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圣节----直面我们的“恐惧”心理

 王涵A 2016-11-21


  2003年春天,电影院里,经典的美国悬疑恐怖片《致命ID》正在上映,Abby的一只手掌挡在眼睛前面,仅仅透过指缝去窥探银幕上所发生的一切。当看到小男孩的脸从车窗闪过的刹那,Abby一个侧身,手掌死死的蒙住了眼睛,将头抵在了男友Steve的肩膀上,似乎想要躲避银幕上发生的一切。显然,这一情节对她来说太吓人了,让她恐惧得几乎无法承受。但即便如此,电影结束后,Abby和Steve都满意的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也许你根本不认识叫什么Steve和Abby的情侣,也从没看过什么《致命ID》,但这个场景对你来说依然不会陌生。甚至你本人可能就曾体验过像Abby这样惊心动魄又欲罢不能的复杂情绪,而且渴望再次体验它。看恐怖电影时那种让人心跳加速,想要逃避的感觉,是一种我们熟悉又不喜欢的情绪——恐惧。但如果你采访过那些喜欢看恐怖电影的人,你就会清晰的知道,当恐惧发生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情绪在吸引着他们,那就是——兴奋。

  到底是什么让恐惧如此令人着迷?这正是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话题。


冒险者在极限运动中体验放松和征服恐惧的快感。
  与爱看恐怖电影相似的是,世界上有一群人总是对极限运动情有独钟,他们喜欢攀爬雪山,喜欢蹦极跳水,喜欢挑战一切与危险及死亡近在咫尺的运动。但同样,如果你问他们,他们会说出跟恐怖片爱好者极其相似的感觉:对危险的恐惧让他们心跳加速,但挑战的欲望让他们倍感兴奋。

恐惧是天生的情绪
  恐惧,人类最古老的情绪之一。如果你刚刚看过今年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头脑特工队》,没错,它就是那个瘦不拉几,总是耷拉着眉毛的家伙。电影中的它身居五种情绪之一,足以证明地位所在——人,生来就有恐惧。

  恐惧并非现代人所特有的情绪产物。对原始人来说,他们远远还没站到食物链的顶端,食物的短缺,凶猛的野兽,突发的病菌,随便哪样都会要了他们的性命。对原始人而言,能存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想想看,假设你是一个原始人,走在广漠的原始森林中,突然,一只张着獠牙的猛兽出现了,如果你没有恐惧,就不会想办法战斗,更不会拔腿逃跑,于是,结果显而易见,你会丢掉性命,成就了野兽的一顿晚餐。对于原始的人类来说,恐惧是他们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最大的恐惧是死亡
  原始人的情形跟婴儿有些类似。婴儿在个体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点像原始人在整个人类进化中所担当的阶段,同样弱小,同样无助,同样充满恐惧,更重要的是,同样需要依赖恐惧得以生存。当婴儿遭遇饥饿感,难听的噪音,被悬空,或不被回应时……就会用大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恐惧。因为对幼小的婴儿来说,任何无助或不被关注,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类是被养育期最长的物种,我们往往要长到十几岁才正式脱离家庭,独自承担社会责任。这似乎也给了我们更充分的时间去体验恐惧。那么,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呢?没错,正是死亡!一切恐惧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了死亡。

看恐怖电影会杀死你吗?
  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的问,“难道你是说看恐怖电影会杀死我们,所以我们才觉得恐惧吗?这太耸人听闻了吧!”当然,看恐怖电影不会杀死你,但那些恐怖画面或声音所代表的危险讯息,会启动我们大脑深处最原始的恐惧记忆,让人感觉到死亡的威胁,从而害怕、恐惧。

  伴随人类进化的历程,人类的大脑也经历了两次层级进化。第一次,从只有原始的脑干(控制心跳呼吸,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功能),进化出边缘系统(开始可以感知情绪,哺乳类动物都有边缘系统);第二次,进化出大脑皮质(掌管理性,控制等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大脑层级)。

  而产生恐惧的大脑部位杏仁核,正是位于第一次进化时出现的边缘系统中。所以,当我们的大脑还不具理性思考的能力时,对情绪(例如恐惧)的感知能力就已根植于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的悠久历史,让它不仅可以反应当下的感受,也保有着曾经的情绪记忆。那些在原始社会便已种下的死亡恐惧,伴随着基因的进化,生命的繁衍,一代一代的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人类的天性。所以,即便是观看恐怖电影,或是接触到任何可能与死亡相关的事物,都会启动人们大脑深处的情绪记忆,让恐惧发生。更不要说真的曾有人因看恐怖电影而心脏病发,离开人世了。

  任何强大的物种,都可能灭绝,比如恐龙。所以死亡恐惧,并非是人类的专属。大量研究证明,从最小的细菌,蚂蚁,到青蛙,大象,所有物种的终极目标都是生存繁衍,这里所说的生存,既可以是一个个体的生存,也可以是整个物种的进化。也就是说,如果细菌有大脑的话,它也会害怕自己死掉。


恐怖电影总是让人又怕又想看。

对恐惧的渴望从哪里来?
  既然人们对死亡如此敏感及恐惧,那为何还有那些恐怖片和极限运动的爱好者呢?是什么让人们在恐惧的同时,又渴望体验恐惧呢?

  如果你稍微对心理学感些兴趣,那你一定听说过一个人的大名——弗洛依德。中国人对他的解读似乎总是绕不开性。他的另一个学说主张是死亡本能。讲得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追求自我毁灭和侵略他人(同样意味着死亡)的本能。在佛洛依德看来,死亡不仅是生命的必然方向,也是人类的自发目的。人们只有通过死亡,才能摆脱生的痛苦,得到彻底的休息,就好像又回到了温暖,平静的子宫,回到了曾经无机物的状态,也就是人类来的地方。不管你是否认同这一理论,至少对那些因无法承受痛苦而选择自杀的抑郁者患者来说,死亡的确意味着解脱和平静。而对于那些通过观看恐怖电影,或是极限运动而寻找刺激,体验恐惧的人来说,他们并非真的想死,相反,他们正在试图通过体验恐惧,来找到战胜恐惧,战胜死亡的快感和成就感。

恐惧开启“逃跑”模式
  既然死亡是人类最终极的恐惧来源,那么“逃跑或战斗”的模式必然会被再次启动。“逃跑”意味着逃避死亡,在中国古代,通过炼丹寻找长生不老的君主或帝王屡见不鲜;而在古埃及,法老们则相信将尸体制成木乃伊可以让他们获得重生。你甚至可能会发现,许多人们逃避死亡的方式都跟宗教有关。人们因为惧怕死亡,而塑造了各种永生的神灵,因为这些神灵的存在,人们的死亡恐惧得以慰籍。人们渴望被神灵眷顾,可以在死后去另一个世界过更好的生活,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当然,宗教的存在远不止帮助人们逃避死亡那么简单。

  撇开宗教不谈,即便在现代社会,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连中老年人都在刷朋友圈的今天,养生和健康也永远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以至于新闻上老年人被保健品骗掉全部积蓄的报道比比皆是。这又何尝不是最接地气的死亡恐惧呢?

恐惧激发“战斗”模式
  另一批人则用“战斗”的方式去对抗死亡,他们喜欢危险和刺激,并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求和体验,比如参加极限运动,看恐怖电影恐怖小说,从事高风险的职业,进行窒息性爱。人们通过这些方式释放着原始的恐惧感,将所谓的理性抛诸脑后,危险情形下的强烈恐惧体验,会和身体随后的放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获得快感;另一方面,那种濒临死亡,却又最终活过来的感觉,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战胜死亡的成就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会变得愈发坚强,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无疑“已经死过一次了”,死后重生让他们不再有所畏惧。所以,你会发现,这些高刺激的追求者往往也拥有着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自信。对刺激和挑战的体验,让他们历经恐惧并最终得以胜利,从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人们在万圣节装扮成恐怖鬼怪享受欢乐派对。

们恐惧死亡,却渴望战胜死亡。这也许才是人们对恐惧又爱又恨的原因所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原始社会,再次去看看我们的祖先,他们曾躲在洞穴中以求自保,逃避野兽和黑暗。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并不知道黑暗中藏着什么危险,死亡恐惧让他们决定留在洞穴之中。然而,他们并非只是坐以待毙,经验告诉他们,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了解恐惧。于是,充满好奇的他们举着火把,在黑夜出行,慢慢摸索,以便更好的应对黑夜中的危险。

  时间流转,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拥有了更强大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有恐惧,事实上,无论人类社会怎样发达,对死亡的恐惧始终是我们潜意识中最深植的情绪所在。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也知道了在地球的黑暗之外,还包裹着更大的一层黑暗——宇宙。于是,人类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而且,这一旅程至今仍未结束。

  如果说对死亡的恐惧促发人类去了解世界,体验世界,那么它也间接成就了人类对世界的改变,而这正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伟大之处。所以,请继续又怕又爱的看你的恐怖电影,继续在电影结束后思考这复杂情绪的背后原因。因为这种思考恐惧的能力,同样是进化赋予人类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