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 - 图为新表现主义画家Denise Green的作品《桥# 2》。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 - 收听 - (点击音频或视频,即可收听) 梦 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前苏联] 为你读诗:田征 (影视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我梦见秋天在半明半暗的玻璃中, 你和朋友们在滑稽可笑的玻璃堆里, 一颗心向你的手上下坠, 就像斗伤的鹰从天空跌落。 但时光在赶,在衰老、流逝, 朝霞从花园里升起, 给窗框镶上银缎, 用九月的血泪染红玻璃。 但时光在赶、在流逝。椅上的锦绸 坚冰一样在开裂、在融化。 大声说话的你,忽然打个嗝,不再言语, 梦也像钟的回声,无声无息。 我渐渐醒来。黎明像秋天般灰暗, 晨风带着白桦朝远处奔去, 随风狂跑的白桦在天空拉成一排, 就像狂风追赶着一车麦秸。 1913年 译者:力冈 ● ● ● 我让全世界哭泣, 是因为我美丽的故土。 ——《诺贝尔奖》 - 关于作者 -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本期标题出自廖伟棠1999年的诗作《一九二七年春,帕斯捷尔纳克致茨维塔耶娃》,他以帕斯捷尔纳克的口吻,虚拟了一封写给茨维塔耶娃的信。诗中“你的名字是俄罗斯漫长的国境线”,是爱意的抒发,也是刹那间幸福的刺痛,就像帕斯捷尔纳克对国土爱得深沉才会有梦醒后的无力自拔。 - 诗歌话题 - 触不了的梦想与遥不可及的爱 图文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你的答案 ◆ ◆ ◆
喧嚷嘈杂之声已然沉寂, 此时此刻踏上生之舞台。 倚门倾听远方袅袅余音, 从中捕捉这一代的安排。 ——日瓦戈医生的诗 有作家说:“小说,在故事结束的地方”。这是在说小说是对故事诗性和哲学的提升。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收尾之处,安排两位故人在夏天点灯夜谈日瓦戈医生的诗集,感慨世事宛转。这个读诗情节,正是整篇小说的最后一章。诗歌,在故事结束的地方。 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日瓦戈医生》时曾说过:“我想在其中刻画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毫无疑问他成功了,这部著作被视为他在战后岁月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20世纪前期俄国历史所作的一种回望。他以一双诗歌的眼睛,不断观察着长途列车外的壮丽风光、深山营地的奇特景观、苦难大地的战争创伤。 在《梦》里,时光在赶、在流逝,即便梦醒后是破灭希望,是断送幸福,诗人也愿意尝试沮丧与失望,因为他和其他那个年代其他知识分子们一样,坚信当俄国的社会与文化从独裁中抽身出来,就会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创造力的阶段。1913年前后,他初初开始诗歌创作。在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革命,欢呼雀跃的人民将其称之为“自由的黎明”,而不久后他们的梦被碾碎了。在帕斯捷尔纳克眼中,俄国革命代表了一种自然力量,是人民精神力量的觉醒,俄国将从此跨入了崭新的阶段。即便局面愈发混乱时,他仍然坚持这么想。而后的战争断送了他最后一丝坚持,知识分子独立自由的梦想似乎只是无望的美梦而已。 命运让他置身一个悲欣交集的时代,他则以极大的勇气去面对一切。他明白自己的选择,也明白这一选择必然意味着承担,甚至意味生命的代价…… 文/泽也 - 乐说 - 两首配乐均剪辑自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师丁乔的音乐作品。《领悟》与《心境》,分别出自其为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诗行天下》创作的原声音乐。很多梦沉睡了,很多冲动消沉了,在断裂之前是时候想一想我们本来的面目、存在的意义和遥远的梦想。 ● ● ● ▎诗意的人
影视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代表作品有《马兰谣》 、《今夜天使降临》、《天使的城》、《亮剑-铁血军魂》等。英俊正气感爆棚的长相下有着一颗顽童的心,诙谐机智的性格也有着柔情的一面。 你好,我是田征,很高兴遇到你。 ▎明日预告 明晚10点(11月17日),「为你读诗」诗歌心理特别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