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活(节选)》学案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9-24 发布于山东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学法指导

1.阅读整部小说,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文所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3.通过对《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后来进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进行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951年参军,19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斯蒂芬·茨威格的《三作家》都有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记述。

2.背景资料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剧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3.知识链接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nì)         (yān)然一笑
(quán)发   (xǐng)鼻涕
(piǎo)        一(chà)那
(mèi)笑     鄙夷不(xiè)
衣衫(lán lǚ)

[臊]
腥臊(sāo)
害臊(sào)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4.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难点 

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2精彩段落
1.“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分析: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身纯洁善良的灵魂。

2.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分析:这里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分析:“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文本特色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课后阅读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斜(nì)|饶(shù)
盈(yínɡ)|然一笑(yān)
B.褛(lán)|住(ɡěnɡ)
鼻子(mǐnɡ)|夺而出(kuànɡ)
C.咙(hóu)|发(juǎn)
一眼(piǎo)|模糊糊(mó)
D.嫌(wù)|不(xiè)
狱长(diǎn)|窘态毕(lóu)

2.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12年之久。
B.本书作者将伶人瑰丽而又哀婉的人生轨迹勾勒出来,尤其是行文皮里阳秋,含蕴丰富,使得这部作品更具别样精彩的阅读感受。
C.正因为有文学的影响,所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她始终能保留着心中那一份最初的浪漫与纯真,尽管在别人看来,有点不可理喻
D.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B.“马丽雅·卡尔洛夫娜!”他转身对女看守说:“把玛丝洛娃带到外边来。”
C.“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D.“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公司总经理对小李说:“我一定会认真雅正你今天提交的市场调查报告。”
B.小杨激动地说:“承蒙金鱼街社区委员会的邀请,我参加了读书分享会。”
C.在外求学的儿子一到家,父亲就动情地说:“家父我早就包好饺子等你啦!”
D.小赵把他的好朋友送到门口,说:“我就此留步,不远送了,祝您一路平安!”

5.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一本托尔斯泰的传记中,我看到一张托翁晚年居住在波良纳时的照片。一座俄罗斯木房子,_____前面,目光仁慈而忧郁的托尔斯泰,穿一件农民外套,坐在一把宽大的坐椅中。
A.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木房子四周。
B.围绕在木房子四周的树丛和远山,白色的栅栏和窗、斜的屋顶。
C.白色的栅栏和窗、斜的屋顶,围绕在木房子四周的树丛和远山。
D.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木房子四周,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

(二)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象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节选自《复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她面对聂赫留朵夫,并没有丝毫的往日情意,现在只是把他当作可以利用的人。
B.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意想不到。
C.“吊在自己脖子上的石头”和“不稳定的天平”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此时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意义的思考。
D.聂赫留朵夫所感觉到的玛斯洛娃身上的“同他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指的就是玛斯洛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冷漠、鄙夷不屑的态度。

7.玛丝洛娃是文学史上永恒的形象,请结合节选文字分析作品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8.作品题为《复活》,请结合节选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原文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处“古怪”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一种“叙事共鸣”的效果。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明亮的窗户”强化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小说的人物的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感。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11.有人说,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陈述理由。

12.托尔斯泰擅长刻画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聂赫留朵夫遭到玛丝洛娃拒绝后的相关文字,说说这一艺术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图片

参考答案

图片

1.A  2.C  3.B  4.B  5.C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错。根据后文聂赫留朵夫愿意出钱请律师这件事来看,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

7.(1)正面描写:①心理描写,她认为自己可以从对方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可以看出其风尘女子卖笑求财灵魂的堕落。②语言描写,“我当然没有罪”“别舍不得花钱”,她利用男人心里的自责和负罪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③动作描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动作一气呵成的娴熟动作,可见其对金钱的贪婪,精神的堕落和灵魂的麻木。④神态描写,那“微微一笑”,是为了激起对方的同情心和负罪感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急促地瞅”“一会儿瞧瞧”的紧张神情是怕人发现;那“鄙夷不屑”的微笑是想尽可能得些好处的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对方言语及做法的漠视。(2)侧面描写:从聂赫留朵夫的角度表现玛斯洛娃的放荡、贪婪和灵魂的扭曲。“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他对自己救赎行为地质疑侧面写出玛斯洛娃先前的纯洁美好已经荡然无存,而是世俗、贪婪、灵魂丑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文章对玛丝洛娃的正面描写有心理描写,如见到再次到监狱中来看她的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想法是“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她已经变得世故而精于算计,看重金钱,甚至不顾廉耻直接要钱“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还有语言描写,如“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这是在博取聂赫留朵夫的同情;“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在引导聂赫留朵夫救她,利用男人心里的自责和负罪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再有就是动作描写,她十分有经验地预防着典狱长,“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伸手”“抓”“塞”,这些动作一气呵成,熟练老道,足见她眼里只有金钱,精神已经麻木、堕落。最后是神态描写,她几次微笑,“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她在利用自己的魅力诱惑聂赫留朵夫,让他为她服务;在面对金钱时,“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她对金钱渴望而又急切,甚至忽视了别人在说什么,全神贯注在金钱上。

侧面描写是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感受来表现的,当玛丝洛娃直接要钱的时候,聂赫留朵夫觉得“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表面玛丝洛娃的灵魂已经被贪婪扭曲;“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聂赫留朵夫的犹豫,恰恰说明玛丝洛娃已经不是他心中当年那个纯洁美好的姑娘,她变得放荡、世俗、贪婪、灵魂丑陋。

8.①“复活”,原意为死而复生,而文本中指的是人的善良、友善、纯洁等美好品质的失而复得,是灵魂的复活,人性的回归。②玛斯洛娃变成贪婪、世俗、堕落的风尘女子,聂赫留朵夫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复活她的灵魂,回归人性的美好和纯真。③救赎玛斯洛娃的过程,也是在救赎聂赫留朵夫自己,是自己的灵魂得以苏醒、自己精神复活、美好人性回归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复活”在文中指向两个主人公人性、精神、灵魂的“复活”。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美好的女子,而经过了一系列人生的磨难和波折,她已经变得贪婪、世俗、堕落,成了一个风尘女子。文中她见到聂赫留朵夫再次出现,凭着她沦落风尘的看人本领,她立刻知道聂赫留朵夫对她感到愧疚,于是想要利用这一点为自己捞点好处。她先是用妩媚的笑魅惑他,然后提示他为自己请好的律师,还直截了当要钱。而聂赫留朵夫却想要凭借自己的救赎,复活她的灵魂,回归人性的美好和纯真。“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聂赫留朵夫之所以要救玛丝洛娃,是为了赎罪。如果不是当年自己狠心抛弃她,或许她就不会变成这样,因此聂赫留朵夫救玛丝洛娃,其实也是在救赎自己的灵魂。而选文末尾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表明他的精神也在复活。在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自己的灵魂得以苏醒、自己精神复活、美好人性回归。

由此可知,标题“复活”,原意为死而复生;而文本中指的是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俩人的善良、友善、纯洁等美好品质的失而复得,是灵魂的复活,人性的回归。

9.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恐慌的心态”错误,并非“恐慌”,而是盼望忐忑、心不在焉。B项,“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错误,结合后文“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可知,玛丝洛娃仍爱聂赫留朵夫,她的拒绝,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自由”。D项,“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的能力。A项,“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B项,“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错。后文为“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尽管”一词表明不是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C项,“都是扁平人物”错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是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扁平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11.同意。①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②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避免了直接描写监狱,显得巧妙。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同意。从情节看,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内容上看,“'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不直接描写介绍监狱的情况,而是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显得巧妙,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别有意味。

12.①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②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③作者除采用直接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聂赫留朵夫的语言透露出失望;“'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通过一系列内心独白,表明聂赫留朵夫的害臊、羞愧和不舍;“要是您爱他……”他说,暗含着困惑;当听到玛丝洛娃说:“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聂赫留朵夫认为西蒙松是“出色的人”,玛丝洛娃是可以因此爱上西蒙松的,故对玛丝洛娃的决定表示理解并释然;“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心里明白过来……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心理描写加内心独白表明,想到要失去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很是失落,最后知道玛丝洛娃还爱着自己,是为了给自己自由,又愧疚不已。综上,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聂赫留朵夫是真心要帮助玛丝洛娃,想和她结婚,想开启新生活,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其中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是直接描写,神态、动作、语言等是关于人物心理的侧面描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