酶、ATP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酶的种类具有物种差异性,而ATP却无物种差异性

B.酶、ATP都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合成并无直接关系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等

D.与激素及载体蛋白等一样,酶起到调节作用后并不失活

【考点】酶的特性;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酶是细胞代谢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物种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同,因此酶不同;ATP是大多数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保证了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ATP的合成和水解过程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酶在作用前后性质不发生改变,可以反复利用.

【解答】解:A、不同物种细胞代谢不同,相应的酶不同,ATP是一切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不同物种中ATP无差异,A正确;

B、酶的合成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合成和水解需要酶的催化,B错误;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D、载体蛋白和酶起作用后不失活,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就会分解失活,D错误.

故选:A.

3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酶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活细胞能通过转录、翻译产生酶,或通过转录产生酶

C.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D.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分析】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

B、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活细胞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生成蛋白质,通过转录生成RNA,B正确;

C、酶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如消化酶,也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如呼吸酶,C错误;

D、分泌到细胞外的酶才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细胞内的酶不需要,D错误.

故选:B

34.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根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clip_image022

A.温度 B.pH C.淀粉溶液量 D.唾液量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解答】解:A、改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A错误;

B、改变pH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B错误;

C、改变底物的量,产物的量则会减少.图中对照组的还原糖生成量一直多于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故改变的是淀粉溶液量,即降低了淀粉溶液量,C正确;

D、改变唾液量,即唾液淀粉酶的量,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D错误.

故选:C.

35.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 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斐林试剂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可以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根据酶的专一性,蔗糖酶不能使淀粉水解,C错误;

D、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36.下图甲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淀粉酶分解淀粉产生的生成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24

A.甲图可以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B.乙图中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后,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变化情况,若该反应过程中pH下降,则b点下移,a点左移

C.乙图中若该反应过程中温度适当降低,则b点不移动,a点右移

D.甲图可以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乙图中a点后曲线变成水平,表明底物已被消耗尽

【考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图中的自变量是温度和PH,纵轴表示反应物的剩余量,反应物的剩余量越多,酶促反应越弱,酶活性越低,在图中的几个温度范围内,35℃酶活性较高,当温度是37℃时,由于高温酶的活性降低;当PH小于8时,随PH升高,酶活性升高,超过8时,随PH升高,酶活性降低;

1、分析图乙可知,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淀粉酶分解淀粉产生的生成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酶只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

【解答】解:A、甲图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生高后降低,A错误;

B、酶只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乙图若该反应过程中pH下降,酶活性降低,b点不移动,a点右移,B错误;

C、乙图中若该反应过程中温度适当降低,酶活性降低,b点不移动,a点右移,C正确;

D、甲图中酶的活性较高的温度是35℃,在30℃、33℃、35℃三个温度中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升高,37℃酶活性降低,乙图中a点后曲线变成水平,表明反应达到平衡,底物不一定被消耗尽,D错误.

故选:C.

37.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指导合成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的类型.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细菌生活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解答】解:醋酸菌是好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B正确;

C、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

D、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

故选:C.

38.提倡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如图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26

A.c~d段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将被大量消耗

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C.有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D.若运动强度超过c,人体获得能量的途径仍以有氧呼吸为主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其中ab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而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阶段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bc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升高,而血液中的乳酸含量略有升高,说明该段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且开始出现无氧呼吸;cd段氧气消耗速率不变,但血液中的乳酸含量逐渐升高,说明该段无氧呼吸加强.

【解答】解:A、c~d段肌肉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消耗大量有机物,所以肌糖原将被大量消耗,A正确;

B、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仍等于O2消耗量,B错误;

C、有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C正确;

D、由图可知,运动强度大于c后,氧气消耗速率仍然处于最大,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比无氧呼吸多,所以人体获得能量的途径仍以有氧呼吸为主,D正确.

故选:B.

39.当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测得O2吸收量<CO2释放量,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B.如果测得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水,则有[H]的积累

C.如果测得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则无氧呼吸占优势

D.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少量的能量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clip_image028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clip_image028[1]2C2H5OH+2CO2+能量

2、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释放的氧气相等,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

若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若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于细胞吸收的氧气,则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若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解:A、如果测得O2吸收量<CO2释放量,则只能说明既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A错误;

B、如果测得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水,则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H]用于丙酮酸的还原,所以没有[H]的积累,B错误;

C、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时,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所以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时,则无氧呼吸占优势,C正确;

D、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能量,但第二阶段不能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C.

40.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主要有两个物质变化:H2Oclip_image030 [H]+O2↑,ADP+Pi+能量clip_image028[2]ATP.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均不需要酶的催化.

【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有ATP的合成,合成ATP的原料包括ADP和Pi,A正确;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此时肌肉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乳酸不能再分解供能,乳酸从肌肉细胞排出后,转运到肝脏氧化成丙酮酸,然后再生成葡萄糖,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因此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41.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

B.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C.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中;

2、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基本元素之一;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

4、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解答】解:A、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的是无水乙醇,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A正确;

B、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B正确;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不能吸收红外光和紫外光,C错误;

D、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42.如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32

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5中的化学能

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

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通过[H]和ATP.暗反应可以分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解答】解:A、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的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H2O)中的化学能,A错误;

B、C3可直接被[H]和ATP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B错误;

C、据图分析,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C正确;

D、光照减弱时,ATP和[H]合成减少,三碳化合物还原受阻,C5生成减少,短时间内C5去路不变,最终导致C5含量降低,D错误.

故选:C.

43.如图为桑叶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减少的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若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相同,则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34

A.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

B.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C.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D.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程度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1、分析题图,自变量是土壤水分、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曲线Ⅰ、Ⅱ、Ⅲ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则水分越来越少.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等.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阶段,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会增多,从而促进暗反应;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二氧化碳在暗反应阶段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如夏季的“午休”现象.

【解答】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A正确;

B、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B正确;

C、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的变化,C错误;

D、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故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现象,D正确.

故选:C.

44.科学家提取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将叶绿体膜破坏,分离出基质和基粒,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如下表.表中“+”表示有或添加,“一”表示无或不添加).下列条件下能产生葡萄糖的是( )

选项

场所

光照

CO2

ATP

[H]

C5

A

基质

+

+

+

B

基粒

+

+

+

C

基质和基粒

+

D

基质和基粒

+

+

 

+

A.A B.B C.C D.D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A错误;

B、叶绿体的基粒只能进行光反应阶段,而葡萄糖的产生必须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

C、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的过程一定需要光照,C错误;

D、叶绿体的基粒进行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阶段: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45.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等条件下,某同学对甲、乙两种高等植物设计实验,测得的相关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

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CO2吸收量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甲植物

1

3

11

5.5

乙植物

3

9

30

15

注:光照强度单位为klx;CO2吸收量或释放量单位为mg/

A.本实验中,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属于无关变量

B.光照强度为l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ATP由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C.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乙两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为1.5 mg/( 100 cm2.h)

D.甲、乙两植物相比较,甲植物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CO2吸收量为光合强度,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为呼吸强度.

【解答】解:A、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光照强度为l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ATP由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B错误;

C、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其固定CO2速率为11+5.5=16.5mg/,乙达到光补偿点,CO2吸收量为15mg/,两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为1.5mg/,C正确;

D、甲、乙两植物相比较,甲植物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乙低,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D正确.

故选:B.

二.简答题

46.生物膜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看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36

(1)研究图1所示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同位素标记法 .从图中可以看出溶酶体起源于 高尔基体 ,并具有分解侵入机体的细菌的功能.在细胞分泌蛋白质的分泌面,通常会形成较多褶皱,依据图中信息,从膜结构转移方面解释,其原因是 分泌小泡不断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面积增加而形成褶皱

(2)囊性纤维病病人生物膜系统结构受损,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图2显示了细胞膜的 流动镶嵌 模型,所展示的两类载体蛋白中,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决定的.

(3)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 主动运输 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 加快 ,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分析题图:

图1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即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COPI、COPII是被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内质网甲与高尔基体乙之间的运输.

图2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据此答题.

【解答】解:(1)研究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图中可以看出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并具有分解侵入机体的细菌的功能.在细胞分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分泌小泡不断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面积增加而形成褶皱.

(2)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图可知,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而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可见,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3)氯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外液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故答案为:

(1)同位素标记法 高尔基体 分泌小泡不断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面积增加而形成褶皱

(2)流动镶嵌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3)主动运输 加快

47.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组 别

步骤

1

2

3

4

5

6

7

8

Ⅰ、设置水浴缸温度(℃)

20

30

40

50

20

30

40

50

Ⅱ、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分钟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Ⅲ、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分钟

酶A

酶A

酶A

酶A

酶B

酶B

酶B

酶B

Ⅳ、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分钟.

实验结果: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clip_image038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温度、酶的种类 ,无关变量有 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 (至少写出2种).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酶A在 50 ℃条件时活性较高.

(3)此实验通过检测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说明理由: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在 30~50 ℃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

【解答】解:(1)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因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如本实验中的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的结果(如图所示);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本实验中的pH、溶液的量、反应时间、酶的用量等为无关变量.

(2)由题干中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的结果可知,酶A在50℃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少,所以酶A在50℃条件时活性较高.

(3)因为用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加热也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使试验结果不可靠,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

(4)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设计更多的温度梯度,分别测量淀粉的分解情况,即在30~50°C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1)温度、酶的种类 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

(2)50

(3)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4)30~50

48.如图是棉花的某部位细胞内在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物质的转化和转移路径图,能量均省略,其中Ⅰ、Ⅱ表示场所,①~④表示生理过程,A~F表示物质.据图回答:

clip_image040

(1)图中的Ⅰ、Ⅱ分别表示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③表示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2)图中的A、B、C分别表示 丙酮酸、[H]、CO2

(3)如图表明该细胞只能进行 呼吸作用 ,不能进行 光合作用 ,由此推断该细胞可能是棉花的 根尖 部位细胞.

(4)若图中①③过程均产生1mol物质C,则②过程消耗了 clip_image042 mol葡萄糖.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棉花的某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Ⅰ表示细胞质基质,Ⅱ表示线粒体;A是丙酮酸,B是[H],C是二氧化碳,D是水,E是氧气;①表示酒精途径的无氧呼吸,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解:(1)据图分析,Ⅰ表示细胞质基质,Ⅱ表示线粒体.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2)图中A是丙酮酸,B是[H],C是二氧化碳,D是水,E是氧气.

(3)据图分析,该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可能是棉花的根尖部位的细胞.

(4)图中C是二氧化碳,如果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1mol二氧化碳,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clip_image044mol,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clip_image046mol,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消耗的葡萄糖的总量为clip_image048mol.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2)丙酮酸、[H]、CO2

(3)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根尖

(4)clip_image049

49.为了提高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研究者做了相关实验,并绘出如下三幅图.图甲表示菠菜植株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一小时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研究不同浓度的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丙表示菠菜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标号1~6表示相应的过程).请回答:

clip_image051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为 CO2+H2Oclip_image053(CH2O+O2 .图甲中,如果一昼夜13小时光照强度为d,其余时间为黑暗条件,则一昼夜菠菜植株 不能 (能/不能)积累有机物.

(2)由图乙可知,与A组相比,C组条件下叶绿体中[H]含量 .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所需的 CO2 减少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而较高CO2浓度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乙分析原因: 原因是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

(3)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对应的丙图中有的过程有 1256

(4)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水溶液由蓝 变绿再变黄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只有有氧呼吸,b表示呼吸作用是光合作用的2倍,c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乙中,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气孔开度逐渐减小.图丙中,136表示二氧化碳,245表示氧气.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CO2+H2Oclip_image053[1](CH2O)+O2.图甲中,a点时呼吸速率为6,13小时光照强度为d时净光合强度为(8﹣2)×13=26,夜间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为(24﹣13)×6=66,有机物的积累量为26﹣66<0,所以一昼夜菠菜植株不能积累有机物.

(2)据图乙分析,与A组相比,C组二氧化碳浓度高,暗反应加快促进了光反应的进行,使得叶绿体中[H]含量降低.干旱初期,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图中可以看出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水稻幼苗度过干旱时期.

(3)图甲中b表示呼吸作用是光合作用的2倍,此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二氧化碳的净释放和氧气的净吸收,所以对应的丙图中有的过程有1256.

(4)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二氧化碳时,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故答案为:

(1)CO2+H2Oclip_image053[2](CH2O)+O2 不能

(2)低 CO2 原因是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

(3)1256

(4)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变绿再变黄

50.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根据相关知识,回答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相关问题.

(1)当 氧气糖源都充足 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2)在果酒制作中,温度是重要的控制条件, 20 左右的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 重铬酸钾 溶液进行检验.

(3)如图为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A→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①图中A代表 加盐腌制 ,其主要目的是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同时还能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②在配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 12% 左右,加酒含量过高腐乳成熟时间将会 延长 ;酒精含量过低, 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clip_image055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clip_image055[1]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

蛋白质clip_image057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clip_image059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2)在果酒制作中,温度是重要的控制条件,20℃左右的温度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验,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3)①腐乳制作的流程为:clip_image061,因此图中A代表加盐腌制,其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②在配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含量过高腐乳成熟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故答案为:

(1)氧气 糖源都充足

(2)20℃重铬酸钾

(3)①加盐腌制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②12% 延长 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2016年11月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