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十四)

 脩心 2016-11-17


  4.秦隶墨书的用锋使毫

  第一,起笔。里耶秦简墨书起笔时锋毫运使主要有两种方式:全逆式回锋起笔和半逆式回锋起笔。全逆式回锋起笔是指落笔后迅速翻转、调整锋毫完成裹毫,笔毫随即向前行进,即藏锋起笔法。这和后世的藏锋起笔大体一致,也是后世奉行的逆锋起笔法的早期书写方式,后来的藏头护尾法即是对秦隶用笔方式的继承。半逆式回锋起笔是指斜侧向落笔(锋尖指向右斜上方,从右上至左下斜向落笔),类似侧锋行笔之起势,落锋做顿驻后右向拉出。

  全逆式回锋起笔后大多转入正锋运行,写出的线条粗细均匀、持稳厚重;半逆式回锋起笔后笔锋大体扁侧,此后行笔或侧锋借势拉出,或又转归中锋推进。这两种起笔法应是之后汉隶典型起笔(特别是横势画“蚕头”)的雏形。

  第二,收笔。里耶秦简墨书收笔大体可归纳为回锋、戛止、出锋等几种方式。

  与起笔用锋对应,不少点线结束点略做谨慎的回锋动作,以完成圆润的线条形象。长横画、直画、(右下伸展的)斜画常用之。工整规范的书写里,这种回锋笔法尤其受到重视;相反,书写愈潦草,讫点回锋愈少。收笔处若省略这一回锋动作,有可能变为“戛止”收笔,即线条的结束点不做回锋或裹锋,也不扫出尖锋,而是形成略显截断状的笔触,好似中锋行笔突然中断般。不过,秦简牍墨书即使出锋也总显得含蓄、节制,并显钝滞感,不像楚简那样尖利刺目。在上述用笔技巧下,秦简牍墨书的点线就不会乍现剧烈变化,其大部分笔画粗细均匀,含蓄、润泽、朴厚、持重。

  5.秦隶中的波势笔和弧形长尾笔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见上图为局部)中的尾笔波势显著,比如简八四“以”“及”“有”“其”“死”“牧”“之”“未”等字的捺画、横画收笔处加重,波势颇浓,其中“及”“死”“之”末笔几成“燕尾”形。《秦律十八种》用笔润厚,很少出以方笔圭棱,所以其波势尾笔并不怎么显锋角;但也有少量典型的磔角,如简一七四之“负”“赏”“之”等字的波势笔就有些劲利感,与汉隶波磔笔很相似。由于秦隶(正体)点画均短促内收,波势笔、弧形尾笔都不会很长,即使是较明显的波势笔也大都粗厚敦实、粗细变化不显著,但波势笔往往是一字中最粗厚、最显精神的一笔。这类富于情调的波势笔或长笔在秦、汉之交急速发展,并迅速延长、增大,在西汉前期的简牍中已变得十分醒目,如马王堆、张家山、凤凰山等汉简帛中,拖长的斜向尾笔甚至有些泛滥了。

  里耶秦简中,不少字的左、右下方有大约45度的弧曲长尾笔,其长度一般稍稍逸出该字轮廓线之外,但不像牍背面草写那样过分地拉长。这类长尾笔具有后来汉隶长横笔那样伸展的意义。此时,秦代的横势笔画还少有汉简式的超长笔,秦简斜向弧势笔充当着“伸展”笔画的角色,算作那一时段古隶书写中的情感寄托点。

  波势笔和弧形尾笔是书者遣发意趣的关键处。可能当时人们对这类笔触颇感兴趣,以致一些单字含两处波势或弧笔。这类笔触的意义在于,它们在隶书形成中扮演着颇有意义的角色,在秦简牍古隶里似乎在导引着隶体的成长方向,甚至可说是隶书成熟度的“衡量点”;在成熟汉隶中,它们已发展成招牌式的波磔类笔画。

  (二)秦隶与隶变

  隶书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隶阶段,一是汉隶八分阶段。一般将具备挑笔、波势、波磔等特点,如东汉末铭碑体那样的隶书叫汉隶或八分;汉隶形成以前的隶书称为古隶。古隶的跨度就目前出土资料看,约自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可分为秦隶和西汉前期古隶两部分。古隶也是隶变行为的主要对象物。西汉以前,隶变基本以秦系手书体为平台。秦国文字至晚于战国中期形成秦隶,即古隶早期阶段,“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秦系手写体系统和秦官文一样有别于东方诸国。在约省、快捷、简便的实用主旨下,秦手写体以秦篆为本并发生变异,隶变主要在周、秦系文字系统内发生,至晚在战国中期即开始。隶变的平台是秦系手书体系统,秦手书体(主要承载物是竹木简牍)在演变中形成自身特色。

  1.单字构形中的平行、对称、均衡点线布置。这一构形意识贯彻于秦官书正体和俗书手写体中,这一点与他国俗体不同。

  2.工谨的手书体讲究调整笔锋这一细节。该种做法上承西周,贯穿于秦文字改造整饬的整个历程中。调锋、藏锋与钉形笔画写法美妙结合,形成藏头护尾、左重右轻型笔画雏形,亦即后来隶书横势画的雏形。

  3.平直笔势及省并简化现象,其动因是实用性迅捷书写的需求。省并手法亦有传统渊源,比如某些写法来自商、西周时的俗写形变方式,诸如弧曲线型的拉直、拆断的普遍使用等。这都实质性地破坏了之前文字的象形性、图案性。

  4.书写性简化引发的笔顺、笔画方向、笔画部首连接方式及用笔的变化,都是动态的、活跃的成分。这些量变集腋成裘,促成笔画部件化,形成新符号体系。细节上的不断变化点滴改变着字体结构。字体结构的质变是古、今文字转变(即由篆而隶)的关键。

  从青川木牍至数十年后的放马滩、睡虎地简牍,到秦统一后的里耶、龙岗等简牍,隶变进程加速。里耶秦简特别是其中楬检类篆体为主的墨迹上,还凸显着由篆而隶变化的鲜活细节,虽然这与纵向的隶变情势不能等量齐观。秦隶以其实用书写上的优势在“书同文”政策下居然占领了社会各个角落。从出土秦简牍看,不论官方文书还是私人信牍、典籍抄录,一般均使用便捷的秦隶。正如有专家说的,秦王朝其实是以秦隶统一了全国文字,出土秦简牍证明了秦隶在当时的普及。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