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采】走进2016上海市'十佳'班主任

 昵称2736950 2016-11-19


丁凛—上海市向明中学


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梦想


   作为曾经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作为班主任,她也一直和学生们一起追求着“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梦想”。她,就是上海市向明中学的班主任丁凛老师。


在十八年的班主任生涯中,丁凛老师始终坚持“爱字在心,平字为基,恒字当头,新字出招”。她会用心地为学生写下八万多字的推荐信;她坚持每月和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谈人生,谈友谊,谈事业,谈价值观,教他们怎么写一个“人”;她带领学生亲身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使命和责任。她的学生一直说,丁老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最丰富,几乎带着学生走遍上海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开阔了眼界,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她积极创建温馨教室,共同的班级口号——“勇于创新 志成精英,One Class One Dream”、班级精神与同学们亲自设计的班徽把四十几颗心团结在一起;精心设计的每一次班会,教室里的每一面墙更是凝结着她的心血和孜孜不倦的教诲。


丁凛老师常说“只有做班主任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工作着并快乐着,奉献着并收获着。


丁向阳—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小学


让艺术的旋律在农村孩子的心中流淌


他被称为中国版的“马修”, 20多年坚守农村学校班主任岗位,用艺术融入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架起了师生和谐发展的桥梁,创建了一个个艺术特色班集体,让一批批农村孩子步入艺术殿堂,快乐健康成长。他就是金山区松隐小学的丁向阳老师。


丁向阳老师坚持立足班级实际,创建班级文化,培育班级特色,他以班级项目课程为载体,以校园各类文化节为依托,每月,每周开展生动活泼,具有系列性的主题活动,先后创建了“竹青中队”“海燕中队”“艺海无涯”等有特色的班集体。温馨的班级文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模式,富有魅力的礼乐教育活动,成为了丁老师建设礼乐班集体的主旋律。


作为一名班主任,丁向阳老师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真心教育,就没有孩子幸福的童年。”于是,二十载中,他怀揣教育梦想,潜心教育研究,执着教育实践,拨动孩子们的艺术心弦,培育了一批批礼乐少年!


杜嘉陵—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立下大志  做好小事


有位学生曾悄悄对她说“你是对我生命的前二十年影响最大的那个人。”这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陪伴着他们青春成长的班主任,就是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杜嘉陵老师。


杜老师的心愿是: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向阳盛开。为此,在学生的教育、班集体的建设中,她始终从小处着手,坚持理想需要引领。从学校的校史到校友,从毛泽东的题字“青锋”到江泽民的“四个模范”,从著名报人周韬奋到“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她鼓励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她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和精神成长中的困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带领学生们探讨“雷锋离我们有多远”,就“愤青”现象的利弊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真理的火花越闪越亮。


二十多年来,她不懈追求着“以道驭术,以术承道”的班主任教育智慧,她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学子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互相滋养,共同成长,她的教育生涯也因此充实而美丽。


宋睿—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


用智慧诠释爱的真谛


  “蹲下去体悟孩子世界,站起来思考学生未来,走向前践行教师使命。”是嘉定一中宋睿老师的工作铭言,更是她13年来痴心教育、无悔付出的最好诠释。


宋睿不仅用真情播撒爱的阳光,被学生称为“贴心妈妈”,更用融入智慧的爱来引领学生成长。她根据“自主——创新”的学校育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依据学生的成长路径,系统地、有侧重、有针对性地设置“始业、勤业、择业”班级三年的建设规划,并脚踏实地,不断创新实践:她引导学生汇编《我是大高一》文集,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建同伴互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类学生工作室;她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从学生身边事入手,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规划引领,智慧实施,逐步形成了“尊重个性,系统培养”的建班育人特色。


宋睿老师常说:“心在哪里,智慧就在那里!”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她用“仁(仁爱)、任(责任)、认(求知)、韧(韧劲)”不断完善着自我,也影响激励着她的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郑琼—上海市市北中学


创建“五友文化”,使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教育是无止境的艺术,市北中学的郑琼老师在13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始终沉醉于这门艺术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之中。


她坚持以“巧”为核心,巧妙利用市北中学的德育特色项目“学友课堂”,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班级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班级的“五友文化”特色,即与自我为友,与同学为友,与老师为友,与家长为友,与社会为友。她引导学生在“自我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在精彩纷呈的班集体活动中,在周记、班级意见箱、班级QQ群等师生平等交流中,在家长参与学友课堂中,在“天周月年”的“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自省、欣赏、平等、感恩和友善,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班集体成为了学生们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杨春平—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法随行   律动心


他是一名法学院的毕业生,而立之年的他毅然放弃高薪,将职业定格在三尺讲台,在同事的“一声叹息”中,他来到“实现儿时梦想的地方”。 他就是被学生亲切称为“大杨”的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优秀班主任杨春平老师。


杨老师在带班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特点,将法治文化注入中职学生的德育过程,融入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构建了“以法为介,循法之道,多元平台、和谐共生”的班集体建设思路,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班级法律社团、“以案说法”、班级工作团队建设等,为学生成长搭建了竞争合作、探究实践、自主管理、多方合力育人的“四大平台”。


杨春平老师在以“法”治班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着追求真我的正能量,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和个性中的“闪光点”,使每一个自主独立的生命绽放出五彩斑斓的春天。

沈彦含—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微媒体上的萤火虫


她如萤火虫般跃动在静教院附校的沃土中,她如萤火虫般闪耀在微媒体中,她如萤火虫般用自己的光和热引领孩子们寻找梦想, 她被大家爱称为“微媒体上的萤火虫”,她就是静教院附校优秀班主任沈彦含老师。


班集体建设需要智慧。智慧来源于对学生的了解,智慧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智慧来源于对班主任工作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在信息化背景下,沈彦含老师用智慧搭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微媒体,与孩子、家长“键盘谈心”,构建携手共进的班集体。在微媒体上,沈老师会赞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会记录下学生们在校生活的小事,趣事;会与孩子们分享日常相处中的点滴感动;还会与家长们分享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共同解决教育难题。


沈彦含老师十年如一日全情投入班主任工作,用真心感受孩子,用真情感动孩子,用真知充实孩子,用真理引领孩子,点亮每一个孩子的美丽人生!


陆燕华—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


愿为一滴水 润物细无声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教24年,一直扎根于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陆燕华老师,就如山谷中的涓涓细流,缓缓流淌,静静地滋养着那些干涸的幼苗。


面对被老师们认定为“教不好的班级”,是陆老师用欣赏的目光、包容的态度,努力贴近学生的心灵,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并用自己对工作全力以赴,一丝不苟、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的“言传身教”,使班级实现了华丽转身,创造了奇迹。


面对倔强怪癖,目中无人的学生,面对父母离异、孤独自卑的学生,面对智力低下、特立独行的学生,面对一个个处于叛逆和迷茫期的初中生,是陆老师用心在倾听他们的声音,接纳他们的感受,用真心、爱心,换来一个个孩子美好的未来,换来一个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陆老师把爱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心灵之光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她说家长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是她最大的幸福,她的生命因有学生而精彩。


计 丽—上海市松江区洞泾学校 


情暖班级,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计丽老师从教26年以来,一直奋斗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第一线,“情暖班级”是计丽老师恪守的建班信条,她集多种合力积极营造班级情感育人氛围,为学生一生幸福铺垫情感底色。


以境生情。让教室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本小书分享,让每一个角落微笑……计老师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班级情境氛围,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一届届学生爱上了班级生活,温馨的班集体幸福着每一颗心灵。


以情育情。低年级的“善行记录本”“感恩墙”“送喜报”“聚宝盆”等帮助学生获得愉悦情感;中高年级的“21天挑战训练营”、“每周荣誉之星评选”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计老师总能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亮点,开展多种激励活动,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欲望。


以情动情。亲子阅读、亲子锻炼、亲子游戏等,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以班集体为核心自然地组成一个大家庭,互相关爱,形成合力。家长说:“把孩子交给计老师我放心!”“只要计老师继续教我的孩子,我就不搬家了……”


“你把学生当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之中”。 计老师和她的天使们在温馨教室中一起幸福地成长着、收获着。。。。。


李莉—上海市虹口区红旗小学

 

巧用心理学建班育人,促学生健康成长


李莉老师认为心理学的运用是一种无痕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自我教育成长的有效模式,因此,她巧用心理学原理建班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了具有“李莉”特点的班主任工作风格。


 在班集体建设中, 她将游戏引入到班级管理,设计竞争小岗位游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她运用“金香蕉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使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成功的喜悦;她将““鲶鱼效应”引入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掘家长群体中教育能力比较强的“活跃分子”,让他们带动部分或整个班级家长群体共同学习、交流,更好发展。


李莉老师常说是孩子改变了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拓展了她的职业发展之路,她将以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搜索公众号并添加为好友

“上海教育新闻网” 

为您提供最及时、最精粹的教育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