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缺血性卒中使用阿替普酶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安全可行

 明月晴天1964 2016-11-23
r-tPA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仅有46%,而且血管再通患者中也会有14%-34%再闭塞。再闭塞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活化,继发局部血栓和内皮损伤所致。ARTIS试验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后立即静脉注射阿司匹林3个月结局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风险增加了。但是,考虑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长期和非选择性的抑制作用,ARTIS研究并不能完全排除早期抗血小板治疗可能的获益。替罗非班是一种选择性的非肽类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半衰期短,停药4小时内延长的出血时间可恢复正常。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与替罗非班结合后,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最后环节。此外,SaTIS试验已证实了替罗非班的安全性。研究人员推测,对于辅助治疗而言,相对于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此,研究人员将阿替普酶/替罗非班与仅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进行了比较。
研究纳入了41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CT或MRI对患者神经恶化迹象进行评估。研究人员记录了症状性颅内出血、系统性出血和死亡,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采用24小时和7天(出院时)的NIHSS评分及3个月的mRS评分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安全性
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系统性出血或死亡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升高(P=1.00)。CT发现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和阿替普酶组入院后7天内发生脑出血的患者各有3例,但是并没有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24小时内死亡(血管再通失败所致),但是没有发现ICH。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有1例,死亡是由心衰所致的。
表1  安全性结局的比较
有效性
与对照组相比,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得到24小时临床持续改善的患者明显增多(51.2% vs 85.4%,P=0.003)。尤其是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发生动脉再闭塞的患者仅有1例(2.4%),而对照组有9例(22.0%)。在临床恶化与无改善方面,两组之间没有差别(P=1.00;P=0.319)。
表2  24小时有效结局的比较
7天或出院时,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中位NIHSS评分显著降低(1 vs 6,P=0.002)。与阿替普酶组相比,3个月时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组mRS评分达到0-1的患者比例更多,预后更佳(46.2% vs 70.7%,P=0.026)。
图  7天或出院时的有效结局
研究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全量阿替普酶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似乎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患者预后。这一结果也为计划进行的Ⅱ期临床研究初步有效的数据。
参考文献:
Li W, et al.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Early Tirofiban Treatment After Al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Stroke. 2016.       DOI:10.1161/STROKEAHA.116.0144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