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电0351-2592552获得免费试听课一节 爱孩子就给他最好的教育! 分享优质资讯是给朋友最好的礼物!
当代父母最大的心魔:“孩子一哭,就心烦” 一些家长认为:
那么,面对痛哭的孩子,家长怎么做才是对的?孩子闹情绪,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孩子哭,只是表达情绪。 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中,哭是最常见,也最激烈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尚不能准确表达真实的心理诉求。 七情六欲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即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情绪出了问题,比如暴躁、抑郁,仅仅忙着去对付情绪本身,不见得总能解决问题。 情绪只是一个信息中介,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的观念、信念和心智,而这些又往往跟我们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现代心理学认为,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是我们的情感大脑对当下需要我们应对的事情的一个高度概括的标签。 举个例子: 当我们遭到攻击:愤怒的情绪驱动我们去反击、去保护自己的领地;悲伤的情绪帮我们从重大丧失当中恢复;委屈的情绪之下,我们往往会哭泣,从而把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自己又无能为力的信息传递出去。 在现实世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不得不压制自己情绪的状况也越来越多,这会导致情绪的积压,它带来的乏力感会沉淀成更深层的抑郁;因为对情绪的习惯性压制、无视,我们往往会忘掉之前产生某种情绪的确切原因,而这会带来焦虑不安的感觉。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始终抱有敌对的压制态度,那么当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绪引发之后,第一反应自然就是去消音——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让孩子不哭。 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仅仅针对人表达情绪的具体行为,它们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只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如果情绪背后的诉求是深层次的,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缺少归属感、缺少成就感等等,只是简单地遏制情绪,就可能毒害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能满足孩子深层次的需求。 家长不要强硬的制止孩子哭泣,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需要做这三步: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闹会让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会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反感。所以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调整情绪。
孩子哭泣时,不要打断也不要呵斥,你只需留在他们身边,轻拥着孩子,让他们尽情地哭泣,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你只需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始终关心你的感受。待孩子发泄完就自动会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别人的呵斥或中断。
找到孩子哭的原因,然后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但如果孩子提出无理要求,坚决Say No。 孩子哭,止不住,错在家长,这个场景家长一定很熟悉: 孩子想要买一个昂贵的玩具,但其实我们知道,那个玩具只是看上去好玩,孩子只会有三分钟热度,玩具价格与实际价值不符,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但是,孩子这时候开始哭闹,为了息事宁人,我们赶紧妥协了。 为什么孩子会不依不挠地哭闹?总结上面家长的行为就是:
大家要知道,人类交流中,有9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传达的。假如在孩子提出不够合理的要求时,家长能够用真诚的语气和态度告诉孩子拒绝的原因,孩子就能理解了:这个要求不能被满足。 态度无端强硬,欲速则不达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养成哭闹的习惯,因此要”讲道理,不妥协”,然而,这只能算是表面文章。 孩子在公园玩,跟别的孩子起了一点冲突,别人家孩子哭了。为了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和维护自己作为父母的面子,常有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勒令孩子一定要道歉。 父母对待这件事情的强硬、不由分说的态度,不仅会激起孩子天然的反抗心理”事情还没弄清楚呢,我就必须先道歉吗?”,更可能让孩子只是行为层面上有礼貌,却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起行为上的约束,对孩子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执行社会规则。 当然,不要以为父母唠叨大道理就能让孩子实现理解,急于求成不大合适,语言上点到,引导孩子换个角度思考,就很好了。 过于严苛,童心无法舒展 再举个例子: 孩子早上想吃冰激凌,有的父母就觉得这里是一个原则问题,孩子哭闹也不行,美其名曰不能养成骄纵的性格。 一方面,冰激凌不值几个钱,并没有经济的考量在里面;另一方面,吃什么、怎么吃,本来就是个私人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无权干涉,如果我们实在有顾虑,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我们只适合进行提醒,就算吃了冰激凌闹肚子,如果他乐意顶着闹肚子的风险享受冰激凌,有什么不可呢? 有趣的是,咱们中国的父母常常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认为千里之堤一定毁于蚁穴,发现行为上有坏苗头,一定要迫不及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 实际上,成长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抓住其中的主干就行了,其他细节上的事情随遇而安,孩子反而能形成豁达的心性。对孩子行为的时刻监督,如同无形的捆绑,孩子的内心始终无法舒展开来、自由自在自主地生活,这样形成的人格往往不够豁达、健康。 以上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如果本身父母对一件事情的坚持就是不合理的,那么不妥协就是强权,讲道理就是讲歪理。所谓的社会规则,其实也不外乎情理,而很多父母却只是让孩子生硬地执行。 孩子哭,家长怎么对付?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情绪本就会传染。 如前所述,如果父母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始终抱有敌对的压制态度,那么当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绪引发之后,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让孩子不哭。 到这里,父母的做法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立即插手,毫无原则地用各种转移注意力、利诱甚至斥责其他人(或物)的办法,反正只要弄得孩子不哭就天下大吉; 另一种则是造成孩子哭的诉求没法被满足时,父母就两头煎熬,想让孩子不哭又没办法,可看孩子哭着吧又自己感觉痛苦,所以就转而攻击孩子哭本身,比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就……之类的批评,甚至动手打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对于不管是正性还是负性情绪都宽容、豁达,就能推己及人地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情感支持。 比如绝大多数时候,孩子情绪不好,只需要一个真诚的拥抱,家长什么都不用多说,孩子自己就能恢复过来。 很多时候,孩子哭并不一定意味着你需要帮他解决什么,他自己的问题,自己会解决。 孩子天生都是牛犊子,希望自己搞定事情。假如还没被家长的太多干预搞得过度依赖,在他有情绪的时候,你安静地陪着他,他自己会慢慢平静下来,会主动应对和调整。如果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插手,孩子就很难形成情感的韧性、自主性。 而父母想要做到对孩子的情绪不莽撞插手,同时又无痕地温和支持和包容,当然还是需要自己心智的成熟。 孩子哭闹,会折射出父母小时候曾经压抑的情绪?好神奇的揭示!成长的父母,最重要的标志是接纳、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同理”在前,才会顺藤摸瓜理清情绪来源。情绪来源才是父母疗愈孩子情绪的最好“抓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一位心理学的专家说,孩子哭如果让父母心里难受、烦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郁了许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的机会。 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因为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骤: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关于孩子的情绪,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说怕恐龙,妈妈就说:那有什么好怕的,都灭绝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说:妈妈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父母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我不应该害怕,否则妈妈就不爱我了。 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和害怕时就会压抑自己,犯了错会撒谎,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会逐渐扭曲。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属于他自己的管理范畴,大人不应该为此负责,不要因为孩子不高兴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大人在接纳他情绪的前提下,教他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就不会因为无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闹不止,逐渐就会做到遇到事情不惊慌失措,不发脾气,会尝试讲道理并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内在,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父母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成长才能更好地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许我们在无助中度过了很多岁月,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 也许我们是稀里糊涂地长大的,也还长得不错,但我们的孩子应该更加享受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他们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小孩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他们,也是为我们自己。 6个办法,帮助爱发脾气的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当孩子情绪的“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家长保持情绪平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最主要的。下面这5种实用的做法,让你轻松地帮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不必再着急上火。 1.公共场合,幽默化解孩子 在公共场合发脾气,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家长大可不必觉得没面子、尴尬,而向孩子发脾气,要知道,你在众人面前打骂孩子,啪啪抽的都是自己的脸。 此时,完全可以开个小玩笑,比如说:看起来我们有点家务事得要私下处理了。如此轻松的状态,既能打消旁边人看热闹的兴趣,也缓解了自己的尴尬,然后带孩子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慢慢了解缘由。 2.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 因为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关着耳朵,听不见的。就像溺水的人,此刻他们最需要你把他们从情绪的洪流中救起来,而不是这样的时刻还在跟他讲道理。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目光安抚孩子,轻轻触碰他的脸、手,搂他在怀里。你的举动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和孩子商议解决问题。 3.避免用自己的愤怒回应孩子 愤怒父母一生气,就容易使用一些过激的词汇,比如: 给孩子贴标签:你这个熊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威胁孩子:果你不乖乖的,我就不要你了! 专制命令:不许哭!现在闭嘴! 给孩子负能量:你这种孩子,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愤怒,否则你的愤怒将会使孩子的情绪发酵扩大。最好的方式是用平静、温和的声音响应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意愿——关心孩子,只有这样,你说的话才会被孩子吸收。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尤其适用于3岁以前的孩子。3岁以上,可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孩子,父母不妨给孩子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并且不加评判地倾听孩子。 5.失控可以,但要对失控的后果负责 最后,孩子冷静下来后,父母还能做什么?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生气、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处理这些情绪的方式不同,后果就不同。若处理的恰当,就值得鼓励;若处理的不恰当,甚至造成了一些损失,那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6.做个关于失控的约定 孩子情绪平复后,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做个关于失控的约定。比如约定在行为失控或口不择言之前,尝试大声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生气了,很生气。”父母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变化。 一个孩子敢在父母面前哭闹撒泼,起码说明一件事:他认为在父母面前发泄情绪是安全的。这也说明,你们的亲子关系,基础还是不错的。 所以,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作为孩子的一个可靠的、有爱的容器而存在,这个容器可以暂且存放孩子的情绪,为孩子梳理自我提供了一个安全、可控的缓冲空间。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吸收到父母给予的力量——“没有关系,我可以控制。” 这样的长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无故发脾气,即使发脾气,他也能较快地处理好,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撕,甚至是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告别没有自我成长管教过程中的焦虑,告别教育误区、雷区,让孩子和家长能一起更自然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