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徽州记(十五):漫步郭村

 二班毛豆 2023-11-03 发布于广东

行三十米,即见大伯说的石拱桥。桥身刻有三个大字“恒水桥”。

溪为杨梅溪,村里人称之为“恒水”。水道为清乾隆九年开挖,长约三千米,绕村而建。道两边是厚一米高三米的石砌堤坝,犹如一道环村护城河。

渠水源自山间溪流,东西纵贯村庄,既可浣洗浇灌,又可用于防火防御。

恒水桥

旧时徽商古道之太黟古道,青黟古道均经过郭村。郭村距太平的宁国府、黟县的徽州府和石台的池州府均四十公里左右,可谓三府中心,去三个县城都是一天脚程,所以说“荡黟县,走石台,跑太平”一说。

当年太平县令李简将巡检司廨公署建在了郭村,后来县令张廷榜又在此建“三府会馆”,建造四方城门及军事水利工程。可见郭村是按既有护城河又有四面城门的城池标准来修建的。

因干旱,又逢枯水期,河床裸露。皖南山区河水常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涨,秋冬落,雨季还常有山洪。

取名“恒水”,大概也是希望溪水能长流恒定吧。

柳树蜂房

过桥,右边果有一排杨柳树,遂朝那边走去。

漫步郭村,只觉神清气爽。杨柳依依,树下蜂房;粉墙黛瓦,菜畦茵茵;青山苍翠,秋色点霜。“中天有庐,疆埸有瓜。”“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一时仿佛走进了《诗经》的画卷里。

晒白菜

石墙铺晒着长杆白菜,皖南每到秋天处处晒白菜,颇有儿时景象,倍觉亲切

村庄随地形高低错落,院墙、河流对景。农屋青苔瓦片,墙面斑驳,悠长巷弄,安静祥和。屋门多是虚掩的,透着古朴豁达,偶尔走过的村民,也善意地微笑,有的用方言打个招呼

随性而行,竟有点迷路了。然而又有什么关系,不期而遇佳处,须慢赏。


郭村人不姓郭,林姓。

清嘉庆《太平县志》载:“太平郭村林姓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迁居江西婺源,南宋宝佑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椿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墓葬县西九十里,杨梅林蟠龙形,系郭村林姓始祖。清代中叶,人口众多,有千灶万丁。嘉庆年间,林中已有总祠,支祠达十几座。”

郭村林姓始祖林椿年为躲避战乱,于南宋末年从婺源迁居到此地

婺源属古徽州一府六县,难怪郭村是徽派建筑。徽州古建极重风水,当年林椿年应是一眼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八百年来,林氏祖先在此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庞大村落。

郭村林姓是周王朝比干的后裔。

比干是商朝国君文丁的庶子,子姓,名干。因封地在比邑,故称比干。比干行二,嫡长子帝乙承袭了王位,弟子胥余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比干自幼聪慧,为人正直,20岁就作了少师,相当于宰相,辅佐兄长帝乙。帝乙在位时间不长,去世后,比干和箕子作为帝乙的弟弟,受托继续辅佐侄子帝辛,即商纣王。

帝乙其实有三个儿子,老大子启,老二子衍,老三子受(帝辛)。子启后来分封于微国而称为微子启;子衍行二,又名仲衍。插播一下,仲衍即孔子的祖先。

为什么是老三帝辛承袭王位,而不是长子呢?

有个缘故。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为嗣子。

《尚书·微子篇》载,帝乙曾征询过两个弟弟关于立嗣的意见,箕子建议立长子微子启为太子,比干则建议立老三子受为太子,所以纣王能够即位,比干起了关键作用。

纣王后期不思国政,滥用酷刑。微子启和叔叔箕子劝谏纣王,无果。《史记·殷本纪》载:“微子数谏,纣不听。”微子启见商朝日益衰败,心痛不已,比干和箕子建议他带礼乐祭器离开商朝,微子启遂离开了朝歌。

比干在摘星楼苦谏,三天三夜不去,最终惹怒纣王,被挖心而死。

箕子听闻后害怕,遂装疯卖傻,被纣王当作奴隶囚禁。《史记·殷本纪》载:“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

《论语·微子》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这就是“殷有三仁”成语典故的由来。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微子臣服。周成王与周公旦封其在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微子成为宋国的开国国君。

微子死后将君位传给了弟弟仲衍。《礼记·檀弓》:“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微子有一子,先他而死,留下一孙名“腯”。他没把君位传给孙子,而是传给了弟弟仲衍。

衍即孔子祖先。孔子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官至大司马。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鲁国,自此以孔为氏。

所以,孔子姓子。

说回比干。

比干死后,姜子牙在封神榜中封比干为文曲星,掌管人间文运,决定科举士子能否金榜题名,仕途前程,因而又被称为文财神。

因为比干无心,不会偏心,遂成为最公正无私的神。

比干死时夫人怀有身孕,听闻消息,连夜逃出朝歌,在郊野长林石室避难,后在石室内诞下一子。

纣王派士兵追查比干后人,士兵在长林见到夫人与孩子,问孩子姓什么。夫人急中生智,指着树林答曰姓林,蒙混过关。

周武王敬佩比干忠肝义胆,追封比干为国神,又派人寻找比干后人,最终在长林一带找到了夫人与孩子。因孩子生于长林,所以赐姓林,改名为坚,封于博陵。

自此,林坚成为林姓得姓始祖。

林氏后来为避战乱,渡黄河迁居山东,繁衍生息。其中一支南下入闽,即入闽始祖林禄。林禄是继比干、林坚后,第三个里程碑,开创了林氏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史。

林禄后裔林格,于东晋宁康元年迁居莆田,成为入莆始祖。莆田林姓后来非常有名,创下“父子十知州”“九子皆刺史”“阙下林”“九牧林”等光辉历史。

《了凡四训》记载了一个“无林不开榜”的故事,即指明朝林姓考取科举的人非常之多。

莆田林氏后裔历史上还称过帝。

南朝陈时期,莆田北螺林英迁居江西景德镇,生子林士弘。大业十二年,林士弘率众起义,在鄱阳湖大败隋军,遂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曾一度据有广州大部分地区。

林士弘楚国消亡后,家族逃匿浙江杭州,改姓为“柴”,后裔迁居河北邢台县。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即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即林士弘后裔。

闲坐的老人

郭村林姓始祖林椿年自婺源迁居于此,以严治家,以礼待人,崇文尊儒,历代子孙为官者甚多。

明代太平县令张廷榜在此重修天都书院后,文风更为昌盛明清时郭村林氏一门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屡出不穷,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者无数,可谓辉煌一时。

明清时期郭村已成为“千灶万丁”的大村落,相传有2万人,沿来龙山西侧形成条形村庄,绵延数里之长。

然而,兴旺与辉煌最终还是毁于兵燹。

太平天国期间,郭村成为太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之一。祠堂、楼阁俱遭焚毁。村民遁入山林,人口锐减,郭村林氏望族自此散落各地。只留下大营盘、小营盘、战壕等遗址,记录着这段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出徽州记(十四):太黟古道第一村

视频推荐:逛一逛徽州古城

跬步之行:00: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