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启示录(一)——从纣王开始说起

 中原高考678 2016-11-18


给孩子讲《古文观止》,里面很多名篇里涉及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单讲文章总觉得很单薄,但一牵扯到历史背景,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讲起来就没头了,而先秦的历史又太乱太复杂,看史书又东一块西一块的不成系统,所以就想整理整理,以秦国和晋国为主线,做个简单易懂的归纳,形成一个大致的脉络来方便孩子记忆。

但毕竟,先秦的典籍佶屈聱牙,相关的史料又浩如烟海,我又不是写历史论文,所以想到那说到那,怎么想就怎么说,我就当个乐来写,大家就当个乐来看吧,别较真。

学友哥说: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

屈原的《离骚》里有这么两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于是就姑且叫做《春秋启示录》吧

(一)

从纣王开始说吧,历史上的昏君很多,纣王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个,可谓中国历史昏君的集大成者,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坏事,纣王都干了。春秋启示录(一)——从纣王开始说起

其实纣王是个帅哥

但文献记载的纣王,跟传说中和电视剧里演的很不一样,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说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162个王。但因为史学观点不同,具体数字可能会有些出入,这个问题和本主题无关,且不去管他,在这些帝王里,如果论个人的天赋资质,在所有这些人里,纣王应该可以排在前十位之内。

记载中,纣王这个人,聪明绝顶,力大无穷,可谓文武兼备,而且还是个帅哥。

《荀子。非相》里载:古者,桀(音:洁)、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三国时期的皇甫谧,写过一本《帝王世纪》,说纣王“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就是N头牛和纣王比赛拔河,干不过他,袁阔成先生的评书《封神演义》里,有回纣王在大殿里召集群臣,结果柱子突然折了,大梁眼看就要掉下来砸人,纣王上前,一下把大梁托住,然后重新让人换了柱子,就这么大劲,这就是“抚梁易柱”。

形容一个人力气特别大,有这么些词:拔山举鼎,抚梁易柱,摇山振岳,九牛二虎,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等等吧。

其中拔山举鼎一般指的是项羽,项羽的《垓下歌》里不是有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么?

抚梁易柱,倒曳九牛说的是纣王,这个在很多史料理都有记载的。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说:纣王这个人可以徒手和猛兽搏斗,非常勇猛,而且聪明绝顶,脑子比别人反应都快,集雄辩诡辩善辩于一身,大臣给他提意见,即使明知他不对,也没人能说的过他。。。

春秋启示录(一)——从纣王开始说起


但可惜,纣王的这份聪明才智没往正地儿使,这聪明人耍混蛋,比傻缺耍混蛋要操蛋多了——昏君有文化,比四个二牛逼,因为那叫王炸,一个王形不成王炸,要和小王合一起使才无敌,所以历代昏君身边,一般不是有个缺德太监就是有个缺德老娘们儿。象夏桀身边有妹喜,纣王身边有妲己,周幽王的褒姒,晋献公的骊姬,胡亥身边有赵高,刘禅身边有黄皓,。。。干柴遇烈火,抽风赤裸裸,一烧一大片,你还没地躲。

春秋启示录(一)——从纣王开始说起

历史上所有被称为昏君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好比夏桀:造一个大池子,里面倒上酒(酒池),可以在里面划船。。

好比武乙:做了一个皮囊,里面装了脏血往天上喷,名为“射天”,后来天怒人怨,被雷劈死了。

好比周厉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卫巫所”,满世界听小话,听到有谁骂他就回来报告,然后处死,结果大街上看见熟人,相互都不敢说话,都用眼神交流(道路以目)

好比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

不一一例举了,总之每个人都花样百出,在不同的方向上嘚瑟出骇人听闻的高度,但究其本质都差不多,比如:亲小人,远贤臣,不顾百姓死活,无节制地贪图享乐,而且自以为是,想干嘛干嘛,还不听人劝。。。

所以下场几乎都一样,而且被各种史书钉在耻辱柱上,然后供新朝的皇帝警醒和唾骂,供末代的皇帝学习和模仿,中国几千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基本都是这个模式,没啥改性。

纣王活着的时候不叫纣王,户口本上的名字叫子受,当了皇帝以后叫帝辛,《封神演义》电视剧里动不动就说纣王无道,那是不对的,纣是谥号,活着的时候叫帝辛,死了以后才叫纣王。

谥号就是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的生平给的一种评价,类似我们现在追悼会上念的悼词,象什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古代不这么说,用几个字来代表,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含义,有好词有坏词,得了好词叫美谥,可以流传千古,得了坏词叫恶谥,可以遗臭万年。

古谥法比较复杂,各个时期的使用方法也不大一样,反正就是按照谥号,对照谥法,你就知道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大致啥德行了

比如谥法里,残人多垒曰桀,残义损害曰纣,所以形容暴君叫做桀纣之君。

再比如隋炀帝,这个炀字,在谥法里是这么说的: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好内远礼就是:好色贪杯,没羞没臊

去礼远众就是:不讲礼貌,脱离群众

逆天虐民就是:不让干嘛非干嘛,虐待人民

好大怠政就是:自以为是不干活

薄情寡义就是:喜新厌旧,无情无义

离德荒国就是:缺德带冒烟的败家玩意儿

所以炀在谥法里是个非常坏的字,这个字放在杨广身上,基本就是后世对他的一种诅咒。

跑题了,接着说纣王,纣王这个人不咋地,亡国之君么,我们最熟悉的《封神演义》,说了很多纣王干的坏事,像什么炮烙——把人捆在烧红的大铁柱子上烫死,象什么虿盆——挖一大坑,里面扔了好多毒蛇蝎子的,把人推里咬死等等吧。。。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贡替纣王说了一句话——子贡:“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是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纣王未必有传说的那么坏,一旦凤凰变成了草鸡,天下人就不再仰视你赞美你,然后各种烹饪方法就往你身上招呼。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毕竟隔了那么多年,历史的真相永远也无法还原,千秋功过,后人评说,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而已,纣王再坏,在任期间不可能一件好事没做,尧舜再贤,在任期间也不可能一件坏事都没做过,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最好,功是功,过是过,发生的过错,就是过错,将功补过之说不过是个心里安慰罢了,诸葛亮大意失街亭,自罚也好,破敌建功也好,街亭已经丢了,立再大的功劳,马谡也活不过来了,所以不能因为错失街亭就把诸葛亮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因为其鞠躬尽瘁就说他一点缺点没有,实事求是,该是啥就是啥,这样最好。


为什么上一篇从纣王开始说起呢?主要是纣王太有名了,一说谁都知道,关于他的记载也是最多的,史记《殷本纪》里,小一半的篇幅都是说纣王,商朝其他的王基本都是一笔带过的,设立了纣王这个原点,也就找到了一个书写的立脚点,纣王就象一粒种子,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的枝枝脉脉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纣王的爸爸叫子羡,当了皇帝以后叫帝乙,就是上回文中说的囊血射天那位爷,商朝到帝乙的时候,就衰落的很厉害了,算起来,帝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神论的最高统治者,因为古代的皇上都说自己是天子,天子就是老天爷亲生的大儿子,是嫡长子,是上天授予我管理天下的,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既是神授,就得带点与众不同的神迹,此谓“祥瑞”,史书上关于天子“异象”的记载和描述多如牛毛,台湾的李敖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做过整理,节选一下:

祥瑞是表示这个人的来头可不小,背后有鬼神撑腰。古人都疑神疑鬼的敬鬼神而不远(孔夫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其实没人敢远),所以一个人一出生,就跟鬼神搭上关系,自然就得天独厚,不由你不另眼看待、不由你不服。

祥瑞外一章是身体上的特征,所谓“圣人皆有异表”。……什么南北朝陈武帝“日角龙颜,垂手过膝”,什么唐高祖“体有三乳”等等等等,鬼话连篇,翻翻古书,就不难碰到。身体上的特征,在古人看来,虽是祥瑞的一种,但一经科学检定,就毫无道理。即以“舜目重瞳”为例,古代名流,重瞳的,帝王级有虞舜、项羽、王莽、吕光、李煜;臣子级有颜回、沈约、鱼俱罗、朱友孜等人。但重瞳是什么?只不过是白内障而已!如果重瞳算是伟人,那么眼科医生整天要被伟人烦死了。

到了封建社会,敬天还表现在一些礼法规制上,我们知道,黄色代表皇权,黄色琉璃瓦是皇家才能使用的,但黄瓦不是最高规格琉璃瓦,蓝色琉璃瓦才是,我们去天坛,就可以看到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天坛是老天爷住的地方,所以瓦的颜色用蓝色(古代管叫青色),天坛的建筑面积也比故宫大很多,因为天子住的地方不能比天爷大

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南京的中山陵用的也是蓝色琉璃瓦,但跟封建规制无关,是因为孙中山提倡民主,蓝色象征蓝天,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一南一北,两处所在使用蓝色琉璃瓦,除此以外,其他古建中就绝少使用蓝瓦了。

所以在古代帝王的心理,一直都是天老大他老二的,但帝乙是个例外,总想他老大天老二,除了囊血射天,《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乙暴虐无道,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它为天神,跟它下棋赌输赢,让旁人替它下子。如果天神输了,就侮辱它。

帝乙有三个孩子,都是一母所生:

老大叫微子启,和比干、箕子合称为殷末三仁,这是孔子的说法:孔子《论语·微子》中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本篇就主要讲这三个人,先提一下,后面细说。

老二叫仲衍,仲就是老二的意思,古人的长幼排序按伯、仲、叔、季的顺序,大致意思就是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孙坚有俩儿子,老大叫孙策,字伯符,老二叫孙权,字仲谋。孔子叫孔仲尼,仲尼就是二尼,所以后来有人管孔子叫孔老二,管仲也是这样,意思就是管老二,这是文学常识里的一个小细节,顺便说一下。

老三叫子受(纣王),然后有个奇怪的事情,因为古代都是立长不立幼的,而且中间还隔了个老二,怎么也轮不到纣王登基。

这里有一个插曲,《殷本纪》中也提到了,就是商朝中期的时候,中丁帝以后,废除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改为拥立兄弟和兄弟儿子的做法,但这个做法造成了兄弟之间相互争权夺位,一塌糊涂,以致诸侯连续九个朝代都不来朝见天子了,所以后来可能受这段历史的影响,最终又改回了立嫡长子为嗣的制度

另外,其实当初帝乙是想立老大接管皇位的,但生老大和老二时,他们的母亲还不是皇后,立了皇后以后才生的纣王,所以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老三是嫡出,最后才立老三嗣位。

好了,铺垫完了,我们开始说微子启,比干和箕子这三位贤人:

先把这三个人的关系说一下:

比干和箕子是帝乙的弟弟,纣王得管他俩叫叔叔,微子启是纣王的大哥,就是这么个关系。

《殷本纪》中对三贤的介绍简明扼要,《史记·宋微子世家》里说的比较详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原文,这里就简单归纳一下:

1、比干

比干属于才比天高,命比纸薄一人,他是帝乙的兄弟,20岁的时候辅政帝乙,帝乙死前托孤,又辅佐纣王,给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昏君打下手,心里实在是苦,最后死谏纣王,被挖心而死。比干死后,其夫人妫(音:归)氏正怀孕,怕受牵连,就逃离朝歌城藏匿起来,后武王伐纣后,到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子生于长林(今河南淇县),于是赐姓林,所以后来姓林的,往上数三千年,都是一个祖先,就是比干。

比干死后,受到历朝历代人民的敬仰和怀念,究其原因,我们汉文化的思想骨干就是“节操”二字,这种思想内核使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比如游牧文化和西方一些文化,节操,是做人的文化,古人视节操比生命还重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思想境界,说白了,就是作为人,要节制自己的动物性,才能算是个人。

动物性就表现为胡搞胡来,贪婪,恃强,凶残,等等吧。其他的文化形式没有象中国这样,一生下来就给你灌一脑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做人的标准,所以一直就表现出强烈的动物性。

拿明朝来说,郑和下西洋,郑和当时带的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精锐的,无可匹敌的,相当于现在美国的核动力航母编队,沿途经过的国家,如果郑和想,兹想灭谁就兹灭谁,但郑和带过去的不是杀戮,而是友善。这和西方文化一点不一样,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列强都是上岸就插旗,然后就是抢东西,和土著抢地盘,人家不给就开杀,所以长得象个人,但表现的比野兽还野兽,比畜生还畜生。这就是文化差异,因为打小就没人教过他们怎么做人。

所以后来中华文明几经磨难,被割肉剔骨,屡屡到气若游丝,生死关头,却从来不乏贞良死节之士,拯黎民于水火,解国家于倒悬,无论是比干,还是谭嗣同,这一脉精神始终都在,所以汉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一直延续到今天。

好了,激动了,多说了这么几句闲篇,接着说比干

比干死后,后人给他的荣誉称号特别多,《封神演义》里,最后比干的神位是文曲星,而且比干还是文财神,又有钱又有才这么一个人,没事大家应该多拜拜

比干庙现在在中国河南省卫辉市,里面有很多历代碑刻,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块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墓”几个字:

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比干就说这么多,下面说箕子:

2、箕子

《史记·宋微子世家》里说: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见微知著,箕子可谓明也

由于纣王无道,箕子不断进谏,纣王仍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便离他而去,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 ——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祢衡《鹦鹉赋》中句),箕子可谓忠也

屡谏无效,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纣王听说以后,以为箕子真的疯了,就把他叔贬为奴隶。后武王伐纣,纣王兵败自焚,箕子趁机逃走,周武王求贤,找到箕子,问他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愿说故国的坏话,武王又请箕子出山辅政,箕子不肯事新主,怕武王再来请,就带着自己的弟子及旧商的遗老一大批人走了,一直跑到朝鲜,武王知道以后,就把朝鲜封赐给他,没让他当做臣属,这事在《史记》里是这么说的: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于是史称“箕子朝鲜”,算是周朝的诸侯国,箕子实际上是朝鲜半岛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棒子一会说屈原是朝鲜人,一会说孔子是朝鲜人,搞得乌烟瘴气,其实是不懂历史的表现,用网友的说法最能一枪毙命:整个世界都是棒子国建立的,但棒子国是中国人建立的,,,呵呵呵呵

3、微子启

微子也是屡谏纣王,不听劝,然后微子就跑了,周武王战胜殷朝后,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跪在地上向武王请罪。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并把他封在宋国(现河南商丘),微子就成了宋氏的始祖,所以姓宋的和姓林的往上数三千年,其实都是一家人

当时周朝以礼治天下的说法所言非虚,搁以后,新旧朝代更替,旧朝皇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新君一上台,往往先团灭前朝皇族,以绝后患,然后扒其祖坟,拆其宗庙,这种事就屡见不鲜了。。

《古文观止》里,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子鱼论战》里有这么几句话: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意思是说: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子鱼劝阻道:“上天抛弃我们商人已经很久了,主公想兴复它,违背天命的做法是不可饶恕的。”

——其中的“天之弃商久矣”,说的就是商朝被灭,微子被封宋国这事,而微子启就是宋襄公的先祖,是宋国的第一任领导人,微子死后,仲衍继位,也就是纣王的二哥,然后延续下来,过了多年以后,仲衍的十五世孙出世,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一直到现在。

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这个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就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上面提到的子鱼,是宋襄公的堂弟,当时是宋国的大司马,也是苦谏不听,结果宋襄公打败了,留下个“宋襄之仁”的成语,意思就是假仁假义。

寻访微子的遗迹,可以到河南商丘的微子祠,但遗迹不存,基本都是新修的,山东济宁市微山县境内的微山岛,就是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那个微山岛,微子墓就在那里,但不知道此地离商丘甚远,为什么微子会葬在这里,那有块碑很有名,是西汉丞相匡衡的手迹,流传到现在,非常珍贵。

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匡衡,就是凿壁偷光那位爷

另外岛上还有留侯张良墓和目夷墓可供游览,张良不用说了,目夷,就是上面子鱼论战里的子鱼

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微山岛上的子鱼墓

春秋启示录(二)—— 殷末三贤这是墓碑,不知道这块碑是谁立的,啥时候立的。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简单搞清楚这些,去这些景点玩的时候凭吊一下,可能更有意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