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同情心? 同情心是安慰。 是一種情緒,是「感同身受」,是一種被動地分享, 如同對其他人的痛苦、歡愉或悲慟立即而自發的反應。 何謂同理心? 喬拉米卡利醫師說: 同理心是理解,同理心需要一定程度情感上的距離── 你必須與悲痛、恐懼、憤怒保持距離, 創造一定的空間,讓你的 理性思緒平撫非理性的感覺。 你必須先把成見擺在一旁,壓抑想要評斷與譴責的下意識反應。 因為還有更迫切的, 也就是追求「理解」、或最終希望能「寬恕」的需求, 報復的情緒因而得平靜與壓抑。 同理心起於理解,但和許多人所想的相反,同理心不只是理解。 同理心不是簡單地說:「我瞭解你的感覺跟想法。」 這只是漫長的努力過程中的第一步。 一旦你擁有足夠的熟悉與理解,同理心會要求你付諸行動。 做一個能施展同理心的人,比擁有同理的能力更重要, 因為這才是我們運用同理心的價值所在。 將我們的理解從內心世界轉移到外在世界, 我們可以學到如何以積極的方式、 帶著想要幫助人而非傷害人的目地,來表達同理。 表達同理心並不是一步接著一步「這麼說」、「那麼做」的簡單步驟。 事實上,研究同理心的心理學家強調, 這艱困的工作還包括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 並在回應時重視每個獨一無二的個人與情境。 關於同理心,有一個基本不變的事實: 即使我們深刻的瞭解他人的感覺與思想, 但如果什麼事也沒做,我們並不能算是有同理心的人。 如果我們只是坐在那裡,分享他人的情緒, 但沒有辦法或不願意將感覺轉化為行動, 便是否定了同理心的自然進展。 同理心必然是行動導向。 同理心帶 著想要理解的真誠渴望問說:「我能學到什麼?」 透過深刻的感受與開放的心靈,同理心會說:「請教導我。」 在人際關係中的每一次意外與轉折, 同理心都想知道: 我能怎麼幫忙?我能做什麼?接下來我能往哪裡走?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分別, 可以拿「油與水混和」與「牛奶與水混和」來比喻。 同情心就好比油與水,彼此相靠、互相碰觸、互相作用、 但總是個自維持獨立的本體:兩個人一起處在不同的經驗當中。 而同理心則好以水與牛奶混和,各自變成對方, 共同創造全新的整體:兩個人經歷相同的、共享的經驗。 何謂同理心的傾聽? 同理傾聽的焦點在於他人身上, 目的是希望讓對方感覺自己的獨特經驗是被理解的。 這意味從一般性轉移到特殊性, 從遲頓轉移到敏銳,從普通轉移到稀有, 從尋常轉移到不平常,從熟悉轉移到陌生。 同情心是回到過去, 因為有共通的經驗而產生了一般性的理解, 同理心則是聚焦在現在, 聚焦在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在這特殊的時刻。 ──亞瑟?喬拉米卡利、凱薩琳?柯茜, 《同理心的力量》麥田出版 儿童同情心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同情心的发育包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前者一般在儿童6岁之前发育成熟,后者影响着较大儿童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的深浅程度。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同情现象出现得比较早,并随着年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 O~1岁: 儿童能对周围人的情绪做出直接的反应,但严格说来,这时候孩子还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尚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来正确区分自己和外界,他们会把周围世界的声响和自己发出的声响混为一谈,将他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 3个月的飞飞和翔翔是一对双胞胎,一天,飞飞因为尿湿了开始哭泣,紧接着翔翔也开始哇哇大哭。妈妈手忙脚乱地帮他们俩换尿布,才发现翔翔根本就没有尿湿,他只是因为飞飞的哭声而哭泣。 1—2岁: 儿童逐渐产生了真正的同情心,他们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能把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区分出来,他们开始学习理解他人的情感,体会他人所处的情境,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安慰他人,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因而易导致同情心混乱。 妈妈在厨房切洋葱,切得满眼泪水,看到妈妈“痛苦”的样子,2岁的晶晶感到一阵难过,她跑回房间拿来自己的布娃娃给妈妈,一边说着“晶晶把布娃娃给妈妈玩,妈妈别哭。” 3~5岁: 儿童开始理解他人复杂的情感,以及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同时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掌握让他们感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随着感悟和认知能力的完善,他们渐渐能区分他人精神痛苦的不同表现,并开始注意按照别人的需要,开始调整自己的同情行为。 一天,5岁的佳佳和欢欢在家里玩玩具,欢欢不小心碰倒了好不容易搭好的积木,伤心得哭了起来。佳佳见状,拍拍欢欢的背安慰她,并从口袋里拿出糖果分给欢欢,随后两个人重新一起搭积木。 6~8岁: 儿童开始进入同情心发育的认知反应阶段,具备了根据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不仅能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有更多的觉察和体验,而且会出现大量的助人行为。 爸爸去学校接亮亮的时候,被老师告知亮亮和小朋友打架了,爸爸很生气,但亮亮却说:“我看到磊磊抢了腾腾的玩具,腾腾哭了,我想帮腾腾把玩具拿回来。” 9~10岁: 儿童的同情心从认识的或直接看到的人身上扩展到陌生人身上,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抽象同情心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处于劣势的人,无论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 斌斌在放学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老爷爷拄着拐杖上车,他连忙站起来,主动把座位让给老爷爷,并过去把老爷爷小心地搀扶到座位上。 心理学形究者认为,一个成熟的同情者能够从认知上知晓自已的同情反应,能够感受和理解别人在某种状况下的感受,并且知道他人的外部行为(面部表情、体态、语气等)可以反应怎样的内在感受,也知道感情的外部表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控制以掩盖他们的内在情感。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幼儿算不上是成熟的同情者,但从幼儿期开始,儿童开始逐渐获得日趋丰富的同情体验,可以通过表情和情境理解不同的情绪,这些都为儿童同情心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生物因素: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同情心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生理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认为,许多道德上相关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坚实的遗传基础。一般认为观察者具有对别人的情绪表情表现一种先天的、不自主的相同反应。观察者能主动模仿受害者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表情,由此导致观察者面部表情、声音、姿态表情的变化引起传入反馈,这种反馈使观察者产生与受害者情感相匹配的感受。所以,婴儿从出生起就富有同情心,他看到别的孩子哭,他也跟着哭,看到别的孩子笑,他也跟着笑,这也就是“情感共鸣”的表现。有研究者采用了综合的评定方法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的同情感的研究表明,同卯双生子在对他人的担心和自己体验到痛苦这两类反应上的相关系数都要优于异卵双生子。 观点采择: 认知的观点采择是个体理解他人内部状态并把自己放在他人角色进行思考的过程。研究认为,同情心很可能是认知观点采择的结果。同情心可能是由个体与他人状态相关的信息重新唤醒所引起。对他人内部状态的信息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或者通过联想自己的经历而获得,儿童具有初步的用来推断他人感受的内部状态的”理论”,观点采择就是儿童用来推断他人内部状态过程的能力。 角色采择: 有研究者认为,随着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儿童提高了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怜悯或“同情式悲伤”。所以,提高儿童观点采择能力使他们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痛苦和正确理解他人情绪反应的本质,进而促进儿童移情、同情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提高了理解他人情绪和认知观点的能力,这种理解力可能反映了对他人需要的归因,进而促进了儿童对他人需要的他人取向同情”。 可见,认知因素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儿童同情和关爱他人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气质因素: 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同情和气质紧密相关,喜欢交际的自信的儿童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乐于帮助、分享,善于安慰别人;相反,情绪消极的儿童则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关心、同情等亲社会行为方面也比较欠缺。 自我概念: 有研究者认为,同情和自我概念紧密相关,把亲社会倾向看成自我概念的人具有更强的亲社会性,他们把自己看成是非常善良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愿意帮助别人而作出牺牲。有研究者曾对5岁和8岁儿童进行研究,研究者告诉孩子们,他们是“待人友好…'乐于助人”者,孩子们将这种新的自我概念转化为了行动,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家庭因素: 父母的价值观: 有研究者曾提出“人道主义对常规”和“关怀对公正”的价值取向,具有人道和关怀的价值取向的人更能采用同情的策略,而常规和公正的价值取向的个体有可能认为应由不幸者自己承担责任。家庭是儿童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它对于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同情、温和的照顾,做出同情和宽容的榜样,是景知向儿童同情心发展的重要变量。这也就是生活在富于表达、温和或相关情绪家庭中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对他人产生移情和同情的原因。 父母的榜样作用: 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父母的同情心以及相关特征会影响儿童的同情心发展,有关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研究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父母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同性别的倾向,父母报告的同情心与观点采择能力与同性别的子女的同情心正相关,即父亲的同情心与儿子的同情心相关,母亲的同情心与女儿的同情心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多以与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者母亲为模仿对象,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心。 父母的教养方式: 以父母为变量的研究通常考察的是父母的温暖或反应性,温暖/反应性反映了父母对子女需要的支持性、情感性和敏感性的总体趋势,也表现了对子女的赞同和直接肯定的情绪与行为。父母的温暖/反应性促进了儿童同情心的发展,它使儿童在环境中感到安全、信任以及增强控制性,这将减少儿童的自我关注,转而考虑他人情感并对他人情感作出反应。此外,依据依恋、父母的温暖反应性是养育者和婴儿之间安全型依恋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发现安全型依恋可以预测儿童的同情反应”。另外,与情绪有关的教养方式为理解父母教养风格与儿童的情绪相关能力(例如,移情反应)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研究者认为,父母积极的情绪表现可能与幼儿的移情有关,通常,来自情绪表达丰富家庭的儿童也倾向于用情绪表现自己,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分享了家庭成员持久的生物酶,也可能是因为儿童在与父母交往中模仿和感染了他们的情绪。因此,体验积极和消极情绪能力越强的儿童,越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也更能移情和同情别人。此外,生活在富于情绪表达家庭中的儿童知道表达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包括由他人积极或消极情绪所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 依恋的性质: 依恋研冗者认为,儿童与家庭成员间的早期人际“模式”影响儿童后期与同伴和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社会和情感关系。安全的依恋感显著地促进了个体的幸福感、情感调节、高自尊、积极的人际概念与行为的良好调节。研究者对安全依恋与对他人需要的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导致个体对他人的需要带有较多的同情反应“。母亲作为母子依恋主要对象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影响也引起了广大心理学家的重视。研究者认为,母亲的同情心促进了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安全依恋,也会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者考察了母亲替代性情绪反应与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情感环境对5—6岁儿童替代性情绪的关系,结果表明,母亲的有关同情自勺特征与替代性情绪反应与幼儿的替代性情绪反应相关。可见,安全型依恋可以促进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从而证实了依恋对解释利他行为的有用性。 孩子大嘴巴怎么办 当父母厌倦了孩子的无礼;当孩子学会翻着白眼嘲讽一切;当孩子习惯了野蛮、多嘴、或不尊重。作为家长,你很希望让一切回到正轨,让这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那么,如何正确有效的管理呢?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态度和言论的底线在哪里? 父母们经常会问:如何区分孩子的无礼、粗鲁、“新鲜”词汇以及骂人的话?专家表示,这似乎是连续性的一类行为-即,孩子用“不恰当的言语反应出的连续体”,通常由孩子的情绪所引发。 当孩子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攻击或控制,甚至很“大嘴巴”时,他们并不关心后果,也不会被自己的行为所吓到。但是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必须给予明确、并且严厉的处理。对此,我们一条条看。 如何回应孩子的无礼评论 为什么孩子会以无礼的态度与大人说话?可以肯定的是,幼儿和孩童往往不懂得表达情感,他们会观察并模仿别人,包括别的小朋友。如果你的女儿在幼儿园沮丧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翻白眼、作鬼脸,那么,她很可能不假思索照搬过来。下一次,当她在家里有类似的情绪时,也会翻白眼并扮鬼脸。倘若父母说:“别这样,否则你会被关禁闭。”孩子只会愈演愈烈。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当父母用强烈的态度回应小孩的轻度无礼时,会变相得给他们力量。尤其在孩子稍大一些时,他甚至会一脸无辜的盯着父母反问:“我说什么了吗?我做什么了吗?”专家建议,当父母不表现得过于激烈,不授予孩子权力,那么这种态度会从根本上“灭绝”。这道理如同:你不陪他“玩”,他会慢慢意识到索然无味。 如何应对孩子的讽刺 在“讽刺”的话题上,孩子通常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处于压力之下时说出的风凉话;或者长时间的慢性讽刺,“安全得”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不得不说,孩子的讽刺通常学习并模仿了大人的态度。父母不妨回顾看看,当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时,是否曾有过说风凉话的经历?这类评论对孩子都具有伤害性,并且会导致他们发展出同样的防御心理,避免自己被讽刺。当感受到孩子的愤世疾俗,以及讽刺的能力时,父母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并且以身作则,让孩子体会到,讽刺除了伤害,别无它用。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表现另类或“大嘴巴”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有这种表现,父母就应该在公共场合纠正他们。告诉孩子:“不要这样说话,我很不喜欢。”如果孩子还不停止,带他走。 倘若小家伙用这种方式“捉弄”别人,父母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模式管教他们。如果孩子对管教不但不服,转而对父母粗鲁,同样,带他离开。随后,以摆事实、讲道理的策略管理他们。在这类事态上,父母必须保持严肃:不要让你的表情看起来无所谓、生气或者像在开玩笑。 顺便说一下,别给第二次机会。他们明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这份管理理念,帮助他们获得最好的学习。 溺爱易养出5类问题宝宝 什么是溺爱综合症? 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母婴专家指出,溺爱孩子可能是一种病,所以很需要纠正,下面是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溺爱宝宝的危害以及该如何正确教育宝宝的方法吧! 溺爱易养出5类问题宝贝 1.自私自利 成因:宝宝长期得到特殊待遇。如糕点、水果等美食都只留给宝宝吃,让宝宝处处在家高人一等。 表现:宝宝认为好的东面理应属于他,独占玩具,独吃好东西,不许别人碰。 应对策略:多引导宝宝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经常给宝宝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教育故事,不要迁就宝宝过度的欲望,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宝宝会慢慢改正的。 2.胆小怕事 成因:妈妈给宝宝下的禁令太多,如怕宝宝出事,不许他独自到外面玩,不许摸这个,不许碰那个。宝宝稍有不适就表现得惊慌失措,使本来不怕的宝宝被宠着哭起来。 表现:宝宝遇事不敢思考,任何一点惊吓就会哭闹。 应对策略:宝宝胆小,所以不能嘲笑他,要千方百计消除他的恐惧。对于平时生活中的细节要特别关心,化解宝宝对事物的恐惧感。有意识地让宝宝接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蟹、狗、鸡等,第一次妈妈一定要在身边。妈妈不要对宝宝的一点小意外表现得过度惊吓,应以平常心态对待。 3.性格孤僻 成因:宝宝与外界接触少,家中又没有小伙伴可以玩,只能跟玩具、电视玩。 表现:不合群,性格孤僻。 应对策略:有意识地为宝宝寻找同龄的小玩伴,与小朋友一起听故事、做游戏,这样,宝宝就会渐渐地合群和开朗。 4.称王称霸 形成原因:家长的过度迁就,宝宝只要哭闹,就会满足他们的需要。 表现:宝宝想做的事情,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蛮横粗野,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对于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告诉宝宝原因,如果宝宝耍脾气,妈妈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予理睬,慢慢宝宝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5.偏食挑食 成因:妈妈爱子心切,只根据宝宝的爱好,给他做他喜欢吃的。 表现:宝宝挑食偏食,不爱吃蔬菜或鱼、肉,营养不均衡,经常感冒发热,体弱多病。 应对策略:妈妈合理地给宝宝搭配饮食,尽量做能够吸引宝宝的食物,如把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变着花样做给他吃。 家长10种溺爱行为摧残宝宝身心健康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儿童良好行为养成法 一、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 1、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没有感受到爱的孩子,发展不会正常。爱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更不是还没要,就已经准备好了、给了。严格要求不是不爱孩子,溺爱只会害了孩子,孩子就会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会演变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评时,应该说:“我不喜欢你把鞋子脱在沙发上”(不良行为),而不要说:“我不喜欢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纵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讲话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爱护小动物、霸气等。要纠正孩子的毛病,先纠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规矩,早形成习惯,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规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规定下来。甚至早在一岁生日以前就立下来。比如:不大声吵闹、不打人、睡觉时不要抱等。有了规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规矩,孩子会失控,长大了,在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不受人欢迎,经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规矩,孩子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道对与错,等形成了不良行为,再立规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还不见得能改好。 有了规矩,形成了习惯,孩子做起来很自然,没有约束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习惯之重要。 立了规矩,必须坚持,否则无用,有时还会更坏,孩子会模仿,雷声大、雨点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备儿童身体、心理发育及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教育要按规律行事。如果不懂得发展的规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婴儿往往只有极短暂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连续注意学习5分钟以上(半岁以内),10分钟以上(1岁以内)。逆反是两三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在这个阶段要他“听话”,不听就打。要理解、要疏导。五六岁的儿童好奇心特别强,有时为了探个究竟,会“破坏东西”,应该理解、要正确对待。如果父母有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教育才会有好效果。 四、适当表扬、奖励,适当给以批评、惩罚,注意“度”: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好行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来,而对不良行为却揪住不放。批评、打骂,好像孩子不打、不骂,不会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则。 当然,孩子做错了事,表现了不良行为,批评与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类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 爱也要注意分寸、尺度,过份的爱、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责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问题,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小错误。比如孩子要买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滚,父母就买了。这样,第一次教育机会就破坏了,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会一样表现,再大一点,变成要挟,就难办了。 六、管教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从自己的情绪出发: 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很难做到。父母往往是从自己当时的情绪出发来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当时情绪好,大一点问题也不处理;反之,非常严厉,这样就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纠正错误。 七、不要横向比较;并数落发展稍稍迟缓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表。每一个孩子在不同行为领域的发展,可以不全是与大多教同龄儿童完全一样的。在某个领域了解快些,另一个领域可能慢些。不要因为横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担心,就数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儿,后来会赶上来的,甚至还会超过原来发展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时间和孩子玩,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 父母往往因为忙,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大一点了,就送往幼儿园,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很少。有时,因为高兴,才逗逗孩子,这样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了解他的爱好、他的兴趣、他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时,也有的父母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兴兴地玩一通,但并不着意去了解孩子。问父母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这就不好。 九、树立榜样: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最亲近的人,父、母最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对孩子要诚实、要有责任心、要大度,对朋友要热情、帮助、有同情心,孩子也会学习这些好品质。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 父母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点来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当达不到时,就怪罪孩子怎么这样“难教”。比如一位父母性格开朗、热情爽朗,孩子却比较文静、不爱交朋友(并不是自闭症),父母就不高兴,经常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和自己一样,有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文静的孩子一样也是好孩子,只是和父母性格不一样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父母亲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要求必须一致,否则会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亲说进屋要脱鞋,明天姥姥说用不着,太麻烦,孩子听谁的呢?另外,也容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格。见母亲一套,见姥姥一套。 十二、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场所。这个环境对孩子智力、性格、身体的发展、成长关系极大,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如何营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谐一致,绝不要当孩子的面互相争吵、互相指责。 单亲家庭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的,不应该由于父母分离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关系也断了。把父母离婚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爱情婚姻家庭中的男女关系:海灵格 伴侣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男女之间的差异。 男女双方要承认两性的不同,但却有相同的价值,大家处在平等地位,伴侣关系才会成功。 不论分手有什么原因,解决的方法总是要求尊重前任伴侣。 认同前任伴侣的孩子有患皮肤病与气喘病的倾向,孩子需要前任伴侣的祝福,若这个前任伴侣能获得尊重,便会带来祝福。 孩子一定会认同父母中被排除的一方。 只有承认第一段关系,第二段关系才能成功。 人必须要有勇气才可以获得幸福。人如果找到在生活中单纯和明显的任务,不再回首只向前望,这就是一项成就。 爱是让对方的心灵有空间找寻方向,任何解释或疑惑都是有害的。p99 爱必然带有恐惧和迷恋两个元素。不在爱当中的人,对爱才会有恐惧。在爱当中的人,会忘记恐惧。 只有逃避去看人,人才会对爱有恐惧。在凝视中,恐惧便会消失。 在伴侣关系的冲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冲突的导火线出来自不同的见解。 报复是必要的,但却要有适当的份量。以爱作为报复的手段是一门高层次的艺术。 一切在伴侣关系中发生的危机,都是死亡的一部分。 当我看到一对伴侣分手,我会抱着一份处之泰然的态度,看待这段感情的结束,我不企图掩饰,伴侣才能保留他们的尊严。 承担问题的人,期间或许需要一点支持,但却不需别人的干扰,尤其不需要同情,同情是对他的侮辱。 在爱中运作着某些超越爱本身的东西。 内心深处,女人想要男人像男人,男人也想要女人像个女人。这股力量来自差异和差异所产生的张力中,从男女两极带来新的生命。 婚姻是一个很大的教导,它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说依赖并不是爱,依赖意味着冲突、愤怒、恨、嫉妒、占有、和控制.一个人必须学习不去依赖,但是要达到这样,你需要进入很深的静心,好让你能够自己一个人就很喜乐而不需要别人。当你不需要别人,那个依赖就消失了。一旦你不需要别人,你就可以分享你的喜悦,那个分享是很美的。 我想要在世界上有一种不同的关系,我称之为「关连」,只是为了要使它跟旧有的关系有所不同。我想要世界上有一种不同的婚姻,我不称它为婚姻,因为那个名词已经被毒化了,我喜欢就称它为友谊……只是因为爱而在一起,没有对明日的承诺,这个片刻就足够了。如果你们在这个片刻互相爱对方,如果你们在这个片刻互相享受对方的存在,如果你们能够在这个片刻互相分享,下一个片刻将会由这个片刻生出来,它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时间的经过,你们的爱将会加深,它将会开始进入新的层面,但是它将不会产生任何枷锁。 我知道得非常清楚,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 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 当我这样说,我并不是意味着说如果你能够爱更多人,你就不必结婚。就我的看法,一个能够爱更多人的人不需要只是为了爱而结婚,他会为更深的事而结婚。请你们了解我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爱很多人,那么没有理由只是因为爱而去跟一个人结婚,因为他不要结婚也可以爱很多人,所以没有理由要这样做。我们强迫每一个人因为爱而结婚。因为你在婚姻之外无法爱,所以我们不必要地将爱和婚姻凑在一起,那真的是不必要。婚姻是为了更深的东西:为了亲密,为了一种相互归属,为了要去做一个人无法单独做的事,为了要去做两个人可以一起做的事,为了要去做一种需要两个人在一起、深深地在一起才能够做的事。由于这个对爱饥渴的社会,所以我们就因为浪漫的爱而结婚。 爱永远无法成为婚姻的伟大基础,因为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如果你因为爱而跟一个人结婚,你将会后悔,因为那个乐趣很快就会消失,当那个新鲜感消失,无聊就进入了。婚姻是为了更深的友谊和更深的亲密。爱也隐含在它里面,也并非只有那个因素。所以婚姻是心灵的,它的确是心灵的!有很多事情你永远无法单独一个人去发展。即使是你自己的成长也需要别人来反应,需要一个非常亲密的人,使你能够对他或她完全敞开。 婚姻根本就不是性的,是我们迫使它成为性的。性或许存在,也或许不存在。婚姻是一种很深的心灵交融。如果有这样的婚姻发生,我们就可以生出非常不同的灵魂-----品质非常不同的灵魂。当一个小孩是由这种亲密关系所生出来的,他就可以有一种心灵的基础。但我们的婚姻都只是性的——只是一种性的安排,出自这种安排,你说会生出什么呢?要不然就是我们的婚姻是一种性的安排,要不然就是为了短暂的浪漫的爱。 事实上,浪漫的爱是病态的,因为你无法爱很多人,所以你继续累积爱的能力,然后你就将它泛滥出来。每当你找到一个人或是一个机会,这个泛滥的爱就被投射出来,所以一个平凡的女人就变成好像一个天使,一个平凡的男人就变成神圣的,看起来很神圣,就好像是一个神。但是当那个洪水过后,而你再度变正常,你就会了解到你被骗了。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如果一个人被允许去爱,他就永远不会去累积可以投射的紧张,所以,唯有在一个非常病态的社会里,浪漫的爱才可能发生。在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里,将不会有浪漫的爱,将会有爱,但是不会有浪漫的爱,而如果没有浪漫的爱,婚姻就会进人一个更深的层面,它将永远不会使你感到后悔。如果婚姻不只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更亲密的在一起,为了一个「你见我」的关系,好让你们两个人都能够成长,不是以「两个我」,而是以「我们」来成长,那么婚姻真的就是无我的训练,然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种婚姻。 一个男人在决定结婚之前必须认识很多女人,而女人必须认识很多男人,唯有如此,你才能够选择,唯有如此,你才能够去感觉跟谁最合适,唯有如此,你才能够了解跟谁在一起你可以开始往高处飞。但是多少年代以来,我们都不允许这样的事。 男人和女人必须会合,必须互相知道对方,而不必匆匆忙忙地赶着结婚,慢慢、慢慢地,你将学会爱的艺术,你将学会跟人相处的方法,同时你也将会学到跟谁在一起会有心灵的亲和力。 婚姻是一个心灵的事件,而不是身体的现象——根本不是。它是心灵的结合。当你开始感觉跟某一个女人或某一个男人在一起时会产生出伟大的音乐,有某种来自彼岸的东西穿透进来,唯有到那个时候才定下来,否则不需要仓促行事。 对爱有一种很强的欲望和渴望,但是爱需要很大的觉知,唯有如此,它才能够达到它的最高峰,而那个最高峰就是结婚……结婚是两颗心完全融合在一起,它是两个人同步产生作用,那才是真正的结婚。 爱可以变成婚姻,但是这样的话,它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婚姻,它不是一种社会的形式上需要,它不是一种制度,它不是一个枷锁。当爱变成婚姻,它意味着两个个人决定生活在一起,但是是处于绝对的自由之中,互相不占有对方。爱是不占有的,它给予自由。当爱成长而成为婚姻,那个婚姻就不是普通的事情,它是绝对不寻常的,它跟户口登记无关。你或许也需要登记户口,社会的认可或许是需要的,但那些都只是在外围,它们并不是核心的部份.在核心的部份是心,在核心的部份是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