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您穿越到了秦汉,不想好好活着,那就千万不要看这篇文章

 天宇楼33 2016-11-23

如果有一天,你迷迷糊糊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秦汉时期。

当地的善良高富帅看你孤苦伶仃又身无分文,便邀请你去他家做客。

你在行为举止上该注意些什么,才不会因为失礼而被扫地出门?


首先,很不幸地告知你:


你穿越得不太好,没掉到皇宫,也碰不到四爷,更不叫若曦,你只是秦汉时期的一个底层百姓,温饱都是问题。


但上帝关了你的门,就会给你开一个狗洞。就在你饥寒交迫的当下,迎面而来一位高富帅,仪表堂堂、身材挺拔,大概长这样:




怎么办?是该握个手还是合个影?有点小紧脏,当然你也可以……




但如果你这么做,那么很不幸,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你即将死在进度条仅仅为1%的地方。


古人对站姿和坐姿的要求很高,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选个准确的站姿面对高富帅,否则还没进到人家家里呢,你可能已经被绝交了。


到底应该怎么站?


《礼记·曲礼》对于站姿,便提出了“立毋跛”的要求,意思是站立的时候要直,不能东倒西歪。


汉代贾谊所著《新书》中,有一章名曰“容经”,系统地概括了先秦时期及当时的举止礼仪,细分“立容”、“坐容”、“行容”、“跪容”等,对于“立容”,书中将其分了“经立”、“共(恭)立”、“肃立”和“卑立”四类。

 

《新书·容经》:“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人通常站立时,采用的是“经立”,它要求人头不乱动、眼不乱看、双肩不一高一低、背挺直、双臂作抱势放在腹前;面朝前方、系好冠带;腿不曲、胳膊不摇摆。


这种形容并不夸张,现存的一些秦汉立俑,证明了贾谊是个诚实的boy。



战国·彩绘木俑(上海博物馆藏)



汉·白玉人(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陶彩绘女俑(故宫博物院藏)



西晋·绘彩陶胡俑(河南博物馆藏)


但“经立”只是平时的站姿,而你是去人家家里做(cèng)客(fàn),自然就得更客气一点。后三种站姿的区别在于“磐折”的度数,也就是向前曲腰的程度,曲腰弧度最小的名“恭立”、中等的为“肃立”、弧度最大的为“卑立”,在做客这种事上,弧度太小显得尊敬不够,太大又显得过分低姿态,所以肃立是最适当的。


站姿端正、折腰鞠躬、毕恭毕敬。坐到这三点,那么恭喜你,至少你可以进人家家门了。




进了家门,因来者是客,主人邀您上坐。您会怎么做?屁颠儿屁颠儿地走到席边,一屁股坐下?


那么很不幸,您还是没能活过进度条的20%。




《礼记·曲礼》除了“立毋跛”以外,也提出了“坐毋箕”的要求,而《新书》中也具体描述了正确的坐姿,和立一样,“坐容”也分为经坐、恭坐、肃坐、卑坐。

 

《新书·容经》:“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俯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经坐是最日常的坐相,要求曲腿、膝盖着地,臀部坐在双足的后跟,两手放在膝前,胳膊不能一前一后,脚跟也不能乱动,眼睛保持平视。微微低头看到尊者的膝盖叫“恭坐”、抬头但不东张西望叫“肃坐”,低头垂下手肘叫“卑坐”。


二郎腿和北京瘫?秦汉百姓表示:天真如我,完全听不懂呢。



秦·圉人陶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坐姿不会很累吗?


当然很累,不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也不会因为办公时要“危坐一时,痹不得麻”而惧怕做官了。


但很多事情,习惯就好嘛。比如《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引《高士传》中便提到: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


保持这种端坐的姿势五十余年不改,榻上膝盖处穿了两个洞,毅力和修养可见一斑。


“未尝箕股”中的箕股,又称箕踞、箕倨,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把臀部坐在地上,曲起双膝,足底着地,而另一种认为是臀部着地,向前伸开双足。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极度不雅的坐姿,在先秦及西汉时期,这种坐姿代表的是鄙视、傲慢的态度。


想想自己在家的时候,是不是很多人都感觉中枪了?



秦·箕距姿俑(陕西历史博物馆)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那这种傲慢的坐姿,可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中说:“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阮籍箕踞,晋文王不仅不生气,心里可能还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因为人家3世纪,最缺的也是人才啊!但谁叫你穿越得不太好呢,有才可以任性,而你,只有一条命。


所以,端正坐姿,对你能不能成功吃到饭来说,很!重!要!


闲聊几句之后,终于开席了,酒肉摆上案,主人替你斟酒,你小酌一口,放下酒杯,闲适地哈出一口白气,然后狼吞虎咽起来?


那么,恭喜你,你又狗带了,在进度条60%的地方。




主人亲自斟酒,表明了对你的尊敬,人家都给你斟酒了,你不一口气喝完,那是大不敬。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


看吧,《史记》告诉你:你不喝完,主人是有充分的理由愤怒的。


你说:那我一口喝完不就行了?


那也不行,因为饮酒伤身……呃,不是,是因为在其他方面,也要重视礼仪。


一般而言,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干杯了,客人才能干杯。并且喝完酒之后,要把酒杯放在桌的左边,这叫“左酒右浆”。


现在在宴饮时虽然已经没有这么考究了,但摆放有序的餐盘和主人敬酒的习惯,证明了现代依旧保留了一些先秦礼制的遗风。


除了喝酒,吃饭的事情注意点也不少。


《礼记·曲礼》:“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简单概括就是:不能刚开始吃就把饭碗装得满满的、不能把剩饭放回去、不能喝酒喝个不停、不能吧唧嘴、不能只吃自己喜欢的那一个菜。吃黏米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喝汤的时候不要发出咕噜咕噜声、饭桌上不要剔牙等等等等。


这真的是“简单概括。”


好了,酒足饭饱,你和主人聊得十分投机。半途中突然觉得酒喝多了,于是出门去了趟洗手间,再回来,发现:哎?刚才室内还只有高富帅一个,现在怎么却有两双鞋了?


这时候你怎么办?想着自己也就出去了三分钟,直接推门而进?


那你可能会看到里面的人是这副表情↓↓↓




于是你的穿越进度条就又卡在80%的地方不动弹了。


古代讲究“将上堂,声必扬。”有人在室内,外边来人,不敲门就直接推门闯入,这在当时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其实就算在当代,这种行为也很可能会引起人的不悦。


就算不敲门,你发出点声音问一下屋里是否有人,那也是可以的。


《列女传·母仪篇》中记载了一个有关孟子的故事:有一天,孟子推门而进卧室,发现他的妻子衣衫不整,十分失礼。于是孟子不高兴了,一气之下和母亲说自己要休妻,他的妻子也委屈,便向孟母提出要回娘家。孟母问清了情况,当面批评孟子说:“要进家门,先打招呼,这是尊重、讲礼,进门,提高音量,让家里人知道是谁来了,进入室内,不东张西望,免得人家尴尬。现在你自己无礼,却责怪妻子,这不是颠倒了吗?”


进卧室、对妻子尚且如此,进他人屋室更是不可怠慢。


《礼记·曲礼下》除了提出“将上堂,声必扬”以外,还指出“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也就是说,像你现在这种看到门外有两双鞋的情况下,侧耳听一下,如果能听到室内传来谈话声,那么敲门之后可以进入,如果完全听不到声音,那么就索性再出去逛一会儿,先不要进去了。


因为若是室内的人小声说话,不想被别人听见,那说明谈论的肯定是私隐之事,你也就识相点,不要去打扰了。


侧耳听,室内讨论声颇大,于是你敲门而进,主人笑脸相迎。相谈甚欢,到了傍晚时分,不好意思再久留,你委婉提出了告别。


主人甚是客气:“天色已晚,今晚不如就留在寒舍借宿一宿吧?”


“好啊好啊,我正愁找不到住的地方呢。”


……


功亏一篑,99%的进度条,永远停留在了99%。




古代讲究三请三辞,以邀请留宿为例。

(礼请)沙师弟!天色已晚,今晚就在高老庄住一宿吧。

(礼辞)不了,太麻烦二师兄了。

(固请)怎么会麻烦呢!您可一定要给个面子。

(固辞)抱歉,我真的还有些事要处理。

(终请)你嫂子把饭都烧好了!还是留下吧。

(终辞)这次实在抱歉了,下次吧。

二师兄和沙师弟实力演绎“三请三辞”


主人提出第二遍邀请(即固请),说明主人是真心实意想邀你留宿,这时候如果你愿意,就可以接受邀请了。如果实在无法接受,就再次推辞。


那么主人会提出第三遍邀请(即终请),如果你再“终辞”,主人也就明白了你是真的有事,便不会再强留。


你第一遍就答应,自己是开心了,主人大概是……




这和过年的时候父母总会教导孩子:“收红包不能马上就收,要推让一下。”其实是一个道理。

 

三请三辞之后,你终于还是没有留下……


寒风瑟瑟,饥寒交迫。


心理懊悔着为什么不留下再蹭一顿晚饭。


农户家的猎犬把你吓了一跳,你顿时惊醒,


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做了一场梦。



是不是觉得很庆幸?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穿越剧里,穿越到古代的主人公横冲直撞、刁蛮任性却仍能被众人夹道欢迎,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的情节了,人家那纯粹是主角光环!


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


穿越有风险,行为需谨慎!

穿越有风险,行为需谨慎!

穿越有风险,行为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