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万法归一求内功

 宗放 2016-11-23


太极拳万法归一求内功


作者马权友


太极拳种类不同,习练的方法不一,但修炼的本质是相同的,既通过练拳修得内功。有了内功再行拳更益于健身,同时也有了技击的本钱。不管是什么拳法,万法归一求内功。具体说,怎样才能修得内功呢?应该先从“练意”开始。


太极拳谚提到:“有意无意是真意;有形无形是真形。”这说明练太极拳从有意练到无意的下意识才是真意,形成超凡的下意识主导;从有形养成自然无行才是真形,既达到自然状态,天人合一,展现太极拳高深境界。那么如何练意呢?行拳首先要求意念在先,而后再意领身随。心是一身运动的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行拳中要把用心给意当作第一要务,静心意想,拳中无人似有人,养成习惯,久而久之,给意就形成自然,渐入无心无意,却达“神明”境界。太极拳讲究以意行气,关键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意才灵。没意乱用气,易横气填胸,伤及内脏,只有在意识引领下,让气有规律、有目的地在体内运行才行。练好太极拳强调意气劲相合,并施于形,而这个“形”就是拳架姿势。练好拳架是对习拳者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修得内功的前提。


初学者不妨从练形开始,把握好快与慢、高与低、开与合的关系,明确重心虚实转换,待每招每势都练正确后,再逐渐加意念行拳。形和意是分不开的,正确的形是用准意的前提,而意寓于形之中。只有在正确的形和意结合下,才能为内功修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管那一派、那一种太极拳对拳姿练习都是很严格的,大体要求相同,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太极拳正确姿势要求:头要顶,眼要平,身要松,肩要沉,肘要坠,腕要坐,掌要舒,胸要含,背要拔,脊要竖,腰要塌,胯要开,裆要圆,腿要弓,膝要扣,脚要蹬,劲要整。有了标准的拳架拳姿,就能在意念的引领下,松静行拳,动作圆活,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提松静行拳很关键,松静是修得内功的必经途径。


修炼太极内功以松为根本,以静为极致。松可让内气畅通,静可让心态坦然,松静可化去后天拙力。松主要指放松两肩两胯四大块关节,抻筋拔骨,让身体有拉长感,松的有骨肉分离感,身体有沉重感,上轻下实,促使内气下沉,敛气入骨。提到内气,就说到了修炼太极内功的点子上。


练就充足的内气是形成强大内劲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劲,再能运用,便修得了内功,就如有了原子弹,又有运载火箭,便形成震摄,何怕强敌?如何修炼内气呢?核心在丹田。


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败。”这说明抓住丹田练内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丹田是什么?丹田,源自道教修炼内丹精气神的术语,其所处位置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线上,分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九宫”,中丹田在人体正中,即肚脐下三寸神阙穴深处。下丹田为地户,位于人体会阴穴深处。总之,以上三个部位都是真气集中而又运行活跃的部位。虚领顶劲神贯顶是指神气彰显到上丹田处的眉间。平时让内气意守中丹田,运转在后命门(也称后丹由),而敛气下沉入下丹田。说完丹田再提内劲。


行拳时,以心意为主宰,让内气鼓荡,出入丹田,这样内气运行便形成内劲。而内劲爆发便是发劲,是指意念驱使内气在中丹田、后命门和下丹田之间爆炸,内气波及末梢,沉入脚下,而气沉脚下,加大了脚的蹬力,就会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加大自身的功力。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总而言之,练太极拳,求得内功,要练松沉,要练内气,气运丹田,增加内劲。同时注意,养拳养气,慢练柔练,不用拙力,气守丹田。


(本文作者马权友)



 


马权友,天津市宁河区人,大学文化,全国公安文联作家会员、天津作家会员、天津滨海摄影家会员,中国武术七段,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至今已习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内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摘金夺银,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中华武术》上发表有关太极拳论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天津滨海电视台、宁河电视台、《今晚报》、《渤海早报》、《天津政法报》、北方网等媒体曾报道了马权友传授太极拳的事迹。

传授太极真功:          

马权友电话:139021848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