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涛院士课题组合成出单原子Rh催化剂,活性赶超均相催化

 solomon214 2016-11-23


近日大化所的张涛院士课题组合成出单原子Rh催化剂(Rh/ZnO NW)。该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很简单:将购买的纳米线ZnO分散于水中,再滴加RhCl33H2O的水溶液,负载后沉淀干燥,使用前在还原气氛下焙烧一段时间即可。当负载量为0.03 %或0.006 %时,其对于烯烃的加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超过同等条件下的均相催化剂。催化效果如下:


从Table 1中可以发现,Entry 3/4的TON比经典Wilkinson(Entry 2
)均相催化剂的TON还要高。而且选择性也接近100 %。文中报道高催化活性来自催化剂中的单分散Rh原子。对于单原子的表征,最常见的方法是球差HAADF - STEM。本文除电镜外,还利用了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漫反射光谱(DRIFTS)来确定单原子的存在 。对于DRIFTS的具体介绍如下:

DRIFTS介绍:

我们公众号曾经介绍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IFTS的原理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的原理基本相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基本原理)。在原位DRIFTS表征中,首先催化剂吸附一层CO分子,然后根据表面红外漫反射原理来探测催化剂表面C=O键的振动情况。通过不同的振动吸收峰可以得知催化剂表面原子分布情况。

对于Rh负载催化剂,表面CO的吸附物质可以分为三类:




物种 I(~ 2101 cm-1、2031 cm-1:两个CO吸附在同一个Rh原子上。研究表明这种结构只有在Rh原子呈现单原子分散时才会出现。同时物种I所对应的吸收峰并不随CO覆盖量的变化而产生峰位的偏移。

物种 II (~ 2070 cm-1:CO与Rh以一对一的线性方式结合。

物种 III (~ 1870 cm-1):一个CO与两个Rh原子相连,形成桥式连接方式。当表面Rh原子数目不断增加,Rh原子与Rh原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便会产生II、III两种结合方式。这两种结合方式的特点是:随着CO覆盖量的增加、吸收峰将有一定的红移。

物种I中有两个CO键,在红外中表现为两个吸收峰。通过比较两个峰的峰面积能够求出两个CO键之间的夹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