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太和真人 2016-11-23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来源于理学又超越理学,创立颇具特色的心学,其本质或核心内容是良知。其基本观点是把人视为道德主体,并主要通过心即理、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为圣人、良知及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命题展开,再辅以讲学等实践活动。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对现今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一、心即理

心即理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被称为心学的重要依据。王阳明所谓的心即理,心即人之本心,理实际上是心对事物的主观认知或概括而非纯粹客观事物,因此理与事物是不同的。心即理建立在天赋人心或人的本心(相对于人心称为道心)基础之上,也即是在本心或道心层面上谈心即理。

心即理涉及心与物的关系。王阳明认为有关防止社会失范的法规法律条文可能被纯粹物化,成为外在的一些僵硬规定或文字堆积,如果理存在于心中,那么这些法规法律条文则内化于道德主体的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因此,王阳明的心即理对道德建设十分有益,也即对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塑造作为道德主体自律的人。从理论上说,道德建设是主体自律的内在要求,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一致。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二、吾性自足

心性合一是中国传统心性论的基本内容。王阳明谈心也论性,谈心提出心即理,论性则提出“吾性自足”。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为天所赋予,同样其本性也由天所赋予,天赋人心纯粹至善、完美无缺,可称之为吾心自足;天赋人性也纯粹至善、完美无缺,这就是吾性自足。王阳明认为诚是分别善恶的试金石,为善去恶是诚,诚就是没有丝毫私意,因此,反对主观意识及任何虚假伪善,强调扬善抑恶、改过迁善。从吾性自足、人性本善角度来看,其对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其一,要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其二,要切实下工夫。道德建设对于道德主体来说就是一个廉洁自律的过程,不仅涉及道德主体自律,而且还进到道德主体的自觉。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则展现自觉的过程。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三、良知与致良知

王阳明心性论的核心是良知,他的心学也被称之为良知之学。 王阳明指出:“良知之在人心”,反映心的本质,良知只是一个心而非有二,因此良知也是良心,是善或者说是善的源泉。王阳明论及良知的体用。良知只有一个,但表现不同,理一是体,说明良知只一个,分殊是用,指良知的表现,或者说良知的范围。在现实中,良知的展开需要致良知,由内在到外在必须通过致,致良知则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良知工夫的突出表现,是良知的自我展现。

致良知工夫的目的是重见本体,一言以蔽之,致良知的特点是反身向内,求还原本心,再现内在的善。因此,他批评后儒舍心外求,不知就自心之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而驰于外,终年碌碌而一无所得。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四、知行合一

致良知中的知是知善恶的知,致指在事上磨练,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是行动中的良知,即知行合一。从本体看,知行合一中的知当然是认知,属于感性或心理活动。当然他也承认现实具体层面上的知行合一,那不过是知行本体的展开与运用。他更注重现实具体层面上的知行合一,说明道德修养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来完成,这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

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是行,真知在于行,因为“不行不足谓之知”,行之明觉精察处是知,行使知实现,此知是真知即真行,这是对知行工夫的最好注脚。他认为理不外吾心,不外吾心之良知,穷理即穷吾心之良知,穷理尽性也即穷尽吾心之良知,反求之于心即穷理尽性,在此知行合一,而求外在物理,则心与理为二,知行也不能统一,知行合一以心即理、良知为基础。这对提升普通百姓的道德素质、升华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心即理肯定了道德主体性、主体的道德自律,而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为圣人则体现道德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良知与致良知昭示着主体的道德自觉,知行合一突显道德实践的作用。这就是王阳明思想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思品时间》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