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nqj0108 2016-11-18


神很忙。在神忙碌的身影背后,有一位非常贤良的妻子,时刻不离神的左右,最大程度的为神提供营养支持。这位贤妻,名叫精血。我们每天摄入的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变为精血,贮藏在五脏,来支持神的工作。夜幕降临,昏昏入睡后,神停下脚步,回到家中,心就是神的家。妻子精血呈上可口的饭菜,神尽情享用,补充一天工作所消耗的能量。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对我们来说,常常意味着更深一层的含义。比如,当我们看到窗外树枝轻舞,红旗飘飘,会知道风来了。风本身是无形的,我们无法用眼睛来观察。但是通过树枝红旗的飘舞,我们可以推断出风的存在。这种通过对外在表象的观察,来推测内在本质变化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观察苹果桃子的大小颜色,可以判断水果是否成熟;通过手拍耳听,可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


  同样的方法,用在人体上,就形成了中医诊病最常用到的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通过对面色、舌象的观察,通过对患者声音的聆听,对病情发展的询问,以及对脉象、包块、皮肤等的切按,中医可以据此判断出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该如何进行调治。

  这里有一点需要提示大家注意:专门研究农业科学的专家挑选的西瓜,很可能比不上一位瓜农或者小商贩更加沙甜可口;同样的,一位研究中医理论多年的专家,运用四诊方法来诊断疾病的能力,很可能比不上一位勤于临床的民间中医。这说明一个道理,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四诊方法更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操练才可以真正掌握。

  所以,中医要入门,请先从身边的实践开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求解法,付诸实践;一法通,百法通。四诊要运用,少不得生活中的悉心体会,多观察,勤辨析,用心体验,熟能生巧。理论可以学习,能力只能练习。

  下面我们就逐一地来介绍中医的四诊方法。

一、望诊

  中医历来崇尚望诊的价值,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内容丰富,包括对人体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观察。神与形相对,色与泽相合,形与态相应。神藏于内,形见于外;查色可辨虚实寒热,观泽可判善恶死生;形主静,态主动。我们下面结合实际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望诊的知识。

(一)望神

我们看到一个人精神饱满,会讲他的双目炯炯有神。神是深藏在心中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通过这扇窗户,来感知世间万事万物;医生通过这扇窗户,来体察神的强弱盛衰。刚毅果敢的人,眼睛里带着威严;温良恭谦的人,眼睛里带着和蔼。其实不只是人,动物眼中,一样流露着神的讯息。牛的眼睛里有慈祥,狗的眼睛里有朴实,猫的眼睛里有灵异,鱼的眼睛里有冷漠。

  神出现异常时,会出现一系列表现。最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症状: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我们这里把对神的认识稍拓展一下,来帮助大家理解神失常出现的各种表现。

  神的概念就不讲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必强求一致。神无形,但它的工作却是十分繁重的。从我们清晨睁开眼睛,神就开始忙碌了。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神在劳动;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各种事物,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脏腑功能正常展开,是神在劳动;我们的躯体正常的活动,是神在劳动;我们思考问题时,神在劳动;我们表达各种情感时,神也在劳动。一天之中,神只是在我们熟睡后,才会得以休息,而连篇的梦魇还会经常打扰神的安宁。

  神很忙。在神忙碌的身影背后,有一位非常贤良的妻子,时刻不离神的左右,最大程度的为神提供营养支持。这位贤妻,名叫精血。我们每天摄入的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变为精血,贮藏在五脏,来支持神的工作。夜幕降临,昏昏入睡后,神停下脚步,回到家中,心就是神的家。妻子精血呈上可口的饭菜,神尽情享用,补充一天工作所消耗的能量。

  神也会生病的。当妻子精血体弱,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时,神会不安,因为亲人染疾;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恐惧。当妻子暴戾,牢骚不断,喋喋不休时,神会烦躁,因为家庭不睦;表现出来的就是声高气粗,烦躁易怒。当痰火诸邪上攻,蒙蔽心窍时,神会重创不用,或者闭阻家中,或者无家可归;表现出来的就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二)望色

  望色历来是中医诊法中的重头戏。《内经》讲诊法,常常色脉并举,而色在脉前,足见古人对望色的重视。中国古代将颜色区分为青、红、黄、白、黑五种,分别与五行相应。中医正是根据这五色,对人体内的状态进行推测的。

  一般来讲,每个人的面色、肤色都有自己的基本色,中医称为主色。有人偏白,有人偏黑,有人偏红。这些颜色反映的主要是人的体质。具体内容我们不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主色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是正常健康的颜色,都会表现出这两个特点:明润、含蓄。我们通过正反两面对照来理解这两个特点。明润相对是晦暗;一明一暗,一润泽,一枯晦。含蓄相对是鲜明;含蓄则内敛,鲜明则外显。

  当一个人的面色肤色发生了改变,往往就意味着某些疾病正在悄悄地发生发展。当五色不是以常态的形式出现时,它们通常代表着不同性质的疾病。

  白色往往表示虚证。气虚、血虚、阳虚,都可以出现面色发白。气虚的白,想像下白面馒头;阳虚的白,想像下纯色的刨冰;血虚的白,想像下陈旧的白纸。

  红色往往表示热证。高热时、大怒肝火盛时,人常表现出满面通红。局部痈疮的颜色,如果为红色,多属热盛;反之色苍白暗淡者,多属虚寒痰湿。

  黑色往往表示肾虚。黑色为肾之本色,脏虚则本色见。常见一些十几岁青春期的小男孩,身体精瘦,面色焦黑泛黄,眼窝处尤其黑色明显。原因多由生活失于节制,通宵刻苦钻研魔兽反恐等大型网络游戏,肾精极度消耗所致。

  黄色往往表示脾虚,湿盛。发黄的面色,看上去就给人以虚弱的感觉。多属长期脾胃运化不利,气血化生无源,脏腑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此外,黄疸时出现的一身面目俱黄的表现,中医认为主要与湿有关。黄色为土之本色,脾虚、湿盛皆土之病。

  青色往往表示气滞、疼痛。肝主疏泄,肝病则气机畅达不利,气滞血瘀则疼痛生。临床常见的疼痛,如心绞痛,患者多见面色青黑,手足青冷。

(三)望形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人,从形体上可以粗略的分为:胖、瘦、适中三种。一般来说,偏胖的人,多属阳虚、痰湿体质;偏瘦的人,多属阴虚、火热体质,即所谓“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阳虚湿盛为什么胖,阴虚热盛为什么瘦呢?

  仍然借用前面反复用到的烧水一事来作比喻,一起体验下阴阳胖瘦的道理。锅中盛水,锅底生火;火令水温,蒸汽徐出;水不断续,火不断添;气化不灭,生生不息。这就是人体内时时都在发生的生理过程。阳虚,譬如锅底之火力不足。水温不够,蒸汽不出;随水续入,水温更低。于是锅中水量不断增加,温度却越来越低。阴虚,譬如锅中之水量不足。水温过高,蒸汽大出;水入即化,难以成形。于是锅中水温不断升高,水量却越来越少。

(四)望态

  形主静,态主动。通常人体活动灵活自如,引起人体动作异常的最常见的邪气,是风邪。帕金森患者见到的手足震颤,头部摇晃,即与风吹杨柳之态相仿。中风后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即与狂风过后房毁树折,偏侧倾倒相似。

(五)望舌

  舌诊是今天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望诊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客观可靠,备受中医同行的重视。中医爱好者通过学习舌诊,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掌握自己和家人的体质、病情,所以我们重点讲一讲舌诊。

  舌象大体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一般来说,舌质倾向于代表人体的正气,而舌苔倾向于代表体内的邪气,但有例外。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清楚,舌质与舌苔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着镜子看一下自己的舌头,外面一层薄薄的、白色的苔状物,即是舌苔。舌苔下隐隐见到的淡红色舌体,称为舌质。

  观察舌质,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正常的舌体大小适中,不胖不瘦,譬若人的体重适中。胖大的舌头,多表示阳气的不足;瘦小的舌头,表示阴血的不足。这一点与望形提到的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有些相似,只是把肥胖的部位从身体搬到了舌体。

  2、颜色正常舌质颜色淡红,表示气血充盈调和。舌质色红,表示有热;红色越深,热越盛。舌质色淡白,表示阳气有不足;颜色越淡,表示阳气越虚。舌质色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颜色越黯,甚至呈淡紫色,表示血行不畅越严重。

  3、津液正常舌表面津液适中,不多不少。津液过多,表示阳气不足,见过最严重的津液多,呈水状,舌头伸出,津液即下流,是阳气大虚之象。津液偏少,口舌干燥,多是由燥邪或火邪伤津而成。

  以上三条,是我们观察任何舌象都必不可少的内容。另有三种病理舌象,也是经常出现的,对于诊病非常有帮助。

  1、齿痕所谓齿痕,就是舌两侧出现的牙印,往往与胖大舌同时出现,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试想下,舌头太胖了,希望冲破牙齿的束缚,肆意发展,却最终难以遂愿,只得在牙缝间寻得一点点的空间,于是形成了齿痕。多表示脾气虚,湿盛。另有一种舌,虽齿痕明显,舌体却并不胖大,甚至偏瘦,则表示气血之不足。

  2、裂纹常见的裂纹有两种,一种比较细小琐碎,多表示阴血不足;一种位于舌体正中,纵深向大裂纹,表示气虚。见过最明显的一例纵深裂纹舌患者,患乙肝,舌体胖大,中央一条纵深大裂纹,几乎将舌头分作两半。

  3、瘀点舌体上出现的瘀血点,小的称点,大的称斑。表示体内有瘀血停滞。如果见到瘀点,一定请患者将舌向上卷起,看看舌下络脉的情况。舌下络脉位于舌底根部,左右各一,色青黑。瘀血停滞时,此脉往往粗大怒张,可以根据其粗细,判断体内瘀血的严重程度。

  继续来讲下舌苔。舌苔的观察,主要从薄厚、颜色和质地三个方面着手。

  1、薄厚正常舌苔薄薄的一层蒙在舌体上。如果舌苔增厚,往往表示体内有实邪停聚。感冒初起时,邪气尚浅,舌苔较薄;随着邪气入里强盛,舌苔会逐渐增厚。

  2、颜色正常舌苔色白。寒邪侵袭时,苔色也是白色。苔色黄,则表示有热;黄色越深,热越重。外感风寒邪气初起,舌苔薄而色白;随着邪气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身热明显,咳嗽加重,舌苔也会随之变得黄厚。

  3、质地正常的舌苔薄白湿润,不密不疏。最常见的异常质地的舌苔,叫做腻苔。舌苔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可薄可厚,可白可黄。通常表示体内有痰湿停聚。

  最后,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异常舌苔,叫做地图舌。顾名思义,舌苔不能够布满整个舌面,从而出现成块的剥落现象,使整个舌苔看上去像地图一样。这种舌象,常表示胃气胃阴的不足。试想舌与消化道直接相连,可以视作消化道的延伸。通过舌苔的成片剥落,可以推知胃肠道表层结构出现异常,消化力随之不足。

§上面我们讲到的舌象,基本都是分开独立来讲的。实际观察舌象时,通常都是几种性状集中在一起的表现。比如舌体瘦小,舌质色红,舌苔黄厚腻,这样的舌象代表怎样的问题呢?如果是舌体胖大,舌色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津液偏多,这样的舌象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最后观察一下自己或家人朋友的舌象,看看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呢?
二、闻诊

  中医闻诊,主要指耳听的方法。掌握起来难度偏大,当前的临床应用也不是十分普遍,我们这里不做重点讲解。仅举一例,来帮助大家理解闻诊的价值。两月前回老家治疗一例咳嗽患者。女,29岁。外感后咳嗽不止,痰黄黏稠量少,饮食减少,大便偏干,经服抗生素无效来诊。听其咳声,响亮清脆,似从气管上段发出,查舌脉,一派肺火象。只是平素体质偏于阴虚,正气抗邪无力,所以对西药治疗不太敏感。当时处以清肺止咳方药,2剂大减,4剂痊愈。

  上月回去,此患者又以咳嗽来诊。自云上次咳嗽治好后,由于饮食不节,多次进食过咸饭菜,导致咳嗽复发。已有半月。再听其咳声,沉闷少力,似从肺中发出。脉有虚象。是久咳后,气阴损耗,邪气深入所致。处以益气养阴止咳方药,4剂。无疾按:同一患者,同病咳嗽,但两次诊治结果迥异。闻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第一次咳声表浅,有力,属实证;第二次咳声深沉,少力,属虚证。

三、问诊

  看过很多朋友对四诊方法的评价,绝大部分都非常推崇脉诊。无疾对此不做评论,只举自己经历的一些实例出来,希望给大家的思路一点启示。
3天前刚刚诊治了一例外感发热小儿,全程通过电话和短信息进行联系,疗效较为满意,现把诊治过程记录如下。男,8岁。5天前因着凉发热,体温超过38℃,当晚注射退热药和抗生素后,热退;次日热起,再次注射,体温维持在375℃左右。后求以中药治疗。诊时主要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咽痛、头痛。根据病因和几个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当属外感风热之邪,处以银翘散加防风,1剂。药后体温持续在370~374℃之间。次日患儿家长仍嘱其上学,回家后热又起,最高达392℃。再询问病情,恶寒表现消失,不恶寒,反恶热,呼吸声粗,有喘象,急处以麻杏石甘汤原方,但因时晚,无处购药,只得暂以退热药应急。昨日清晨服药后,热渐退,体温维持在372℃左右。但觉头巅顶痛,恶心欲呕。是外邪入阳明象,处以麻杏石甘汤合吴茱萸汤,1剂,分3次服。今天中午联系结果,热退、痛止,痊愈。

  问诊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系统问诊,即对患者一般状况的常规了解;古人有《十问歌》传世,实际上就是把问诊常规编成歌赋形式,便于初学者掌握。二是围绕主症的特定问诊,以掌握主症相关的具体信息;如问诊头痛患者,需要围绕头痛主症,进一步询问其疼痛部位、时间、性质、原因等。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中医问诊的内容。

(一)系统问诊

  不是科班上课,不需要严格地按照课本来讲解。这里仅将无疾日常应用最多的几项内容(饮食、二便、睡眠、诊治经过)向大家介绍一下,并说明其意义。

  以上几项,是无论哪类患者,无疾必问的内容。这些很普通的问题,对医生的诊断有怎样的价值呢?

  先说饮食。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核心的策略是帮助患者,开展以患者为主体的自救行为,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既然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是主体,那么保护、扶助人体的气血,就是医生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气血的来源,主要在于饮食物。所以中医自古就崇尚“保胃气,存津液”的治疗原则。意思是,医生治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保护好患者的脾胃,不要过度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

  问诊先问饮食状况,即是希望了解患者当前的胃气强弱,定下用药的基调。能食者胃气盛,不能食者胃气弱。战国廉颇老将要出阵,众人判定其能否应敌的问题就是“尚能饭否?”对于邪气偏盛的患者,胃气强则可急攻,胃气弱则须减量。对于虚损的患者,胃气强则可考虑峻补,胃气弱则必须缓图。因为胃气不但承担运化水谷的重要职务,药物的消化吸收也必须依赖于胃气。胃气不足,又攻伐太过,则胃气更损。胃气不足,则补益之药难得运化,从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再看二便。二便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十分重大。一例中风患者,神昏3日不醒,西医各种疗法用尽,只差开颅治疗,家属不允,请中医会诊。医师张口便问大便状况,云五日未行。急以大承气下之,得便而后神清病转。

  人体通过二便,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如果排出不得,废物滞留体内,再好的药物也难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当务之急是通利二便。反过来,如果二便过于通利,出现腹泻,小便过频等现象,又必须及时处理,不让体内的精微物质过分外泄。当然,不论通利,还是固摄,治疗的方法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便秘就用大黄、番泻叶攻下,见腹泻就重用补益固涩药来止泻。如此则常令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出现误治。具体辨识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几个章节中,会以实例不断加深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接下来看看睡眠。在上面望神一节,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关于睡眠与神的关系,下面我们继续展开来认识。睡眠对于神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神就在工作;思考问题时,神就在繁忙地工作。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神的总统协调。如果忙碌一天的神,在晚上仍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滋养,长此以往,神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由神管理的方方面面的脏腑器官,也就都有可能出现功能的异常。昨天网诊的一位患者,即是由于神的异常,导致全身的不适:焦虑、恐惧、失眠、异常发热感、头痛、大便失常……对于这样的患者,用最有效的方法缓解失眠,让神得养,是当务之急。

  根据无疾的观察,失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入睡困难;一种是睡眠浅,梦多;一种是早醒后无法继续入睡。第一种,多属心火所致。神欲入心,但心中有热(多思辗转即是热象),神喜清净,入心不得,从而出现入睡困难。第二种,多属肝血虚所致。神入心,魂入肝,神魂多并行出入。肝血不足,魂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在体内游荡不安,我们就在梦中看到了一幕幕电影的上映。第三种,多属肾精不足。老年人经常出现这类表现,即是年老肾精亏损所致。三类虽然可以进行如此划分,但症状常常相兼出现,治疗也需要相互参照。

  最后谈一下询问诊疗过程的意义。人是非常复杂、精微和宝贵的。任何医生都可能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的诊治经过,了解以往医生的诊断、治疗思路,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可以最大限度的为本次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此外,对于女性患者,经血、白带的情况都是必须询问的。曾诊治一位老年女性,一身虚劳象,健脾益肾疏肝之法皆不效。最后询问白带情况,才讲白带量极多,每日必须更换两次内裤。处以完带汤原方,5剂,诸症大减。

(二)特定问诊

  对于各科疾病,专门的问诊内容太过庞杂,不可能一一讲到。这里仅提供一则无疾诊疗的头痛案,以示特定问诊之法。希望大家留意无疾问诊的过程。患者女,20岁,以头痛来诊。

无疾:头痛多久了?(了解病程长短,判断病情轻重)

患者:自高中时起,大约4、5年了。

无疾:头什么部位痛?(了解病变部位)

患者:左侧偏头痛。

无疾:头痛时怎样的痛法?胀痛?刺痛?热痛?还是?(了解疼痛性质)

患者:感觉随着血管一跳一跳的痛。

无疾:吃饭好吗?(常规问诊)

患者:一般。

无疾:大小便状况?

患者:还好。

无疾:睡眠怎样?

患者:经常失眠,遇到一点压力就睡不好。

无疾:月经规律吗?(女性必问)

患者:时间还好,一般向后错一两天。

无疾:颜色怎样?有血块吗?

患者:颜色偏黑,有块。

无疾:血量多吗?

患者:正常。前3天比较多,持续1周左右。

无疾:经期腹痛、腰痛吗?

患者:小肚子痛比较严重,腰痛不明显。

无疾:头痛与月经有关系吗?

患者:一般月经前会加重,考试前紧张也会加重。

无疾:白带怎样?

患者:正常。

无疾:以前头痛看过吗?吃过哪些药?

患者:没有好好看过,只是吃些止痛片。

  好了,通过上述的问诊,你了解特定问诊与系统问诊的大体内容了吗?面对这位患者,你会作出怎样的诊断呢?
四、切诊

  切诊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比如感触皮肤温度,按循腹部包块,以及腧穴按压寻压痛点等。但今天留给普通人最深刻,也最感兴趣的是脉诊。中医诊脉历来被认为是中医四诊方法中最为精妙高深的一种。古代悬丝诊脉的传说流传很广,即是对脉诊神秘化的一种表现。

  今天的脉诊法实际上有很多流派。今天影响最大的,是按照濒湖脉学的27部脉诊断法,今天中医诊断学教科书上列出的脉诊法也是源出于此。要完整地学习这27或者28部脉法,大家可以自行参考中医诊断学教材,或者李时珍《濒湖脉学》。因为内容太过烦琐,很难明确重点所在,列举的很多脉象,在临床中出现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简便易行,实用可靠的诊脉方法,让爱好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自己和家人、朋友范围内的实践,即可以掌握基本的脉象特点。不过在学习之前,需要大家先来了解一些诊脉的基本知识。

(一)脉诊的基础知识

  1、诊脉前提诊病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必须凝神静气,中医所谓“治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刚刚经历车马劳顿,需要先行休息,等到气息平定,心绪坦然之后,方可诊脉。

  2、诊脉部位诊脉部位,中医称为寸口,位于手腕内侧前缘桡动脉搏动处。腕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在确定具体诊脉部位时非常重要。高骨前方动脉搏动处称寸;高骨后方动脉搏动处称尺;高骨正对的动脉搏动处称关。

  3、诊脉手指医生通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寸、关、尺三部上进行诊脉。且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调整自己手指分布的距离。诊脉时,以手指末端接触患者寸口脉,因为指端的感觉最为灵敏。

  4、诊脉三法按照手指用力轻重的不同,诊脉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法。所谓浮取,就是手指刚刚触及寸口皮肤,脉即可得;如果浮取不得,医生手指加力按压,得脉即为中取;仍不可得,手指继续加力,在筋肉深层方可得脉者,是为沉取。

  这里所谓的得脉,不一定感觉到脉动就是得脉了。医生需要通过浮、中、沉三法,体察指下脉象最充盛有力的状态,是在浮、在中还是在沉取的层次出现,才可以称为得脉。有些脉象如浮脉,浮取即得,但中取甚至沉取也可以得到;不过总以浮取时得到的脉象最为充实有力,即属浮。

(二)中医诊脉,诊什么

  中医师将三个手指放在寸口上,究竟在体会什么呢?脉诊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的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浮沉浮沉,是指脉象的深浅部位而言。浮取即得,沉取反而脉动减弱,即为浮脉。浮脉常表示有外邪在表。下次外感风寒时,不妨留意下自己的脉象,体验下浮取即得的感受。所谓沉脉,是浮取中取皆不可得,必须沉取深层才可得的脉象。沉脉多表示里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2、迟数迟数,是指脉跳次数而言。古人计量脉动次数,不像今天这样方便,随时有钟表可查。于是古人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方法,来体察患者脉动的次数。即医生一呼一吸,患者脉动四次,属正常。少于四次,如三次,即称迟脉;多于四次,如五次,甚至六次,则称为数脉。迟脉多主寒,数脉多主热。

  3、虚实虚实,主要指脉动力度而言。主要反映人体气的充盈状况。气盛则脉动有力,气虚则脉动无力。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精神饱满,气力充足时,往往干劲十足;而气不足时,就是四肢倦怠,连说话也懒得说。我们的脉也是这样的。此外,脉象有力,也经常是一种邪盛的表现,无论寒邪、热邪稽留,都可令脉来有力。所不同者,寒则迟,热则数。

  4、粗细粗细是指脉的形态而言。正常脉象,粗细适中。过于洪大的脉象,常见于实热证。细小如丝般的脉象,常见于阴血虚的患者。气血充盛,则江河浩荡,在脉则充盈;阴血虚少,河流干涸,脉道不充,则脉细小。

  另有几种常见的脉象,一并介绍给大家。

  1、弦脉弦,即琴弦,只需将手指放置琴弦上,即可感知此脉。弦脉,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大家留意下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某人心情不爽时,就经常会出现弦脉。弦为肝病主脉。另主寒证,痛证。文字很难描述这几种不同性质的病证所引起的弦脉之间有何差异。暂请大家当作公式般记下,无疾日后尽量多通过实例,来帮助大家增加体验。

  2、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这是对滑脉形状的经典描述。滑脉大体有两种,一种与数脉相近,脉动次数快且流利,表示阳热,或食积。若次数不快,而流利,多表示痰湿内停。

  3、革脉革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脉象,只要遇到一次,就会留下终身的印象。浮取即得,且坚硬如鼓皮;但加力中取后,脉形中间一下变得空虚无物,而边缘仍坚硬依旧。主病在“男子则亡血失精,女子则半产漏下”。亡血,大出血;失精,严重遗精,或房劳过度;半产,即流产;漏下,即月经量大,淋漓不断。阳气无形,需要依附于阴血物质上才不致耗散,所谓“血为气之母”。现在阴血物质大量耗失,气无从依附,浮越于脉上,则见浮取之坚硬如鼓。但内部空虚,故按之则见中空。

(三)脉诊的意义

  1、判断病性疾病的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这些病性的差别,在脉诊上多可以进行判断。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些内容其实很容易理解。寒则脉迟,热则脉数。气虚则无力,血虚则脉细;有实邪则有力。

  2、判断病位病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里,二是脏腑。

  外感表证,脉多见浮;内伤里证,脉常见沉。

  另,左右手之寸关尺,各自有自己代表的脏腑器官。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阳)。心肝二脏,一主血,一藏血,所以左脉以候血之病;肺脾两脏,一主气,一生气,所以右脉以候气之病。如此一来,结合上面讲的对病性的判断,通过脉诊,就可以对患者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的辨证了。

  3、判断病势脉象从浮转沉,且症状加重,是表邪入里;脉象从沉弱无力,转起而有力,是正气来复。诸如此类,通过对脉象的把握,可以判断疾病从表入里,从里出表的走向;疾病从实转虚,从虚转实的变化;以及从轻加重,从重减轻的趋势。

  与舌象相似,脉象的出现,往往也不是像上面讲到的,一条条独立出现的。如果相兼出现,如见到浮数有力的脉象,表示怎样的病证呢?如果是沉细无力呢?留意一下自己或家人的脉象,看看具体的脉象是怎样的呢?结合出现的症状,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如何诊脉

  了解了上述脉法知识以后,临证真正开始诊脉时,基本的步骤是怎样的呢?其实诊脉没有一定之规。无疾这里仅介绍自己平日诊脉的方法,简而言之,为初学者提供些参考的思路。

  首先三指用力均匀,浮取三部寸关尺;继续齐力中取。一些脉象,通过这样的初步诊察就可以发现了。比如浮脉和弦脉。

  接下来,将注意力凝聚在一个手指末端,用浮、中、沉三法,在寸关尺每一部脉上依次探寻体察。

  诊脉时间以探清脉象为度。一般单手不少于1分钟。

  诊毕,再诊另一只手,过程相同。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知识。再次重复一遍前面讲过的一句话,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四诊方法更是带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而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对四诊方法的掌握,必须依赖于亲自的实践和体验。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欢迎来博客上给无疾留言。无疾一定尽己之力,为大家提供帮助。

§医生通过四诊的方法获得患者的基本信息后,是怎样完成进一步的诊断过程的呢?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