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1 我3岁的儿子好像并不是很能共情(理解别人的感受),这会不会有问题呀? 有人告诉过我说9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够共情,这是真的吗? 麻麻2 此类问题很多父母都会问。共情(Empathy),也称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共情方面,父母有困惑是很正常的,如我们所知,共情在健康社交关系和性格特征(如关怀、善良)的发展中有非常重要地位,但在一定年龄段内,共情能力对孩子而言并非必须的,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逐渐发展,但令人苦恼的是,目前并没有一套类似于“复选框”的标准可以让父母清楚标记或明确测试以确保孩子正走在发展共情的康庄大道上。 事实上,密切观察学龄前儿童,尤其过度关注“成人版”同理心反应的父母可能更容易因此感到不安。当然,有时候孩子的同理心会以比较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有妈妈这样吐槽:“就在上周,我儿子幼儿园的老师给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正在拥抱一个不会跟别人相处的小女孩儿,我骄傲的想‘就在那儿!同理心!’然而,没几个小时,一盆冷水兜头泼下——这个刚刚还很可爱的小天使看到弟弟头朝地载倒在人行道上满脸的痛苦与泪水时,他在一旁用手捂住耳朵跑来跑去,嘴里高喊着:‘真有趣!’一遍又一遍。” 类似下图的两种情况: 然而,如果你能克服作为父母的恐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对他人的痛苦是有情感上的反应的——这其实就是共情的根源。 知道如何处理这些大的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为为他人服务,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实践的。共情意味着一个孩子:
这无疑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共情是一项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展的能力,它的形成受遗传学因素、气质、背景、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尽管我们天生具备共情的潜能,但这种能力并不会自动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 共情发展:情感基础 共情既是情感体验,也是认知体验。情感成分最先出现,例如婴儿会立即反映周围人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出生18个小时的小baby就会经常对其他婴儿(处于困境:比如哭)表现出某种反应,这一点不需要任何人教,孩子天生就有在脑海中、身体上绘制他人经历的能力。 婴儿和其照顾者(如父母等)的早期情感体验对共情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养育和照顾过程中,婴儿会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奖赏系统和平静与安全感建立起至关重要的联系,感到安全和被爱的孩子最终会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更为敏感。 心理学家把照顾者和婴儿之间的这种联系成为“依恋(Attachment)”,现在研究表明孩童时期依恋的质量是一个人今后生活中共情、同情能力的预测器。 共情发展:感受与认知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认知成分开始出现,与之前形成的情感模式互为补充。 到学龄前,孩子逐渐意识到其他人也具有独立的身体、情感和经验,此时,就发展出了所谓的“心理理论”,这使得孩子能够参与早期的“观点采择”,这是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理解关心别人感受的前兆。 整个幼儿时期是区别自我与他人能力成熟的阶段,例如一个1岁的小孩子看到朋友不高兴可能会找自己的妈妈安慰他,但一个2.5岁的孩子处在同样情况可能会去找朋友的妈妈,因为他知道朋友其实是希望得到他自己妈妈的安慰的。当然,这种交互仍存在于最早期的阶段,受限于幼儿的经历,是对成年人(照顾者)行为的模仿。 共情的认知成分是在六到七岁时真正形成的,当孩子发现有人处于困境时,他更能接受他人的观点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帮助。随着执行功能的逐渐成熟,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痛苦,获得“认知空间”——通过与他人经历相联系,这使自己避免很多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 “共情是被抓住的,而非教会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孩子,这些技能习得的程度和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这与生长环境有关。例如在学校,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们坐下来接受正式的共情的课程,反而是通过应营造环境使他们在整个学年都能感到安全,随着时间推移,共情反应会出现在照顾、讲故事、交流玩耍、情绪辅导和耐心的环境中。 本文编译自: Erin Walsh, M.A. and David Walsh, Ph.D, How Children Develop Empathy, May 09, 2019 图片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