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着其在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最为杰出,明以前的家具也基本不存世。
明清家具材质考究,工艺精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并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审美、价值、文化、情感、传承等多层次的思考。
明清家具中的坐具,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是最见功力的作品,其造型、线条及工艺来不得半点差错。有人说,明清坐具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木材的天性,展示的是材质之美;有人说,它的造型完美、线条精巧流畅,展示的是结构之美;有人说,它的制作精湛、装饰考究,展示的是工艺之美;也有人说,它历史悠久、神韵非凡,展现的是风格之美。
《明清家具--坐具》小本票中印马未都先生的《坐具的文明》
中国邮政于2011年6月20日发行了《明清家具——坐具》特种邮票,一套6枚。邮票名称分别为:
《清·紫檀剔红嵌铜龙纹宝座》
《明·黄花梨交椅》
《明·黄花梨镂空福字纹四出头官帽椅》
《明·黄花梨雕螭纹圈椅》
《清·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
《明·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
根据家具方面专家的建议,家具邮票将按照功能分组发行,包括坐具、卧具、承具、庋具、杂具等。

1、宝座

宝座,又称宝椅,是皇宫中特制的大椅,是帝王专用的大型坐具,在宫廷陈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造型结构仿床塌做法。
宝座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在明清一般置放于皇帝或后妃寝宫的正殿,后置屏风,边置香几、宫扇等。另外,一些王公大臣也有用大椅的,但其花纹有所不同。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

邮票上的宝座,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紫檀别红嵌铜龙纹宝座。
该宝座为紫檀木边框,三屏式座围,梯形曲边。当中镶漆心,浮雕万字锦。漆地之上又嵌以铜镀金正龙纹菱形面叶,正中稍大两侧渐小。漆心边缘镶透雕蝙蝠纹以及缠枝莲纹,下露漆地。坐面红漆地描金菱形花纹,边沿雕回纹,而下束腰嵌云龙纹铜片。
2、交椅

交椅,也称胡床,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原为中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标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坐交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交椅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叉,交结点作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儿。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

邮票上的交椅,是私人收藏的明代黄花梨圈交椅。
该交椅为黄花梨木制,席心座面。弧形椅圈,背板微曲,靠上部雕如意及螭纹,用于点缀。后腿与扶手支架的转折处辅以金属构件,足下带托泥。造型稳重、大方,具有浓厚的明式风格。
3、官帽椅

官帽椅,因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名。官帽椅又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
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出软圆角。作法是由立柱作榫头,搭脑两端的下面作榫窝,压在立柱上,椅面两侧的扶手也采用同样作法。背板作成“S”形曲线,一般用一块整板做成。明末清初出现木框镶板作法,由于木框带弯,板心多由几块拼接,中间装横枨。面下由牙板与四腿支撑坐面。正面牙由中间向两边开出壶门形门牙。这种椅型在南方使用较多,以花梨木制最为常见。
四出头式官帽椅与南官帽椅的不同之处是在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在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探出,尽端微向外撇,并削出光润的圆头。这种椅子也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全用整块木板刮磨成“S”形曲背。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观的木质纹理,形成这种椅秀美高雅的风格与韵味。

邮票上的官帽椅,是观复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黄花梨镂空“福”字纹四出头官帽椅。
该官帽椅为黄花梨木质,座面藤芯,体积硕大。靠背板攒框做,分三截,上部镂空“福”字,空灵醒目;中间嵌瘿木,追求纹理变化;下部镂空出如意云头,庄重饱满。鹅脖单上,宝瓶式连帮棍柔中见刚。此椅造型舒展大方,浑然天成。
4、圈椅

圈椅,圈背和扶手由高至低贯通而下,接连成半圆形,故称圈椅。其造型圆婉优美,线条简洁流畅,是明清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具样式之一。
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圈椅的椅圈多用弧形圆材攒接,搭脑处稍粗,自搭脑向两端渐次收细。为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应,这类椅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立柱采用光素圆材,只在正面牙板正中和背板正中点缀一组浮浅简单的花纹。
明代晚期,又出现一种坐面以下采用鼓腿彭牙带托泥的圈椅。尽管造型富于变化,然而四根立柱并非与腿足一木联作,而系另安,这样势必影响椅圈的牢固性。明代圈椅的椅式极受世人推崇,论等级高于其它椅式。

邮票上的圈椅,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黄花梨雕螭纹圈椅。
该圈椅为黄花梨木制,席心座面,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连柱顺势而下,形成扶手。背板稍向后弯曲,形成背倾角,颇具舒适感。整块背板以起地浮雕法饰双螭纹。四角立柱与腿一木连做。四腿外圆内方,镶壶门式券口牙子,浮雕卷草纹。四腿间安步步高脚枨,有明显的侧脚收分。为明式椅子的常见样式。
5、太师椅

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是清代家具造型风格的典型代表。
很多人习惯对清式扶手椅叫作“太师椅”。专家曾提出:“‘太师椅’是扶手椅的俗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指不同。在宋代,太师椅是指带有荷叶托脑的交椅;明代又是指当时的圈椅;到了清代,就成为对清式扶手椅的俗称了。”
总之,太师椅主要是指体态较大、式样庄重、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显示拥有者地位的椅子。它是一种式样、结构与前期的明式的家具风格大不相同的扶手椅,它追求的是威严、庄重的气势,富有礼仪性,社会功能胜于使用功能。
清代扶手椅是传世的明清家具中,最具有典型清式工艺风格,且数量最多、使用地域最为广阔的一个家具品种。令人惊奇的是,每对椅子都体现出制作者对美的理解及品味的异同,使得每对椅子也各具个性,而从整体看却又全方位地体现出当时的时代、民俗以及工艺美术思想等特征,具有研究和收藏的价值。

邮票上的太师椅,是观复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扶手椅。
该椅为紫檀木质,板面、内腿回纹马蹄足,造型庄重。靠背及扶手通饰拐子纹,简洁明快,拐子转弯处圆润流畅,注重空间表现。靠背板上部凸雕“风光和雅”四字,与下部嵌云石相映成趣,此椅的凸雕文字极为罕见,设计周全。
6、鼓凳

鼓凳,又名“绣墩”、“坐墩”。因它仍保留着鼓的形状,故名。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女子常在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故又名“绣墩”。
鼓凳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历来多为木腔鼓造型,平顶微凸,弧腹中空,保留着蒙皮革、钉铆钉的形式。

邮票上的鼓凳,是观复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
该藏品为紫檀木质,圆形。大理石面芯,以浅破深,又有纹理变化。鼓凳上下各装饰一圈铜钉,凸显光泽,整体追求藤编效果,线条优美,视觉通透。鼓凳四担分割空间,腔体又以弧形相交,使之造型饱满而不失灵动,敦厚而不失柔韧,殊为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