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医案
患者男,60岁,农民。于2005年3月10日初诊,哮喘反复10余年遇寒发作。每年住院一次而效果不明显。刻诊:呼吸喘促,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喉中痰鸣,心下痞满不适,咳吐清痰如涎,乏力、纳呆,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此乃痰饮阻隔,肺气不宜,气机不利。当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化痰饮治疗。处方:茯苓10 g,桂枝10 g,白术10 g,甘草5 g,川牛膝10 g,苏子10 g,法夏10 g,干姜5 g,麻黄炙5 g,每日1剂。3剂后症状大减,继进上方3剂后愈。 4 治疗神经性耳鸣 患者男,58岁,农民。2005年4月2日初诊,眩晕耳鸣反复2年,曾在五官科医师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西医诊治均无效,后延吾诊治。刻诊:自觉头眩晕,耳鸣如蝉不止,晨起加重,脘腹满闷,纳呆,时伴心悸,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缓,证属浊阴上犯,蒙闭清窍,窍机不利。因浊阴致病缠绵,故耳鸣久而不愈。治拟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阳化浊,升阳通窍。拟方:茯苓30 g,桂枝10 g,白术15 g,甘草5 g,葛根20 g,石菖蒲10 g,服药5剂痊愈。 5 治疗急性肾炎 患者女,50岁,农民,于2007年5月10日初诊。全身反复水肿伴腰膝酸软6个月,查尿常规:蛋白尿(++),红细胞(+),透明管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目窠水肿,小便短少,肾区有叩击痛,纳差,脘腹满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症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饮溢肌肤而肿。治拟健脾益肾,温阳利水。投苓桂术甘汤化裁。处方:茯苓30 g,桂枝6 g,甘草5 g,白术10 g,泽泻10 g,制附片10 g,猪苓10 g,服药5剂后水肿渐退,小便增多,继服5剂而愈。 6 体会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组成,是温阳化饮、健脾渗湿主要方剂,方中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既可温阳化饮,又能化气利水,且可平冲降逆。桂枝与茯苓相伍,温阳利水,阳气振奋则阴水得散,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湿源于脾,脾虚生湿,故佐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则水湿自除,更佐甘草为使和中。四药合用,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方中四药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药少力专,正邪兼顾。在临床中,只要具有痰饮征象,病虽异而病因病机相似,皆可用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再随症加减,而取得良好效果。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来自[2009年第5卷第6期]栏目
痰饮病,《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他没有不舒服的”。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日期:2011年2月23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包括: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转载陕西中医学院刘现军记录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已故教授,名医李柏龄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医案一则,以飨读者。广大读者有兴趣也可以继续查阅中医古籍大全。 张某, 男, 60岁, 农民, 于2002 年5月30 日来诊。观其面色黧黑、身体瘦削。自25 岁开始, 一躺下便开始头晕, 自觉天旋地转、恶心欲吐, 入睡后及坐或站起后眩晕即停, 诸症若失。为减轻痛苦, 每每熬至夜深方眠, 余无所苦。几十年未患他疾, 遍做各种检查, 服用许多药物, 病情未有丝毫转机。询其纳眠可、二便调, 舌质稍黯, 苔白而湿润, 脉左平右弦。李老为书苓桂术甘汤原方10 剂, 水煎早晚服。二诊眩晕大减, 继服10剂, 眩晕未再发。随诊1年病未再发。 按: 本证病人脉右弦, 伤寒 谓! 脉单弦则饮。人卧则阳气入内, 内有饮阻、阳不归位则不能主持故眩晕, 脉证合参故从饮治, 药到病除。 日期:2010年11月2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肠鸣主要由肠功能紊乱或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金匮要略》有关肠鸣,证治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凡条:“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等。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与己椒苈黄丸的证治有以下区别:苓桂术甘汤证主要在胃(“心下有痰饮”),由痰饮引起,以脾虚为主,其证较轻(“微饮”),无腹部胀满,大便稀薄;己椒苈黄丸汤证主要在肠(“此肠间有水气”)。由痰饮水气与饮食积滞引起,以邪实为主,其证稍重,有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兹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下。
例1.苓桂术甘汤证沈男,41岁,
例2.已椒苈黄丸证王女,36岁,
例3.苓桂术甘汤合已椒苈黄丸证杨女,50岁,
后人根据《金匮要略》有关论述,认为肠鸣乃肠间痰饮水气所致,固然无错。但笔者根据己椒苈黄丸中葶苈子与大黄的药物性能认为凡胃肠气滞、饮食积滞也可引起肠鸣,非独痰饮水气。大黄的功能众所周知,勿庸赘述。葶苈子有泻肺平喘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提示葶苈子既能降肺气,亦能顺大肠逆气,肠鸣可以理解为肠中气滞不顺。古书有载:“腹内气胀满喘息不得卧,葶苈子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烂,每服三匙,温酒调服无时,大效”。己椒苈黄丸能够治疗“腹满”.其中应有葶苈子的功劳。从案例2似可窥见葶苈子及其它理气药在肠鸣中.的作用。以下案例可以直接证明笔者“凡胃肠气滞、饮食积滞也可引起肠鸣,非独痰饮水气”的观点。
例4.木香槟榔丸夏女,73岁,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本病应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水肿”、“喘症”等范畴,认为本证皆由心脏自病或它脏相因为病,病位在心,涉及它脏,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中焦阳虚、心阳不振,标实则以痰饮为主。痰饮之生成,与人体五脏六腑皆有关,其中尤以脾最为相关,痰饮为阴邪,其生成停聚与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心阳虚从脾论治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体阴而用阳,故心阳之强弱,根于心血之盈亏,亦取决于脾之盛衰。若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失充,心失所养,其温煦功能减弱,则可致心阳虚衰,同时还会产生诸多病理变化。故欲实心阳,当先调脾胃,可从根本上起到益心之功。脾阳不足,健运失常,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液,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凝聚为饮,饮邪上泛则心衰加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故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金匮要略》中“夫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赵良日:“《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实验证明,茯苓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白术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具有较强的强心作用。现代药理表明,苓桂术甘汤减轻CHF兔体重,改善一般状况,减慢心率,可减轻充血水肿,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功能。心钠素(ANP)是心房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利钠、利尿和降低血压、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能降低ANP水平,可能与该方利尿、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减少ANP分泌有关,从内分泌角度上显示了苓桂术甘汤是治疗CHF较理想的中药。本研究发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苓桂术甘汤,可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增强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功能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应用的一些体会供同行参考。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