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董其昌“淡书”风格初探 ■唐晓亮

 伯乐书香小屋 2016-11-18




董其昌“淡书”风格初探


■唐晓亮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其书法,不论信函、手札,还是诗词、评论,观之读之,都有清风拂面、雅气袭人之感。董氏书风最大的特点就是轻盈、飘逸、恬静、空灵,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淡”,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给人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享受,这与其特有的秉性、信仰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他修为的直接体现。

  董其昌自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土,35岁走上仕途到80岁告老还乡,曾三进三退。为官十八载,归隐就长达27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董其昌对于官场的精明,与其家乡先贤陆机所崇奉的“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诚然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思想用得如鱼得水。“字如其人”,董其昌的这种性格,对他的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则为“淡”。此其一。

  其二,在信仰上,董其昌倾心禅宗、专注庄周。明代中叶以后,禅学盛行,禅宗的“空”和庄学的“静”,形成了他以“淡”为宗的思想根基。这一点,我们从他所撰的《容台集》中可以窥豹一斑,其好友陈继儒也曾为他撰《容台集叙》,称其“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禅宗“心如明镜,淡泊空灵,神明气朗”的境界是他不懈的追求,甚至连他的书斋都以“画禅室”来命名。在《画禅室随笔》中,其每每论及书画常以禅语言之,如:“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但是,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杰出代表,董其昌浸淫最深的还是庄学。庄子“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则是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表现自然万物本原性生命的作品,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这种自然主义的艺术观对董其昌影响很大,他曾在《题画寄吴浮玉黄门》中说:“林木漫传濠濮意,只缘庄叟是吾师。”庄子“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的思想,以及“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的境界,是董其昌一生的梦想与渴望。

  书法创作重在内涵,即“意”。清刘熙载曰:“意乃法之所受命也”,由此可知“意”的重要性。董其昌对于“意”与“法”的理解更为独到,“淡”即是他推崇书法“意”的本色,即自然的“意”。

  董其昌从佛家参禅和庄周悟道的精义中找到了“窍门”,即是把古代书法大家的技艺观,像抄家书那样锱铢不剩,全部攫为己有,然后在此基础上求新求变、变古为今,“蜕化出真正的自我”。因此,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点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上,枯湿浓淡,尽得其妙。这就是董其昌追求“淡书”风格的原因和根本之所在。

  董其昌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辄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由此可见,董其昌学书非常勤奋、刻苦,并且学得开通、灵活,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能够做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从魏晋到元明,逐一下来,他转益多师,整个帖学道统几乎都在关注。董其昌特别喜欢米芾,推崇米芾,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他尤其欣赏米芾的临古之功,曰:“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这段话不仅是在赞美米芾,同时也流露出一个迥出时流的书家在临古上必须具有的过人的勤奋和非同一般的见识。

  董其昌将“淡”的美学追求引入书画,大开文人书画的雅逸之门与高妙眼界,尤其是书法,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脱尽世俗尘埃之感。有的如睹仙迹,让人恍兮惚兮;有的如晨立山巅,常怀出世之想。书法到了如此境界,比的不再是功力,而是气质、气韵,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或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董其昌所推崇的“淡”,就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而言,即是“意淡”;就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相对应的表现形式而言,即是“墨淡”。闪耀在他诗文信函手札中的点画清润精劲,遒力畅达;结体上化米芾的上松下紧为密上疏下,有挺拔上举之势;章法疏朗,视角开阔,风格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生机。明周之士评其书:“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何三畏赞其书:“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则更称其书为“神品”。董其昌清新淡雅的书风令人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

  董其昌把对禅宗和庄学的追求与向往运用于书法中,经过长期的修心养性、积学累功和不懈的创作实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潇洒、恬淡的风格。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将对自然宇宙的感悟用特有的形式加以表现,形成特有的审美意境,而“淡”就是体现这种审美意境的审美范畴之一。对“淡”的推重与标榜,将“淡书”作为一种书法境界且高标独立,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特有的地位。

  董其昌书法,因康熙皇帝的推崇而风靡天下,其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追逐功名的士子无不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因此,其书影响之深大是其他各家各派无法比拟的。但遗憾的是,董其昌的书学思想却没有在清代学书人中得到应有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往往徒摹形骸,神采全无,致使董书一度背上恶名,甚至被康南海讥为“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董其昌行书《自书七绝诗轴》 规格256cm×4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