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吉明院士: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导师

 solomon214 2016-11-23

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大会上的发言




首先祝贺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博士生导师,肩负起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专门人才的重任。我也很羡慕你们这么年轻就走上这个岗位。我是1984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校任教的,当时想,国家送我出国,我回国后至少要为国家培养10位博士。1987年起作为副导师,在老教师指导下开始培养博士生。1992年,作为清华大学“先上岗后戴帽”的博士生导师开始招生,1993年才正式成为博士生导师,自己开始招生,那一年的时候,我已经47岁。20多年来,已培养了50名博士,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很高兴今天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第一,博士生培养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博士生导师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博士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它不仅对其他层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也处于重要位置,是影响和制约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培养未来科学与工程界的领袖,而且是国家强盛和繁荣必不可少的基石。这不仅是我国对博士生教育的定位,世界各国都是如此。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定位:为工业界、政府部门和大学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是国家从事R&D的主力;为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培养学者,他们能够继承和发展人类思想、文化、历史,并向下一代人传授这些知识;为各个学科领域培养学者,他们成为全国3000所大学或学院的教师。


博士学位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研究型学位。培养的人才能够评价、批判和辩护,能够提出和定义重要问题。博士群体应承担传承的职责:了解学科的历史和基本观点,有责任保持学科发展的连续、稳定和活力。理解学科领域的基础,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摒弃,了解所在学科在更宽广的学术界的地位,尊重并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从传播角度来说,博士生应该能够向他人传达信息以及自身知识技能的价值,有效清晰地以口头和书面方式向同行及外行听众表达和交流思想,知道如何作跨学科交流,知道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知识。这些人才肩负着在成就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重任,他们将成为学科活力、质量和完整性赖以传承的保证。


要肩负起博士生导师的职责,是一个挑战,使命艰巨、光荣。博士生导师永远是学生,永远在学习、探索的路上。


第二,与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合格博士生的体会


我国的“应试”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学生独立从事研究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有信心,有热情,并对自己以及同行甚至权威人士的观点保持批判性和质疑的眼光。通过非正式的讨论,小型研讨会,交叉学科小组的讨论,即对话的形式与学生个性化的交流。


提高博士生的选择能力。选择问题是贯穿于博士研究始终的焦点,课程学习、学术报告、正式和非正式的研讨中,涉及关于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争议,总以选择问题为核心。培养博士生能用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批判性的、反思式的、对话式的方式向他人交流所在领域的知识。要鼓励博士生勇于跨学科,拓展所在学科领域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真正实现“博大精深”。通过学术活动,帮助博士生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参加高年级博士生的学术报告会,重视教师和同学的质疑,引导博士生的独立思考。


在博士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的作用有所差异。比如在论文选题阶段,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题目;引导选择高级别课题:面向国家需求,选择活跃的学术领域,学术上有生命力的领域;选择导师已有较好工作积累和条件的课题。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与建议十分重要,他们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我自己读硕士时,导师指导我选题,因为当时是1978年,教研室经费很少,我就选择了教研组当时经费最多的题目,出主意的人多,帮手多,遇到困难易于得到重视;到博士生阶段,在美国,做燃煤污染控制还是机动车污染控制?我在犹豫。当时中国每千人只有0.3辆汽车,导师指导我应该选择面向适应中国的发展阶段的题目,选择燃煤污染相关的题目。还是选对了。我回国以后,马上就有题目可做。所以到现在燃煤污染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挑战到什么时候?我估计到2030年也会继续挑战,挑战到我做不动为止。

 

引导博士生选题要兼顾兴趣与国家需求。还要考虑研究课题的连续性、可能的合作者、研究条件的建立、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你做出来的研究成果没有影响力,钻到牛角尖上去,最好不要引导学生去选这些题。多数情况下,选择国家需求的题目,可能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选题应与时俱进,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预示着中国会逐渐走向汽车社会,我鼓励学生选择与机动车污染控制相关的题目;进入21世纪,中国的大气环境管理进入了以复合污染为特征的新阶段,这又成为多数学生的选题方向。


选题也要相对稳定,形成积累与优势。博士生选题保持延续性,4-5届博士生的连续研究,可以形成系统的成果,这时候更需要总结、思考与提高,好的办法就是集成这些论文,出版学术专著。


在博士生学习的中后期,全面进入研究工作。要鼓励博士生勇于探索,系统分析,才能出创新性成果。对于阶段性成果,要鼓励博士生重视发表论文,写论文就是总结、思考、提高的过程。倡导研究生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使他们成为合作团结的集体,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反映了学术团体的一种风气。


在保证论文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研究项目,拓展学术视野。


在临近毕业阶段,有的学生困难比较多,处于爬坡阶段应给与特殊关照,一方面,与他们研究分析学术问题,但主要是使他们相信自己,有信心,成功往往在最后的努力之中。有的同学能够满足毕业要求,但努力一下还可以做的更好,对这些学生,要适时地提出更高要求,既鼓励又施加压力,有些时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谈谈对导师职责的认识。


导师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导师的学术水平与视野,导师的学风与敬业精神会对博士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导师的学术水平与视野,影响博士生研究的全过程。包括导师承担研究课题的种类,导师的学术圈。课题种类不要太单一,课题种类的多样性,有利于扩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广泛的学生兴趣。例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更强调国家目标,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各类基金可望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或进展,对科学前沿比较注重;地方项目跟紧密与地方需求结合,是为社区服务的重要方式;国际合作项目有助于跟踪学术前沿和交流,建立国际化的学术联系,有助于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与导师学术上对博士生影响密切相联的,导师的个人品质也会对博士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导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导师对学业追求,奋发图强、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术上乐于分享助人的品格,导师要为学生树立如何成为一名学者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