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35篇:方寸讲文学(45)

 hejunwei_yeah 2016-11-23

《复 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于1889年开始创作,到90年代完成,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这是一部“有了思想才去寻找形式”的作品,其中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并且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极力宣传他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一套托尔斯泰主义的说教,并且揭发批判他所憎恶的社会。

 

第 <wbr>235 <wbr>篇:方寸讲文学(45)——托尔斯泰与《复活》 

【创作思想】

 

在创作《复活》过程中,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

 

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通过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从犯罪、悔罪、赎罪到精神复活的故事,特别是通过他为拯救玛丝洛娃到处奔走、陪同流放的坎坷经历,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当时的俄国人民生活痛苦、冤狱遍地的悲惨图画,揭露了俄国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和虚伪丑恶,批判了沙皇专制的暴力机构、官办教会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罪恶。

 

第 <wbr>235 <wbr>篇:方寸讲文学(45)——托尔斯泰与《复活》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是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形象。他受过高等教育,相信上帝,相信良知,用道德观和伦理观来衡量一切。

 

他深刻意识到土地私有的罪恶,使得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是作家向精神呼吁、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活标本。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天生富有激情,但被生活同化了。他经历了一个从纯洁、犯罪、悔罪、到精神复活的全过程。

 

第 <wbr>235 <wbr>篇:方寸讲文学(45)——托尔斯泰与《复活》 

聂赫留朵夫经历了复杂的思想发展过程。起初,他单纯、有理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当意识到土地私有制的不公和残酷后,他把继承来的土地送给了农民,和玛丝洛娃真诚相爱。但后来的贵族生活使他腐化堕落,成为一个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把她抛弃。

 

聂赫留朵夫由于青少年时期受到人道主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他在法庭上再次遇到玛丝洛娃时,他被她的不幸遭遇强烈地震动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恶,“精神上的人”又在他身上苏醒。他进而意识到沙皇制度的腐朽,深刻认识到统治阶级的罪恶,最终走到否定现存制度和土地私有制的观点上。

 

托尔斯泰用人性论的观点解释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他的恶的一面是由于受“动物的人”支配,善的一面是由于受到“精神的人”的支配。他的道德的“复活”是“精神的人”的胜利,聂赫留朵夫的形象集中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思想。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小说《复活》中的女主人公,是俄国文学史上个性鲜明、光彩夺目的一位典型深刻的女性人物形象。托尔斯泰通过对卡秋莎一生苦难经历的描写,体现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平民妇女的形象。作品集中描写了她“纯洁——堕落——纯洁”的心灵转变过程。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个天真、纯洁、美丽的少女,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她的美好幻想。聂赫留朵夫对她的玷污和遗弃是她悲剧命运的开端。苦难的生活使她的精神麻木,生活开始堕落。

 

第 <wbr>235 <wbr>篇:方寸讲文学(45)——托尔斯泰与《复活》
 

在整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写出了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的过程。

 

首先是开始苏醒阶段,这发生在同聂赫留朵夫的第二次会面。她为自己八年来生活的屈辱感到伤心与愤怒。她意识到站在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正是把她推到生活泥坑的敌人。于是,她表现出了激烈的愤怒,并断然拒绝他的求婚。

 

聂赫留朵夫离开后,她的灵魂进行了痛苦的搏斗,结果是,她不再像原来那样浑浑噩噩过日子了。同时,聂赫留朵夫的真挚善良,也使她感动,久已枯萎的爱情重新萌芽了。

 

苏醒的爱情促进了她的灵魂复活。她愿意听他的话到医院工作,表示“再也不喝酒了”。虽然这一次玛丝洛娃仍然拒绝了求婚,不过前一次拒绝是由于憎恶他,现在,却是由于悔恨自己的堕落。

 

第二阶段是玛丝洛娃灵魂转变阶段。她到医院工作,戒绝烟酒。当玛丝洛娃与政治犯接触后,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生活,在西蒙松那里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西蒙松的爱使玛丝洛娃恢复了早已失去了的自尊心、自信心,从中获得了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最后阶段,玛丝洛娃达到了精神的“新生”。她所接触的“革命者”差不多都具有“道德上自我完善”的特点。作品中的西蒙松,是个素食主义者,“反对战争、死刑,不仅反对杀害人类,还反对杀害动物” 。女革命者玛利亚·巴甫洛芙娜·谢契宁娜,替别人承认对宪兵开枪,因而被捕流放,实际上是个利他主义者。她的道德原则是“永远不拒绝别人请求自己做的事情”。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是沙皇俄国下层人民的典型遭遇,她的精神复活具有双重性。在托尔斯泰作品中第一次以劳动人民为主人公,这是他艺术发展与世界观转变的产物。作家力求通过玛丝洛娃悲惨身世的描写来控诉专制制度。

 

 

第 <wbr>235 <wbr>篇:方寸讲文学(45)——托尔斯泰与《复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