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都风土】从贡院到中山堂

 fzzhd9033 2016-11-17


  福州中山纪念堂的前身是明清两代延续下来的福州贡院。

  贡院是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创设。为防止考生翻爬舞弊,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称“棘院”。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年。

福州中山纪念堂

  美称由来

  福建在唐代中叶之前,“闽境荆榛”尚属“蛮荒之地”,缺少文儒之风,时人未知学。后有观察使李椅、常衮等贤明官吏,创设府儒学,亲加讲导,由是俚俗一变,文风始盛。府儒学为都督府官学。据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福州学校,李椅兴于大历(约766年),常衮兴于建中(约780年)。唐大历年间,李椅又将原位于城西北的孔庙移建于府学所在地今南门圣庙路一带,并与府儒学合建,二位一体,因此又有庙学之称。尔后生员日多,福州科举崭露头角,到了晚唐侯官肖膺等四人及第,其中沈崧高中状元(896年),从此有了“文儒之乡”的美称。


《容斋四笔》

  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崇文重教。在福州四城门内附近办官学,“设立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后在孔庙内“又拓四门学”,在各县“广设庠序”。八闽读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千家灯火夜读书”景象。宋代以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书院林立,学子广布。南宋洪迈在其著作《容斋四笔》中由衷赞美:“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文化氛围、读书风气很浓,闽都尤为突出,“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参加科举和中举的人数空前增多,据资料统计,宋代300多年,闽省历届进士多达6869人,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官至宰执者不下60人。而福州府举进士者2247人,超过历代,状元有7人。世人誉之为“海滨邹鲁”。应运而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完善考试场所尤为重要。因此,在省城设立专供科举用的考场已是当务之急,于是贡院顺应而生。福州最早的贡院建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从此试院从依附府学、孔庙脱离出来。据宋《三山志》记载,“柯龙图述谋所以易之,会朝廷下‘学及孔子庙不得试进士’之制。五月,乃择州治之东南公廨及隙地,广二百三十尺有奇,而深倍之”,规模粗具。而在这之前闽都,“旧无贡院,每大比,即庙学为试院。先圣释奠反移他所”。柯述,泉州南安人,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元祐、元符中两知福州。

  到了明朝,贡院多次改建迁移。据明《闽都记》记载,“洪武中,布政薛大昉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今南察院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知府董祥于“孔庙大成殿之北,割养源堂、丽泽亭及杏坛地,建贡院”。后再度迁建,“成化七年(1471年),移今所”指的是,布政使朱英把贡院迁到已是福州城北中心的冶山东北现址,但“其时门巷由丽文坊入,甚湫隘”,后来购民房扩建,“正德季年,市民居辟新衢里许”。“万历四年(1576年)册封使者寓宿,不戒于火。越明年重建”。屡有毁建,只是不再迁址,在此与封建科举制度共存亡。

贡院

  清朝建立后,贡院多次修葺、改建、扩建。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康熙十九年修”,随后几任学使、巡抚“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赐御书扁联”。比较重大的还有,“乾隆十八年(1753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陈宏谋重修,宽展号舍,增高墙垣;又另筑夹道,疏通沟渠,拓至公堂而新之,各房所堂舍俱加增建”和“道光六年(1826年),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同绅士重修。市东西民房,益广号舍千余间,撤旧砖石而新之,增拓高广,公署堂所悉加增拓,规制益宏肃矣”。

  贡院是无数学子魂牵梦萦的圣地,是他们踏上青云的必经之路。科举让士人皓首穷经,写下了无数悲怆的故事,同时创造了诸多“奇迹”:宋嘉定元年(1208年)“一榜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尽是福州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一榜三鼎甲”尽是福建人……此外,福州东街曾氏及黄巷郭氏“五子登科”,清末陈宝琛兄弟6人登“六子科甲”,还有“一县七里三状元”等。从闽都贡院的“龙门”,走出了众多官宦名臣如林则徐、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等,纵横宇内,叱咤风云,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福州贡院更是闽台关系、两岸科举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清代台湾为福建辖府未设文场,台湾秀才为了中举,必定要赴榕应考。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200多年时间里,台湾考生在福建乡试考取举人305人。其中,有33名台湾府籍举人,又在京师会试折桂,荣膺进士。

袁世凯

  华丽转身

  贡院在风雨中矗立了数百年,也风光了数百年。到了晚清,风雨飘摇,终于寿终正寝,附属楼台及考棚均遭废弃。清末,满清政权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新政”。1901年通令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省城设大学堂。1905年明令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贡院失去了原有职能,等待着“华丽转身”。

  1912年清宣统逊位,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决定“由宁至沪,并拟先游福州后即返粤”。4月20日中午,孙中山乘坐的“泰顺”轮停靠马尾码头,午后登岸,一路接见福建同盟会会员,慰问黄花岗烈士遗族,发表演说。傍晚,在已改作省咨议局的贡院至公堂作了鼓舞人心、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盛誉“黄花岗闽籍十九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为纪念中山先生此行,1932年,福建省政府将贡院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并作为国民党福州党部的办公场所。中山堂南面的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

(来源:2016年10月24日《福州晚报》·林发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