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雾霾来袭,儿童呼吸如何评估?

 blue.sky 2016-11-23


呼吸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病症之一,如何对患儿的呼吸进行评估?来自安徽省立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金丹群主任做客医生站,为大家详细讲解,以下为部分内容整理。


编辑:bala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呼吸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病症之一,在急诊抢救患儿中居首位。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完善,呼吸困难更是常见。如果判断失误或治疗策略不正确,会危机患儿的生命。


呼吸困难是指患儿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吸呼比等不同程度的异常。


“儿童的心脏停止与成人不同,成人往往是心脏先停止,而儿童则是先呼吸衰竭,然后心脏停止。儿童的生理恶化要先于呼吸心跳骤停数个小时,2/3危重病人有呼吸异常。因此掌握儿童呼吸的评估对于急诊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金主任说。


儿科呼吸评估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


一图读懂儿科呼吸评估



儿科呼吸评估需要从呼吸频率、呼吸费力、潮气量、呼吸音异常和脉搏氧饱和度5个方面进行。


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正常值


不同年龄儿童呼吸频率正常值


金教授说,“无论儿童多大年龄,只有呼吸频率超过60,均为异常,由于婴儿会有10~15秒的呼吸间歇期,因此须数30秒;如果患儿的呼吸由快转为正常,而且意识好转,这表明患儿处于好转中;如果患儿的呼吸次数减少或不规则,而且意识在恶化,这说明患儿的临床状况恶化。”


呼吸增快


呼吸急促是婴儿呼吸窘迫的最先体征,而呼吸急促伴有呼吸窘迫即伴呼吸费力。


静态呼吸急促是指无呼吸窘迫的呼吸急促,比如高热、疼痛、代酸、脓毒症(无肺炎)等,其代偿机制在于增加通气量,降低CO2,维持PH在正常范围,是由非肺部原因所致。


呼吸减慢


呼吸减慢常伴有呼吸不规则,在急重症患儿常常提示即将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也有可能是由于疲劳、CNS损伤或感染、低体温和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所致。


呼吸费力




鼻翼煽动


鼻翼煽动是指在每次呼吸时鼻孔扩大,以使呼吸时气流达到最大。最常见于小婴儿及幼年儿童,是呼吸窘迫的指征。


胸廓凹陷


吸凹是指胸壁软组织或胸骨在吸气时内向运动,它是患儿通过应用胸壁肌肉参与呼吸努力使气流进入肺。气道阻力增加及肺顺应性降低时气流受阻,机体代偿性地动用呼吸肌增加吸气力量,产生凹陷。凹陷可发生在胸廓的不同区域,严重程度多与患儿病情相平行。




  • 胸凹伴喉鸣或吸气性鼾音,存在上气道梗阻;


  • 胸凹伴呼气时喘鸣,存有明显的下气道梗阻(哮喘、支气管炎),此时吸气相及呼气相均存有阻塞;


  • 胸凹伴呻吟或劳力性吸气困难,存在肺组织(实质)疾病;


  • 严重胸凹多伴点头呼吸或矛盾呼吸。


点头呼吸


点头呼吸是患儿应用颈部肌肉辅助呼吸,患儿吸气时抬起下颌、伸直颈部;呼气时下颌向前向下运动。点头呼吸最常见于婴儿,出现点头呼吸时,就表明患儿病情趋于恶化,是呼吸衰竭的征象。


矛盾呼吸


矛盾呼吸是指吸气时胸廓内陷、腹部抬起,呼气时腹部下陷,胸廓抬起。矛盾呼吸表明存在上气道梗阻,但在严重下气道阻塞、非组织基本及呼吸中枢紊乱时也可以见到,是婴儿及儿童伴神经肌肉病变时的特征性变化。


异常呼吸音


异常呼吸音是指喉鸣音、呻吟、喘鸣音和湿罗音。


喉鸣音


喉鸣音是在吸气相听到的粗糙的、高音调的呼吸音,绝大多数在吸气相听到,有时吸气相呼气相都可以能听到。


喉鸣音是上气道(胸廓外)梗阻的体征,常常需要立刻干预。可致喉鸣音的疾病有:FBAO、感染、先天性气道畸形(喉软化)、后天性气道畸形(肿瘤或囊肿)和过敏反应等。


呻吟


呻吟是肺疾病致严重呼吸窘迫及呼衰的标志性体征,一旦出现,需鉴别并急救处置。呻吟是呼气相听到的短促的、低音调的声音。患儿呻吟主要是在于维持小气道及肺泡开放,获取最佳氧合,像PEEP。


肺组织病变出现小气道及肺泡萎陷可发生呻吟,表明患儿由呼吸窘迫向呼吸衰竭进展,可导致的疾病有:肺炎、肺挫伤、ARDS及由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


咕噜音、喘鸣音、湿罗音


咕噜音是吸气相及呼气相均能听到的粗水泡音,是由气道分泌物、呕吐或血液所指的上气道阻塞产生的;


喘鸣音往往是呼吸相听到、高或低音调的口哨音或叹息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异物(吸气相)。


罗音分为干湿两种,干啰音是气管或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干啰音是指水泡音,常见于肺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