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痛必先知痛

 xyf4345 2016-11-18

提示:疼痛的来源  疼痛与阿是穴  疼痛的实质

一. 疼痛

身体各部位的各种疼痛,其重要意义在于提示病变的存在及发展(痛重病重,痛减病减)。疼痛的形式各种各样,而导致疼痛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了解不同类型的疼痛;熟知各种疼痛引起的病因,对如何有效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真正做到:诊断准确;疗效显著。就必须知道导致疼痛的“痛源”有哪些?正所谓“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治痛必先知痛也!”

总结目前国内外各个疼痛治疗流派,在治疗疼痛方面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文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经络(血脉)不通致痛说;软组织缺血性致痛说;骨膜组织病变致痛说;筋膜筋挛致痛说;关节紊乱(错缝)致痛说;椎间盘突出致痛说等等。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效果。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和研究,认为以上所说都有道理,但又似乎缺乏全面性。其实还是老祖宗说的对:“筋骨并重(出自黄帝内经);辨证施治,才是硬道理”。根据筋骨并重的理论,我们其实可以把各种痛源归纳成两种(排除内脏病反射躯体痛),也就是“筋”和“骨”的问题(查证古代医书记载筋、骨病变过程:肌体受寒、毛发紧缩、气血瘀滞、久发成结……;持久过度、筋挛成条、久而僵硬、脊骨隆起……)。筋

包括肌肉(浅层肌、中层肌、深层肌)、肌腱、筋膜(深筋膜、浅筋膜)、骨膜。骨

包括脊椎各节的小关节以及各个间接连接的骨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掌诸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脚掌诸关节)。

了解疼痛的来源还不够,因为同样的疼痛症状,有可能来源于肌肉,也可能来源于筋膜、还可能来源于骨关节,而更多疼痛症状的来源是:既有筋的问题,同时还有骨的问题。

根据多年临床病例归纳总结,发现疼痛来源规律如下:纯属筋的问题占疼痛比例15%;

纯属骨的问题占疼痛比例25%;筋骨均有问题占疼痛比例60%。在这60%的疼痛症状里,有的个体是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则是筋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临床中须辩仔细。(该数据出于一己之见,仅供参考,望同行补充完善)。

知道了不同疼痛的致痛原因,就可以很轻松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例如:

病例一:

颈肩背疼痛、不适,发生在夏天,首先要考虑斜方肌问题。其致病原因:就是当患者贪凉(受凉)时,斜方肌保护性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斜方肌覆盖区酸痛。斜方肌属浅层肌,可选用走(火)罐、刮痧、按摩中的搓法,均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时如果选用其它治疗方法方法,其效果可能反会适得其反。病例二:

颈肩背疼痛不适发生在其它季节,首先就要考虑肩胛提肌、冈上肌的问题。其致病原因:多为长期伏案工作或是枕头使用不当,导致肩胛提肌或冈上肌劳损,引起颈肩酸、沉如肩扛千斤。肩胛提肌为悬肌之一,非针灸(刃针、针刀)疗法莫属,治疗后可立竿见影。若选其它疗法,可谓吃力不讨好。

病例三:

颈肩疼痛并伴有活动障碍,当先考虑颈椎小关节紊乱。其发病原因:多为枕头长期使用不当,久之成疾(导致脊柱深层肌出现自我保护性筋挛),从而导致椎体不稳,习惯性落枕(小关节坎墩),引起颈部活动受限。如果选用松筋调骨疗法(先给患者放松筋挛的软组织,可用揉法、拨法或用针、热敷,而后矫正错位椎体。如果没有软组织损伤的小关节紊乱症状,只需矫正椎体即可。)也会立竿见影。(注:凡由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活动受限之症状,不做椎体矫正,都很难达到立竿见影之奇效)。

目前治疗疼痛的方法很多,诸如:非侵入疗法如:松筋、点穴、针灸、刃针、针刀、椎体矫正、刮痧、火罐、拍打、拉筋、等等;侵入疗法如:微创手术、臭氧、射频、甚至开放性手术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很有其实用性,使用得当都可起到立竿见影之奇效。关键是如何使用的问题。

为什么一个医者,治疗同一种症状的两个病人,有时疗效往往截然不同?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误诊误治?这就是一个辩症不清,施治(治疗方法)不对的问题!

所以说:只有真正理解啦“治痛必先知痛”的治疗观点,才能够诊断准确,立竿见影;才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医者!

二. 疼痛与阿是穴

理解了“治痛必先知痛”的治疗观点后,如何认识和选择治疗点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实际上我在此说的这个点大家并不陌生,它就是传统中医里所说的“阿是穴”,一个很重要的穴位,一个使用频率最多的穴位。只不过对“阿是穴”的理解,多年来出现了一个严重的误区。

那里“痛“那里就是“阿是穴”的解释一直误导着人们,包括我们的医者,甚至部分中医师,也这样理解。通过查阅文献和大量临床经验得出:那里“痛”那里就是“阿是穴”的理解,是绝对片面而不准确的。

疼痛是对身体某部位发生疾病的提示信号,而引起疼痛的根源在哪里呢?

例如:头痛有的发生在顶部;有的发生在颞部;还有的感觉满头痛,而中医按摩有几个很好的缓解、治疗头痛(神经性头痛)的穴位(风府、天柱、玉枕)却在颅底。还有常见的一种腰痛:每天早上起床时下腰段疼痛,活动后好转。此时只要在下腹部找到一个按之剧痛的点,轻揉之便会治愈……。

以上这些疼痛部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称其为“感觉痛”)都只是一个假象,而真正引起感觉痛得那个部位(我们称其为“实质痛”)才是我们要寻找的“阿是穴”。正所谓:痛在此而病在彼,依此诊治方为上策!

理解了这些,那么“阿是穴”也就好确定啦。其实“阿是穴”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阿是穴与感觉痛重合。一般发生在急性损伤期(多为软组织损伤),例如:踝关节扭伤,可能会导致踝部支持带损伤,引起踝部疼痛。是比较好找的阿是穴。

二是阿是穴与感觉痛同在一块肌肉上。阿是穴可能在肌肉的起止点上,也可能在肌腹上或是在某个地方,这种症状的疼痛比较多见。例如:膝关节疼痛症状,多与膝周围肌肉相关,而且阿是穴多在止点上。具体病案需要认真分析和查找病根。

三是阿是穴与病症从表面看,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阿是穴隐藏在病变器官周围的肌肉上或是脊椎上。医者可据此推测出已经或即将发生的病变(甚至可预测出一两天后将要出现的感冒症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内脏疾病相关的阿是穴就更难判断。长期以来这些特殊意义的阿是穴完全被大多数的医者所忽略,从而导致其症状成为疑难杂症。比如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可以产生很多症状。一般找到了发生病变的脏腑,便以为找到了病根,从而完全忽略了引起病根的“真正原因”!

其实脏腑的病变多与控制该器官的脑神经或脊神经病变有关。而神经的病变(传导通路受阻)除本身受到压迫外,又可能与供血的血管受压、神经缺乏血液滋养有关。由于神经的受压或失养引起内分泌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感染引起的病变就更多了。

神经对身体器官控制的传导通路受阻,多为不经意的创伤、不良的坐、卧、站姿引起的椎体错位或周围软组织病变,导致椎间孔(或是椎体的生理曲度)发生几何图形的畸变,以致牵拉、挤压神经所致。

在神经通路受阻的病变部位上,有的是感觉痛,有的是实质痛,有的则不痛,即使有痛反应(包括感觉痛或实质痛)存在,一般人也往往认为仅是局部病变,很少把这些病变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的病变联系起来诊断治疗。

对那些没有“痛”反应的病变部位(阿是穴),被病人和医生忽略的就更多了。只有经验丰富的医者才能凭触感,发现这些“无痛”的病变部位(阿是穴)。其实那些真正影响脑、脊神经的病变部位,感觉痛并不是很严重,却往往是很多严重疾病的病根。

例如:胸闷、气短、支气管炎、假性肺气肿等症状,其病变部位(阿是穴))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痛),而一旦触及则疼痛难忍。在这些疼痛难忍的点(阿是穴)上,予以按揉、推拿,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例如:痛风症状是脚部红肿热痛,反复走窜发作,轻触之则痛不可忍。大家都知道,是尿酸沉积在脚部所致,深一层的病因是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减弱。而再深一层的原因多是胸椎病变压迫了控制肾脏的神经所致。但往往发生病变的胸椎就没有感觉痛(可以理解为:胸椎病变引起的感觉痛,最终转移到了脚上)。而调治病变胸椎后,疗效非常明显。

所以推拿(推骨入缝、拿筋归槽)、按摩疗法只要选准“阿是穴”,加之手法运用得当,在治疗危重、疑难之症时,都可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三.疼痛的实质

不同的疼痛其内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在临床中有三种疼痛必须分清,否则很难做到立竿见影。

一是治疗前即有的痛,我们称之为感觉痛,这个痛就是疾病的提示(感觉痛是身体显现出来的病灶反应,在反应区内呈点状、块状、线状分布。一旦发作,病灶区内疼痛难忍,重则影响关节活动,西医称为阳性反应)。

二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找的痛点,这种痛不是用蛮力刺激病人所致,而是受外力轻微刺激就表现出的痛,我们称之为实质痛(实质痛是一种不碰压没有感觉,轻微按压即有疼痛的一个或若干个点,这些个痛点,就是前文提到的“病点”或“治疗点”,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阿是穴)。

三是治疗后新增之痛,我们称之为术后痛(术后痛是在治疗中手与患者肌肤摩擦后产生的痛,一般两三天内就会自动消退)。

治疗后感觉痛一般都会减轻,甚至消失;实质痛放手即无;术后痛多表现为治疗后新出现一些治疗点上的浅层肌肤痛,多为“合理”(实际上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损伤所致。特别是一些患者肌肤板结,必须松解肌肤使气血畅通,就难免造成一些损伤。补充说明:

01

病源性损伤痛

这种痛是因为治疗手法失当造成的痛,表现为感觉痛不减或虽减而新增之术后痛甚剧,更甚者造成血肿、骨折甚至死亡,施术者不可不慎!

02

手法力道的合理运用

手法生硬,一出手就给病人一种生硬干辣难受的痛感,这个点不能算是实质痛点,还容易造成术后痛和皮下出血,这是由于操作者的手法没有做到松静、自然,使用了拙劲;另一方面,力道的产生受意识支配,而功力更有潜意识参与其中。根据观察体会,一般性格固执者力多生硬;性格柔和者力多松软,所以要求术者去掉固执、急躁,应以中和之心对人、对病。久之,一股柔和之力油然而生,给人一种柔和之感,而且穿透性强,抚摸一下力道即可深入骨髓。

柔劲是长期修养锻炼的结果,与用力的轻重缓急无关,若非亲自体验,难以用语言表达。功力的柔和与生硬,渗透与浮浅,形成了力的质量差异,给病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疗效也判若天渊。

吕老师:

为提供广大爱好中医的学者,特建立此公众账号,只要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发布一些关于中医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希望你们转发、收藏、分享、推荐给你身边的人,创建这个平台,目的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