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能死守丹田?

 杏林独者 2016-11-23
  静坐时可以采用各种调心的方法,诸如数息、随息、观想等等,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系心脐下丹田。这不光是因为脐下丹田是人体中一个特殊的部位,具有种种神秘的作用,还因为心系脐下丹田,则心血亦随之而下降,能使头脑清明,烦恼不生。另外,心系脐下丹田时,感觉比较明显,有利于我们排除其他杂念,较快地进入静定的境界。
  身体的重心,即丹田,把丹田称为身体的重心,这是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养生法》中首先提出来的。至于为什么要把丹田称为身体的重心,蒋维乔有这样的解释:“人生之根本在脐,吾即言之矣。  
  古之有道之士,盖早知之,故有修养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气海,在脐下腹部是也。顾吾之为是书,意在发挥平素之心得,以论理地记述之,绝不愿参以道家铅汞之说,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称,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学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百尺之塔,凌云之阁,巍然独峙而不倚者何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

  把丹田称为身体的重心,从而在静坐时意守这个重心,此种说法颇具启发性,它让我们在静坐时不再为因弄不清丹田究竟在何处而发愁,你只要判断你身体的重心在何处,然后专心注守就行了。因此,这样的观念,更具可操作性。

 

   意守丹田时有一个诀窍,叫做似守非守,即开始时把意念注于丹田,然后放松意念,让它与丹田有某种联系即可。切不可死守丹田,用十分清醒的意念,想着丹田的状况,对丹田部位的每一变化、动静都体察无遗。关于死守丹田的害处,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但是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此沾沾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反效果,更不容易打通带脉(围腰圈身一带)的气机。”  

  守窍即意守身上某个特殊的部位,如丹田即是一窍。守窍有一个方法,就是一定不要严防死守,我们守窍时,要若有若无,似守非守。如果你守得太执着了,会有弊病,窍位会守出一个疙瘩来,能量盘结,不是好事;但一说不要死守,大家又容易开小差,实际上又守不住,一会儿就跑了。因此,守窍时有一个原则,叫做勿忘勿助。
     张三丰曾说过,守其清静自然叫勿忘,顺其清净自然叫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
    《仙佛合宗语录》中也说:
  
  “速而不荡,缓而不滞,自然能由真息之道者。是不见其有,谓之勿助;不见其无,谓之勿忘。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合乎自然,同乎大道。”
  
  守窍的最大难点,在于你想守住那个窍,可是实际上你又守不住它。上面讲到,守窍的要诀,在于勿忘勿助,这勿忘勿助一语,说来容易,要做到真是难上加难。所谓勿忘,就是要用意念守它;所谓勿助,就是不要用过多的意念守它。那么,什么叫过多的意念呢?当你守住这个窍时,可能你的意念已经太多了,意念太多,则窍是死窍,不可能产生神奇的功能;意念太少,则又可能杂念纷扰,让你无法守住这个窍。其中的难处,真如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所说:“要想利用 ‘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
    可见,守窍难,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守窍,毕竟前人已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向我们指出了有这么一条路。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勇于实践。因为守窍的功夫,不是口头功夫,也不是理论上说说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我们去切身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