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 《爱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爱玛》创作于1815年,是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在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故事梗概】
爱玛是富豪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教 师泰勒小姐的良好教育。父亲的宠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她养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
爱玛二十岁那年,泰勒小姐嫁给了附近一位绅士韦斯顿,离开了伍德豪斯家。爱玛在寂寞中认识了当地女子学校的学生哈丽特,与她交上了朋友。哈丽特是个私生女,姿容俏丽,性格温顺,非常可爱。爱玛想方设法,把她和青年绅士埃尔顿撮合在一起,怂恿她拒绝佃户罗伯特·马丁的求婚。
其实,埃尔顿的意中人不是哈丽特,而是爱玛本人。埃尔顿本人非常势利,他根本就不会看上身世不明的哈丽特。爱玛没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为哈丽特安排一门亲事,这次她为哈丽特选中的,是韦斯顿前妻生的儿子弗兰克。
然而,弗兰克半年前认识了家道中落的贝茨小姐的外甥女简·费尔法克斯,并且互相倾心,私定了婚约。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公布婚约。
爱玛对别人的婚姻横加干预,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乔治·奈特利的不满。他告诫爱玛,应该让恋爱双方自主地处理婚姻大事,别人干预只会把事情搞糟。
当弗兰克与简·费尔法克斯公布恋情之后,爱玛难以置信。这也让爱玛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最终与简·费尔法克斯成为了知心好友。
奈特利很器重罗伯特·马丁,也经常帮助哈丽特,这样使哈丽特对奈特利产生了崇敬和爱慕的感情。当爱玛发现哈丽特崇拜的对象是奈特利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原来她自己一直悄悄地爱着奈特利。奈特利常常指出爱玛的缺点,其实心底里也有意于她。
泰勒小姐生了一个女儿,这使爱玛开始向往家庭生活。经过一番周折,奈特利和爱玛终于互吐衷情。罗伯特·马丁在奈特利的帮助下,最后也得到了哈丽特的爱情。 【人物形象】
主人公爱玛,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
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
【艺术特色】
《爱玛》没有惊险骇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生动描述。但是在娓娓道来、令人陶醉的叙述中,在谜一般的故事情节中,在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一幅优美而略带夸张的生动画卷。
我们好像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能听到他们在各种背景下进行的交谈,能感觉到人物的喜悦和忧愁。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读者仿佛在亲身经历。这正是《爱玛》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品意义】
《爱玛》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而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不重做人权力的丑陋世风。
《爱玛》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配偶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这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
|
来自: hejunwei_yeah > 《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