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四个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入出有致 2016-11-17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生源的现状,为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我校提出了基于“四个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校内试点,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就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四个一体化 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2-02
  一、实话背景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经提出,希望地方政府与企业通过组织和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破解东南沿海的“用工荒”。同时教育部要求,“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要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签订好学生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合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用好国家相关的资金政策,从而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初步建立了一些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管理制度,该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其具体操作和实施效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学徒在经过专业的培养锻炼后,好高骛远,岗位的稳定性变差;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培养人才的很大部分成本由企业承担:最后是企业的利益导向原则,导致生产淡季或经营状况变差时就不愿意接受学徒。
  二、工作过程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于企业深度参与,其过程主要体现在学徒身份、教学团队、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基于国内现状,结合周边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以“四个一体化”理念为基础,以校企共同确定学徒身份、共同实施教学与考核过程、企业发放学徒津贴为标志的,符合本地制造业人才需求现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四个一体化”即“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学校企业一体化,即采取学校“自办企业”和“引企入校”的双重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即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项目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教学:教师师傅一体化,即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动手的指导老师;学生员工一体化,即学生在学习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企业相关专业知识,始终保持学生和准学徒的双重身份。“四个一体化”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从岗位需求角度,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是在目前“校热企冷”现状下实行“学徒制”的可行之路。
  实施之初,通过与成都若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自办成都优仕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仕达”),并引入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思公司”)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作为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场地。同时,优仕达和科思公司均承诺不强求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该企业,自信通过2年的培养,能吸引学生自愿为企业服务。
  (二)运行模式
  1.学徒身份的确认
  新生入学时,由科思公司、优仕达与学校共同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测试及面试,通过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科思试点班和优仕达试点班分别确定了36名和20名学生(学徒)。
  在确定培养对象后,企业将对学徒颁发“学徒证”,确认其学徒身份。并每月对“学徒”进行考核,采取综合评分的方式发放学徒津贴,肯定其学习成绩。
  2.教学团队的组成
  组建“主+辅+兼”结构的师资队伍。试点班的专业课程均配备了由“主导教师1名(“双师型”教师)+辅助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兼职教师3名(科思公司、优仕达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5位教师各有分工,同时形成合力,对学生(学徒)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3.教学场所的设置
  “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因此,其教学场所不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自办企业)与企业生产车间的组合。学校投入与企业生产所需的同型号、同规格的设备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科思公司、优仕达在其车间为学生的实践划出专门的区域,同时为实训基地提供生产图纸,并安排师傅来实训基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入校即入厂”。
  4.教学内容的重构
  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重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过程。
  在文化课不变的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每周一次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的培训:同时根据科思公司和优仕达对工种的需求,将全部的专业课程按工种划分成模块(项目)并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自办企业)或科思公司车间实施教学。
  5.考核方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不再是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考核。
  考核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学业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二是职业素养评价。对学生(学徒)的职业道德(爱护设备、工具、环境等)、敬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心理素质、体质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三是能力评价。指对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评价学生(学徒)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是否适合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同时,在国际合作的试点班,我们采用了“教、考、检分离”的考核方式。教师或工程师负责学生的技能实训,考官负责组织技能考核,而考核结果的检测则由第三方资质机构进行。
  6.教学过程   第一学期,在达到教育部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应知应会”要求的前提下,专门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期延续第一学期的内容,并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每周四为“企业学生对接日”,科思公司及优仕达的管理人员进教室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的文化、制度等内容逐渐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行业或企业的认同感,加深了对岗位要求的认识。
  第三、四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自办企业)实施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专业骨干,组成“主+辅+兼”的教学团队,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需求,不同企业的学徒其学习内容不同。科思公司主要需求“铣工”和“磨工”,优仕达主要需求“车工”和“数控加工”。我们参考企业提供的产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对各自试点班的学生进行“进阶式”培养。同时,科思公司和优仕达轮流选派学生(学徒)进入企业,由企业指定师傅指导,学生(学徒)参与实际生产,进行“轮岗实训”,完成“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学期结束后,科思公司的36名学徒及优仕达的20名学徒初步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能够加工合格的零件。
  第五、六学期,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完成工学交替,最终确定进入企业的“学徒”,以期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互通。
  三、实施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试点,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四个一体化”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企业深度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校企共建、产学一体”。企业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学徒),并提供产品作为教学的载体,全程参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指导及考核工作,并安排学生(学徒)到企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整个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我校“四个一体化”的办学思路。
  (二)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无非“学校培养,企业使用”,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学生不稳定、企业不敢用等种种问题,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进行管理,企业将内部培训资料作为讲授内容,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正在生产的案例进行教学等,这些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的角色能够从“学生”过渡到“员工”阶段得到很好的衔接,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人才,降低了员工的培养成本,最终形成了“双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试点班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后,我校教师多次下厂了解学生的实际在岗工作情况,并且与企业领导、技术主管沟通,学生的在岗情况非常稳定,较同期进入该企业的其他院校的学生,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工的产品质量最好、合格率最高。科思试点班的36名学徒目前仍然全部在岗,且他们的岗位试用期由正常的6个月缩短为2个月,而同批进入科思公司的其他院校的学生已基本全部离岗。
  在与企业进行沟通时,科思公司和优仕达均表示将继续与我们长期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同时我们了解到其他公司也希望能与我们合作组建试点班。
  四、体会与思考
  目前国内的“现代学徒制”尚在探索阶段,虽然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多次针对试点班进行教改、教研活动,讨论“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但目前国内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这就必然导致很多院校“摸石头过河”的困境。
  无论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学徒制”,都是以企业为基本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功能更多是职业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而我国的教育模式及教育对象,是针对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初中毕业生,这就限定了不能硬套国外现成的经验,而要去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但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有很深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和企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必然趋势。同时,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把握和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作适时调整。
  另外,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还不够紧密,学校的实训环境毕竟不是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转变到“员工”。因此,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就显得很有必要。
  最后,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制度上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再进一步引入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文化和氛围,用优质的毕业生吸引更多的企业深度参与。
  参考文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7-103.
  [2]石品德等,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2012,(3):74-76
  [3]陈德荣等.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6):5-7
  作者简介:
  王调品(1970-),男,硕士,高级讲师,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造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周春平(1978-),男,工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强度分析及中职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