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杜甫死后二年生。中唐诗坛的领袖,生于世代官宦之家。《旧唐书·白居易传》记其六、七个月时已能识“之、无”两字,虽口不能言,但已默记于心。十六岁时,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说,白居易来到长安求功名,投到当时大诗人顾况门下。顾况以白居易名字开玩笑,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白居易不但天才早慧,而且发奋。白居易自述读书读到口舌生疮、手肘生茧的程度。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诗虽以浅显著名,号称老婆婆能懂。但像这首浅到淡似无味,却不多见。《醉吟先生传》记白居易有酿酒嗜好。想想,自己刚刚初酿的葡萄酒,浑酒里还在漂浮绿蚁一样的残渣,已是急不可待,跃跃欲试。备上红红的泥炉,旺旺的炉火,忙着招呼老友前来一尝-怎么样?绿的酒,红的炉,白的景,对饮一杯有兴无?真可谓神采飞扬。一方面有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一方面有向老友的炫耀;另一方面又怀有对老友的真挚。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室外白雪纷纷,屋内红火熊熊,两个老友,把酒临窗,赏景赋诗,其乐融融。“情”为诗源,在这里深有体验。 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摆脱诗入乐的束缚,内容上突破帝国的最大禁忌,批判的矛头对准至高无上的皇帝。 《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大家:宫中对皇帝的称呼)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白自注“愍怨旷也”。愍--悯也。宫幽怨女,野遗旷夫。一面是皇帝三宫六院,妃嫔成群,一面是旷夫独宿空室,一妇难求。男女性比例的天然平衡为皇帝的荒淫所打破。天宝末年,玄宗皇帝派人秘选美女,号称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谏之。到了德宗贞元年间的白居易,仍然能看到当年留下的罪恶,作白发歌揭露之。元稹,不愧为白居易的知音。其所作《行宫》,可以说是《上阳白发人》的唱和篇章。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宫既上阳宫,位于东都洛阳。花季年华的少女,懵懵憧憧,对世界充满幻想,被花鸟使及家人的谎言骗离了家门。周围人借此要飞黄腾达,苦的却是无知的少女。美梦还没开始,便已夭折。君王未见,先入冷宫。“一闭上阳多少春”---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泪痕。加上“绿衣监使守宫门”,整个一人间地狱,整个一无期刑徒。花残月落,人世凋零,四十四个春秋过去,红颜渐老,白发增新。这中间度过多少不眠之夜,多少难熬之日。夜盼日,日盼夜,日夜煎熬。春到秋,秋到春,春秋摧残。日夜无情人有情,春秋不老人渐老。双飞堂燕使人妒,秋夜月圆人不圆。同来的百人都去了,偏偏留下己身残。当今圣上可怜我,从长安送来个尚书的封号。有什么用呢?待遇并无改变。一样还是几十年前的妆,几十年前的衣!命真堪怜!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白自注“苦宫市也”,宫市,据白居易同时人韩愈《顺宗实录·宫市》,简直就是市井中的强盗。宦官们分布市中,以皇宫采购为名,一但看中某物,往往以几十分之一的价钱,强行索要,还要商贩加上脚力钱和贿赂。一次,一农夫用驴驮着柴担来市,被宦官看中,以几尺绢强购,还要自送宫中,又要加上宫中门房的索贿。农夫放弃柴担,宦官不肯,以致引起斗殴,最后惊动圣上。《卖炭翁》正是这样故事诗歌形式的泣诉。翁老,却是老无所养,靠伐薪烧炭聊以度日。南山,终南山也,一些假道士为求功名假意归隐的场所。故有“终南捷径”一说。同样的地方,有人在沽名钓誉,有人在出卖苦力。钓誉的一方,悠哉优哉,卖力的一方,苦也痛也--尘灰满面,两鬓苍苍,满手炭黑,身上衣单。衣虽单,忧炭贱,愿天寒。简直是舍命换钱。老天也像要成全,夜里下了一尺深的雪。炭终可卖个好价钱。早早起来,辇着冰辙上路了。日头高了,人牛乏了,市场也近了,可是,不敢想象的事也发生了。远处的翩翩两骑终于近了--强盗来了。人困牛乏,跑不掉了。结果也就可知,劳动一场,依旧是饥寒交迫。历史事件往往重复,联想一下当今大陆城管人员与小贩的冲突,时常闹出人命的血案,重读此篇,能不使人深思!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衣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鉅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音虚,小吏)方到门,手持尺牒(音碟,公文)牓(音榜,张贴)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音捐,免除)免恩! 白自注“伤农夫之困也”。杜陵,长安近郊。元和三年(808)冬到来年春,江南及长安地区出现旱灾。白居易身为谏官,为民请命。宪宗皇帝最终批准白的奏议,还下了罪己诏,但为时已晚。该诗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 《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篇,将矛头直指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直指皇上因色生乱--乱自上作。全国征选多年,美女如云,意犹未尽。终于,杨天仙找到了,这可不得了。华清赐浴,芙蓉帐暖,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兄妹封疆,君王罢朝。皇上不司职,天下可就乱了。“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渔阳安禄山的战鼓惊天动地扑来,皇上还在欣赏歌舞呢!皇上赶紧出逃,当然杨天仙要随行,结果是六军不发,宫廷内乱。天仙只能归天,皇上却回不到从前。动乱过后,皇上只能变成太上皇,天仙再也不来了。太上皇又求道士又求仙,终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上,发现了杨贵妃的踪影。天仙要使者带来当时两人的誓词“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以此结束,回答长恨主题。虽山盟如昨,但天人相隔,唯有长恨泣歌。日本人说,海上仙山就是日本,杨贵妃逃到了日本,这是后话。 《长恨歌》的情节感人,文字优美,写实、虚幻交相呼应,使人心思恍惚。加上皇上妃子色迷的荒唐引来千百万人的生灵涂炭,故事本身成为世人猎奇的首选。这也是白居易动情之处,千万读者动情之处。归根结底,诗的成功,还是“情”为根本。 《琵琶行》是作者真情又一自然流露。借琵琶女的琴声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哀。幸运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有着各自的不幸。相识之后,悲上加悲,同病相怜,哀情所在,流于笔端,自然产生美丽的作品。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诗人遭贬的第二年。作者在诗前有序,表明因琵琶女的身世,引来自身伤怀,故尔述之。诗由主人送客江边,离饮而无丝竹助兴开始,忽然远方传来琵琶之声,娓娓道来。 《琵琶行》可以说是文字的音乐,音乐的文字表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也找不出如此形象、如此贴切的文字来记录音乐,如同乐谱一般精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似是楚汉相争的十面埋伏。铁骑刀枪,千军万马,杀奔而出,最后地崩山摧,音乐嘎然而止!使听者产生无穷想象。李白有一首《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余响能使秋云暗淡,说明音乐过后的效果,可做这里的补充。 元白比起前辈诗人李杜幸运多了。元稹曾拜相,白居易致仕刑部尚书。这和当时的社会变迁有关。唐中期之后,外患藩镇拥兵自重,内忧宦官专权误国。皇帝屡遭更迭,疆土日蹙,仕子以边功拜将入相的机会少了。又因为杨贵妃的教训,外戚专权亦得到限制。新皇帝每上台,都带来一批新人,这样就为读书人屡开空间。 白居易死于宣宗朝。死前,将他的两个侍姬解放了,还她们自由之身。算是白生前做的最后功德。白死后,宣宗皇帝亲自写了悼亡诗,读之凄然。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