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艺术家傅榆翔油画

 百了无恨 2016-11-21

  傅榆翔

  1963年生于重庆。现为重庆美术馆专职油画家、独立策展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客座研究生导师。曾参加过在法国巴黎大皇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横滨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举行的展览;作品被相关机构收藏。2014年在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以诗喂马——傅榆翔个人作品展”,2015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傅榆翔油画作品展”。

  把地上的问题写在天上


  中国人承“天人合一”的传统,从古至今都有世事不平,仰天长啸的习惯。屈原《天问》中的许多问题就都是人间而不是天庭的事儿。傅榆翔姓名中的“翔”字,大约也有着向往天空的意思。


  ▲那天 200?cm×300?cm 2013年

  读了老傅近期的一批作品,感到我们的确生活在既定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心理之中,艺术的意义恐怕也只能浸泽其内并超乎其外,而内外连接的焦点,我以为,乃是当代艺术中的问题意识。


  ▲比远方和鸟更轻的自己之三 120?cm×100?cm 2016年

  傅榆翔有感于人对自然的侵犯、人对动物的伤害和天人关系中人的问题,画了一大批主要表现动物形象的作品。除在个别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被剥光、剖开的禽鸟外,他并不刻意去渲染虐杀动物的血腥,相反,他笔下的动物往往和人物有着同样的地位:长着天使的翅膀,穿着宇航服,踩着跟斗云,等等。无论是惊悚、扭曲的动态,还是安详、愉快的表情,傅榆翔几乎都在细节上对其做了特殊的处理,或者对人禽进行想象组合,或者表现不同动物的异常交配,或者描绘飞行器、潜水器与对象的冲突和对立。看得出来,画家是想增加画面内容的可读性,为观者提供一个入口,使其由此进入对画面本身的体会。


  ▲昼夜不舍 100?cm×120?cm 2012年

  傅榆翔以单色的黑白渐变作为主要绘画语言,这较之过去的作品更纯粹,也更到位。晕染皴擦的模糊感为画面带来了协调、统一而又与众不同的韵味,这可以说是水墨浸润效果的异质运用。这种材料转换给观者带来的“出位之思”的视觉感受,是会令人感到陌生而惊奇的。在浓淡深浅、斑驳含混的变化之中,傅榆翔获得了绘制过程中的某种自由,画面的形成因自然而流畅,因自如而生动,不再仅仅是题材联想与意构组合的结果。或者说,傅榆翔在经历过多年的探索、磨砺之后,已育成个人绘画语言的生长性。这对于任何一个画家都是困难重重而又难以捉摸的。


  ▲狮王 60?cm×60?cm 2016年

  在今天,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确令人疑虑。宇宙探索也好,基因转移也好,我们都不知道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也许我们可以像“绿党”那样付诸行动,但也可能像老傅这样使感伤萦绕于心灵。这种情感倾向通过绘制的言说弥漫于整个画面,既是观念的表达也是形式的表现,既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在当代绘画中,现实主义描绘之所以难有所作为的原因是题材的意义的通道已被过去式的惯性意识形态填塞。艺术必须以异质、异样和对异化进行再异化的方式才能除蒙去蔽,真正进入现在时态的文化语境。所以绘画依然不仅是“画什么”,而且是“怎么画”的问题。对老傅而言,把地上的问题写在天上,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管天空有无回声,人在大地上肯定会有所反应。这种反应基于人们既定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心理,它可以启发人们的主动性精神,使之在艺术对现实的挑衅、挑逗和挑战中有所省悟,有所推进,有所更新。

  有感于老傅之新作,写了如上的话。


  ▲义犬 60?cm×60?cm 2016年


  ▲谁?! 120?cm×100?cm 2014年


  ▲有事 175?cm×250?cm 2010年


  ▲正在尴尬 120?cm×100?cm 201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