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中年男性涌进糖友大军,这个冬天是场考验

 天青青水蓝蓝我 2016-11-18



导语:

寒冷的冬季,天气使得人们会本能地吃得多点,动得少点,甚至想到吃点补品。但这对于本在冬季血糖就易波动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管控血糖,冬天难度更大。特别是那些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中年男性患者,更易出现血糖大幅度波动,导致急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以往,糖尿病被视为“老年病”。但在11.14“世界糖尿病日”,专家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6%,100个人里有12个人是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患病年龄大大提前,异军突起的30-50岁的中年男性患者,更需要引起关注。那么糖友们究竟要如何“熬冬”呢?


中年男性糖友渐成主力军

压力与肥胖都是诱因



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二三十岁、三四十岁就患上糖尿病的中年男性大有人在。这部分群体若不干预管理,各种并发症会来得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早。



门诊案例

39岁就患了轻度糖尿病



39岁的谭先生是重庆一家互联网的高层管理。最近他觉得自己很累,就算白天没干多少事,下了班也是疲惫不堪。更让他烦心的是,经常会有冒虚汗、浑身无力等低血糖症状。朋友提醒他,早点去医院查一下血糖指标,他也没放在心上。直到近日单位体检,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空腹血糖7.7mmol/L,已属于轻度糖尿病。身体微胖的谭先生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只是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很少锻炼。但血糖为什么会一下子这么高?



专家解读

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或成主力军



“我国仍是糖尿病大国。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糖尿病诊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发病率仍在增加。”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内分泌科主任王红漫告诉记者,据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6%,100个人里有12个人是糖尿病。其中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年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竟高达15%以上。


以前,糖尿病一直被视为“老年病”。可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二三十岁、三四十岁就患上糖尿病的中年男性大有人在。


“目前医院病房里的糖尿病患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老年患者,另一类是30~50岁的中年男性患者。”王红漫说,临床中像谭先生这样40岁左右的中年人,患糖尿病的越来越多。这类群体有可能将逐渐代替老年人,成了新的主力军。因此,除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异军突起的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引起关注。

 

压力肥胖没健康意识是主要原因



王红漫分析,中年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除性别本身的原因外,最关键的就是不良生活习惯。

一方面是这部分男性社会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熬夜、精神压力大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是,吃得多,动得少。现代人出行为车,运动时间减少,晚餐后工作一天的人们也往往累得不愿动,特别是男性,在广场上跳舞的大多是女性。而且中年男性经常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谈事,因此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使得患糖尿病的几率就增加了。


三是,不论教育学历是否高,他们大多没有健康管理意识,不会定期体检。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觉得糖尿病是小病,不用太在意。


四是,即便查出血糖异常,不会参与糖尿病相关教育,也不会严格去管控血糖,任由其发展。很多患者觉得糖尿病不影响生活,不用时时刻刻检测,血糖高了吃点药就好了。


若不干预管理并发症会来得早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它真正可怕的是并发症,这才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王红漫说,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急性和慢性两类并发症。急性并发症病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包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包含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


“那些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中年男性,就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王红漫解释,所谓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如果不尽早干预管理,每年将以8%至10%的速度往糖尿病转化。而且发生并发症的年龄,将比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早。


中年人患糖尿病的7个危险信号



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但体重却减少。但王红漫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年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不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在发病之前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信号。


1.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尤其是局部出汗多、饥饿、头晕、心慌等现象。


2.疲倦感即使什么也没干,身体也很疲劳。


3.排尿困难中年人出现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者外,应想到患糖尿病。


4.视力改变视力减退或过早出现白内障,且发展很快。


5.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感。


6.全身皮肤发痒,糖尿病人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高达15%~35%,而且比较顽固,外阴或肛门部症状最严重。


7.间歇性跛行,走路多了下肢疼痛难忍,不能行走或手掌挛缩。一旦发现有以上任一情况出现,就要及时去医院筛查糖尿病。



管住嘴迈开腿 冬季控糖其实没那么难



很多糖友觉得,冬天里血糖不太好控制。天冷人就不想动,就想多吃点,但血糖也会“蹭蹭蹭地”往上飙升,甚至连并发症也会有加重的趋势。糖友究竟要怎样“熬冬”呢?来听听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内分泌科主任卢松给出的建议。



门诊案例

服用鹿茸 致头晕血糖升高



家住渝北的蔡先生今年56岁,患糖尿病两年了。近段时间,蔡先生发现自己有点怕冷、食欲不振、大便稀薄,想着自己可能是体虚,便服用了朋友送的鹿茸片。谁知两天后,他就开始冒虚汗,头晕,一监测血糖,就已高于8mmol/L以上,吓得他赶紧去医院找医生。


他的主治医生解释说,糖尿病患者不能随便吃补药。因为糖尿病患者多为阴虚或气阴两虚,吃补药时不宜选温补燥热之品,诸如含鹿茸、甘草的制剂,否则会影响血糖波动。



专家解读

是否药补先问问医生



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内分泌科主任卢松说,至于是否需要药补、如何药补,糖尿病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辨证施方,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


而且,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服用膏方,因大多数滋补膏用的是蜂蜜和各种胶类药物,如驴皮胶、鹿角胶等,服用后会引起血糖波动。对于各种药酒,糖尿病患者也要少喝。因为白酒对胰岛细胞有刺激作用,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控制总量保证均衡



在饮食上,糖尿病人本来就多食,尤其是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旺盛,稍不注意就会不知不觉升高血糖。因此,卢松指出,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嘴,不可违背糖尿病饮食热量控制原则。


夏季瓜果多,血糖不易控制。但冬天红苕、芋头等淀粉类食物也较多,这就需要严格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淀粉类食物,平衡能量。饥饿时可多吃一些搭配的副食,如豆制品、蔬菜、肉类等。每一种食物都有人体需要的营养,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糖友的食物越杂越好,才能保证营养的均衡发展。此外,为了避免皮肤干燥、瘙痒,必须保证每日足够的饮水量,不要因为跑厕所的麻烦而不愿意多喝水。



运动宜晚不宜早



冬天一旦血管收缩,代谢效率就会降低。这时吃进去的能量不能及时地被消耗,而且如果运动量还相对减少,血糖就会更高。


卢松建议,冬季锻炼不宜过早和过度,锻炼时间最好在早餐后,或者上午九十点钟后。活动量不宜过大,以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较柔和的项目为好,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同时运动前需要做好热身,锻炼时也不可忽视保暖,以防着凉感冒。



防治感冒 保暖最重要



寒冷对糖尿病人有诸多影响,糖尿病足、高血压、皮肤病等并发症,都会因为受寒而加重,因此保暖是糖友冬季第一要事。


保暖很重要,但糖友不宜靠紧身衣裤来抵御寒冷。若血液循环不畅通,反而更容易引起糖尿病足、心梗,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穿几层较为宽松的衣服。冬季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下,会造成人体呼吸不通畅,这对心肺功能不好的糖友来说极为不利。因此室内无人时,最好把门窗打开透透气。


卢松提醒,如果不幸患了感冒,需要更密切地观察血糖变化以及饮食、起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如果自己不懂如何调整,请马上就医。



糖友护足多泡脚




“糖尿病常伴有血液循环障碍,脚又是人体离心脏最远的一个部位,因此足部循环往往是最早和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影响。糖友冬季最好多泡脚,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卢松说,泡脚时水温不能过热,泡之前一定要先让家人测测水可先用手试下水温,以免烫伤。时间也不要过长,15~20分钟即可。糖友需要经常检查一下脚,有些老人足部皮肤较干,如果有破溃是不适合泡脚的。


血糖监测要到位



冬季气温变化较大,糖友的血糖也随之波动。因此糖友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医生建议下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7.0mmol>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每天应定时检测餐前、餐后血糖7~8次。如果控制得好,每个星期测一次血糖即可。而且,每3~6月就应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值,以及血脂、血压、体重、眼底等检查。”卢松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