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4??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背”单词!

 奇葩酱 2016-11-20
  2016-11-18 天天动画英语论坛
  背英语单词恐怕是每个中国学生都经历过的噩梦,
  那种背了忘,忘了再背,背了又忘......反反复复无休止的痛苦体验伴随了很多人的英语学习过程。
  我一直认为,背单词是中国孩子英语学习路上最大的一个坑!
  谈英语色变的孩子,一大半的恐惧都来源于对背单词的恐惧。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背”单词的!
  传统应试英语教育体制里,对待英语单词这件事情的要求和导向是有问题的。
  背单词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应对考试。
  如果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英语单词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通过“背”去掌握。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不论是老师的要求还是自己的思维模式,基本都是这样想的:我要记住这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背下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后遇到就能知道什么意思了。
  结果呢?
  结果就是陷入我之前描述的痛苦循环。
  但实际上,语言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接触量(exposure)。
  Exposure 在这里它的含义是the chance to experience something,也可以理解为体验。
  结合英语词汇学习,简单通俗点讲就是指遇见和使用词汇的次数,我喜欢用接触量来表示。
  单就单词学习而言,掌握一个词汇所需要的接触量取决于词汇学习的不同层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单词 'I”(我), 这种词汇对大部分人而言,只需接触一次,基本就可以从发音到拼写以及含义、用法全面掌握,我们可以把接触量定为1。
  但换另外一个词比如“synonymous”(相同的,近似的),这个词接触量为5的时候,可能能成为你的reading vocabulary(阅读词汇),也就是在文章里见到你能知道什么含义,但是依旧不会读也不会拼写。当接触量为10的时候,你可能才会说会用,成为你的speaking vocabulary(口语词汇)。
  你可能要问,到底要接触多少次才能把一个新单词全部掌握呢?这里有另一个概念叫Critical Mass(临界量)。
  简单点说就掌握词汇的门槛。
  还是参照上面的例子,“I”(我)的临界量就是1,如果后续你再疯狂地进行测试或者背诵,接触量达到了10,其实对于这个单词的掌握都没有什么太多意义了。
  但“synonymous”(相同的,近似的)这个单词的临界量对你而言可能是15,那接触量为10的时候,掌握效果肯定不佳。
  词汇的掌握其实也是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的。
  Listening Vocabulary(听力词汇)和Reading Vocabulary(阅读词汇)属于Receptive Vocabulary(输入型词汇);Speaking Vocabulary(口语词汇)和Writing Vocabulary(拼写词汇)属于Productive Vocabulary(输出型词汇)。
  记住,输出型词汇的接触量和练习时间肯定是要远远大于输入型词汇的!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当一个小婴儿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是可以听懂你的语言指令的。而且还可以根据你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但他肯定还不会表达。
  所以,在孩子英语启蒙的阶段,如果妈妈进行的早,孩子的听力积累量很大,孩子的Listening Vocabulary肯定是远远大于Speaking Vocabulary的。
  听到jump这个单词,孩子能跳一跳,但自己不会说,说明jump仅仅是孩子的听力词汇。
  那么对于 jump这个单词而言,孩子的学习旅程其实是远远没有结束的。
  孩子还需要把jump这个词通过更多的接触量和练习,转化为自己的阅读、口语以及拼写词汇。
  知道这些简单的语言学习原理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我碰到太多妈妈反应孩子单词学了老是记不住。
  所以第一个最大的好处是请你和孩子一起放下这个沉重的负担,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学习就把单词全部记住!
  一个新单词如果只学习过一次,大部分情况下是肯定还会忘记的。
  不是你家孩子会忘,是所有孩子都会忘!
  指望孩子背了一次单词就永远不会忘记,是极其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要求!
  要从整个思维层面把这个魔咒去除掉!
  第二个好处是正确认知孩子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况。
  有不少妈妈会反应学龄前的孩子听了非常多原版的绘本音频,也积累了很多英语词汇。
  然后上学以后,发现英文成绩好像还是不理想。
  基本就怪罪到应试英语教育体制上去了。
  其实不完全是!
  两者并不影响,有过这样积累的孩子学校的英语测试其实是异常简单的,完全就是给孩子送分附带提升自信的游戏。
  真实的情况是孩子的积累可能仅仅是听力词汇,并没有转化成口语词汇和阅读词汇,而学校教育重在考察拼写词汇,启蒙阶段的积累和学校的学习考察方向是不一致的。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