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欧洲的童话文学当中,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是最重要的两个童话源,但基本上也是并立的两级,前者极尽华丽,而后者却洗尽铅华,不过两者虽然风格迥异,但是殊途同归,都在全世界每一代孩子们的心中留下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的方式却一样是迥然不同的,格林童话充满了一种类似蜜糖,香水以及酒精混合之后令人陶醉的奢靡气息,这种气息当中弥漫着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魔力,而安徒生童话却如同北欧海湾里的海风,在清凉的咸味中透出一点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如同初夏夜晚的小雨让潮热躁动的大地瞬间恢复平静,那么同样作为代代相传耳熟能详的童话,两者的这种差别的根源在哪儿呢?
美国著名的德语文学专家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专著《一个童话的背后》(Onefairy story too many),讲得是格林童话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学隐喻,格林童话的故事,都是格林兄弟先从乡间市井之中搜集整理编撰而来,但问题是,从其最初问世开始,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这其中最激烈的一部分就是针对书中大量的血腥色情甚至乱伦情节的声讨,这迫使格林兄弟不得不对原书进行了前后七次重大的修改,甚至包括很多关键情节的删涂才最终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适合于”孩子们阅读的版本。
但是不管如何被修改,脱胎于乡间和市井的格林童话,她其中的故事,包括最经典的《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等等在内,就永远都不可能再脱离烟火的气质了:
在《白雪公主》的后1812年版本之中的第一个重大情节的修改就是皇后和公主的关系,从原来的亲生母亲变成了后来的继母;第二个重大情节的修改则是删掉了原故事结尾公主回到城堡复仇杀死了母亲这一节,埃利斯敏锐的指出了原版故事当中赤裸裸的关于公主和国王的乱伦隐喻,这也是挑动皇后对于亲生女儿痛下杀手的原因所在,再加上故事结尾的弑母情节,整个《白雪公主》的原版故事笼罩着一股浓厚的俄普蒂斯情节(俄普蒂斯:希腊神话中杀父娶母的悲剧英雄),即使我们来看今天的这个“重装版”,尽管情节已经精简了很多,而且也不再那么的惊世骇俗,但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禁忌情欲气息依然挥之不去。
孩子带有一种本能的反叛情节,这种反叛的最高潮就是青春期的逆反,青春期之后,孩子成长为成人,反叛结束步入成熟,所以青春的本质就是“冲出去”:也就是精神上的弑父,是孩子们从父辈的手中接过权利仪仗的一次洗礼和加冕,在《睡美人》的故事里面,公主出于好奇心去触碰那个纺锤,然后被纺锤刺破手指中了女巫的魔咒陷入永恒的沉睡,著名的女性心理分析学家玛丽波拿巴公主(Marie Bonaparte,拿破仑的侄孙女)认为这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开始以及重生的过程,纺锤即可以象征男性的阳具也可以象征女性的阴蒂,
这是一个独属于青春期的夹杂着情欲的甜蜜以及成长的痛苦所混合的复杂历程,但是经过这个充满阵痛的必经之路以后化湖为海化茧成蝶,所有的这些深埋的和青春的躁动有关的禁忌恰恰就是格林童话的隐含魅力所在,所有这些故事当中所深埋的这些关于“冲出去”的蛊惑力在无时无刻的若隐若现的挑逗着同样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欲望,这种挑逗所带来的刺激和共鸣是我们无法拒绝的。
和格林童话蛊惑华丽的魔力相比,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和内涵会直到青春期结束以后才会真正体现出来,少年的孩子们会无比迷恋灰姑娘的水晶鞋,但是在他们长大以后才会开始真正明白小美人鱼的眼泪,在“冲出去”之前没有人会在意要为“冲出去”所付出的代价,但是在真的“冲出去”以后孩子们会发现世界和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这种巨大差异所带来的心灵的落差和危机都需要一个慰藉和出口,安徒生的《红鞋子》当中那个穿着被施了魔咒的红舞鞋而无法停止舞蹈只能一直跳下去的凯伦,她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和投射吗?那只红色的舞鞋又何尝不是灰姑娘当初穿上去的那只水晶鞋,最终曾经满怀期待的心愿变成了如今积重难返的负担,出不去也回不来,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跳下去,直到倒下的那一天吧。
所以我们看到《金瓶梅》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穿上了那一只红色的舞鞋,脱不下去也停不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这就像一次没有选择的负重长途旅行,唯一能够决定旅行意义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只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态,安徒生是一个一生都在漂泊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旅行中度过,我们这就来看一下他的心态,这也同样是他在每一个安徒生童话里面传达给我们的那个关于旅行的心态:
“我整个一生当中,无论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我觉得我自己是个走运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对我充满了爱并且赤诚相待,使得我很少丧失对人性的信心”
从白雪公主开始,到小美人鱼结束,过尽千帆,洗尽铅华,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