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书论“淡”说

 风云际会2009 2018-07-20

  •     与历代书论比较,董其昌书论不同于他人处,则突出表现为“以禅喻书”。比之宋代以禅喻诗的严羽,董氏许多重要的书法美学观皆阐发于与禅宗的联想。他有斋号曰“画禅室”,他的题跋总集《容台别集》卷一中,亦专列《禅晚》一章,其间极尽对禅宗之崇尚。从书画艺术史上察看,董氏书画美学思想的形成,当归结于禅宗的哲学基础。在其众多的以禅喻书的书论中,较为突出的是“淡”说、“熟后求生”说及“顿悟”说。
    书法

        董其昌书法一生求清淡,可以说,“淡”乃其书法审美标准的核心。主要论点见诸下列文字: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萧氏《文选》,正与淡相反者,故曰“六朝之糜”,又日“八代之衰”。韩柳以前此秘未视。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若其气韵,必在生知”,可为笃论矣。
    书法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肯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即佛经)所谓无师智,画家谓之气韵也。
        这两段文字中首先值得意的是他认为“淡”与绘画中之“气韵”一样,“必由天骨”,“必在生知”,非后天人力可强人。但他义引苏东坡文论,口“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因此,这里的由“熟”而造“淡”与不可“强人”似有相悖之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