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自由文人

 Moia藏经阁 2016-11-20

提起陶渊明便想起了他的《归园田居》,这是由五首诗组成的作品,但也有六首之说。其中第一首的开篇之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最令人难忘。好一个“少无适俗韵”,这分明是作者对尘世的宣言,它不仅掷地有声而且铿锵有力,短短五个字便向所有世俗之人宣告了他是多么的卓尔不群,又是多么的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只此五个字,便将自己彻底置于世俗世界之外的桃花源中。毫不夸张地说陶渊明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如若少了他不知后世有多少文人那颗敏感的心将无处可依,无疑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当之无愧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中国人是好酒的,并一直以所谓“酒文化”而自豪,性情之中的文人墨客们更是如此。古时的文豪大家莫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提到饮酒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对陶渊明的印象更多的停留在田园二字上。其实靖节先生不但好酒而且堪称嗜酒如命,在他的诗作中处处可见酒的身影,比如“忽与一觞酒,日夕欢自持”,就道出了先生终日饮酒的习惯。又如“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鲜活的表现出了先生的海量。不仅如此,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还曾直言不讳的提到自己是如此好酒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且看家贫至此仍不忘饮酒,更有甚者非得“期在必醉”不可,真不知针对此等习气五柳夫人会作何感想。但不得不说,陶渊明的酒饮得好,饮得畅快淋漓,若能换得千古名篇纵然烂醉如泥仪态尽失也是值得。先生诗酒话人生,绝非市井酒徒所可比拟。试想一下,夕阳斜照,南山之下小径之上,一个童子搀扶着酩酊大醉尽兴而归的陶渊明。那场景是怎样的恬静安详又是怎样的潇洒快意,也许我辈凡夫俗子终其一世都无法感悟到此中的意境。

愚以为陶渊明是自由的,虽然他所身处的时代“自由”二字与当今的含义完全不同。但我仍认为他是自由的,除此之外这位五柳先生还有一样即便是今人也罕有的品格,那便是独立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应当是家喻户晓的,为了养家糊口,他至彭泽当县令。那年冬,郡里派来督邮督察。督邮,虽品位低却有权势,此位督邮是个粗鄙傲慢之徒, 陶渊明平素蔑视权贵,绝不趋炎附势。可督邮欲见他又不好拒绝,于是陶渊明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提醒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如此一来,陶渊明再也无法忍受。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将其封好并递交了辞职信,随即离开彭泽。

这则典故充分展现了陶渊明的率直孤傲等品性,但也表露出他的任性自我。也正是这份任性和这份自我,阻碍了他的仕途。可想而知官场上的为官之道向来要善于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关键要懂得奉迎上级讨好上差,如五柳先生此等率性而为同时又崇尚自然,并且深受黄老之学影响的洒脱高洁之士,必然不被官场所容。故而坦然而去归隐田园,对他这等即人格独立又向往自由的文人而言才是绝好的归宿。

不求甚解是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今这已是广为人知的成语,但今人却是误解了其中的含义,语出自《五柳先生传》,原文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今人往往抓住不求甚解四字单独做解,久而久之不求甚解渐渐演化为贬义词。这是十足的断章取义,如在加上后半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才可真正明了不求甚解的真谛。这其中蕴含着舍与得的大道之理,绝不能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此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率真的五柳先生,文人中若论率性可爱畅快自由我想无人能出其右。

先生是人绝非神仙,但他又是那样不俗,那样率真,那样洒脱。以至于历代文人都为其归隐田园不向俗世低头的高尚情操所折服,纵观五柳先生的一生也不得不令当今的我们惊叹,身处皇权时代的陶渊明尚能超然于俗世之外,更何况自诩为科技昌明自由进步的我们。


作者:晓山 微信:chenfengqil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