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经方与医经

 乐乐书屋 2016-11-24

再谈经方与医经

~医学史普及系列    作者王庶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经方者,倚重本草。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医经者,重视外治。

       对于经方的理解五花八门,有说经典所载之方,有说经验方,有说“非是术人逆作方”。但是有一个要点,经方的出现是与医经对称并且同时的。西汉校书以前,并不存在医经与经方的差别称谓,统称为本草,医官为本草待诏,所以那些解释都无视了班固对于七略的摘要。

       经方是什么,经方是对依据本草的寒温作用、针对疾病的深浅性质,通过本草药物的气味理论,辨证配伍以达到“反之于平”的疗效,因此这是药物内治法,最后强调的是寒热之误、精气之内伤,与其误疗,不如不治疗。

       医经专攻解剖生理为基础的外治法,以物理相使之理比喻,不同于本草。倘若医经也理论药物的使用,则应归为本草学、经方学。这是个问题,有人仍然把药物内治法分出了医经派、经方派,这种对称,是医学流变于后世医经理论一统内外治法理论的现状,倒果为因去混淆和附会汉代的状况。

       所以经方与医经,指的是内服用药与外治法的两种不同理论、不同工具的方法,即内外治法的差异。

       至于后来又有了经方与时方的差异,主要在于药物理论与辨证方法的解释差异;而对于核心的问题,比如寒热表里虚实、标本缓急先后,仍然是不变的主线!任何辨证都无法脱离这种基础,因此理论也就有了可以理论的种种争议。

       诸如脏腑、八纲、经络等等概念,其等价性质的基础是无法绕过去的,绕的只是解释,表现是对疾病的定义不同而导致药物理论的不同,结果是疗效的高低、思维方法的简繁等等方面的差异而已。

       而时方派为什么后来又混淆为医经派了呢?首先,时方是萌芽于南北朝,代表是素问,成就于金元代表是四大家。

       南北朝之前呢?并没有医经派的叫法,那只是外治法,是医生的必修,扁鹊华佗都很在行,那仲景等经方学者难道不会外治法吗?但是南北朝陶弘景说华佗等依然是“本草家”“悉依本草”,华佗的弟子有名著《吴普本草》,那里面不还是原始的古朴本草药物理论?你倒是找得出时方派的特征?可见南北朝之前并不存在什么医经派与经方派的用药差别。

       医经派这种词汇,是后来时方派发展,为了师出有名,不免抬高自己地位的贴金。当然,如果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流变,经方、医经学术史的了解不足,把医经当作医学之“宗祖”,也只能说是学有不逮。

       至于《汉*志》把医经置于方技四类之首、经方之前,并不能说明医经本草学说的理论之源。除非看不懂什么叫“原人血脉经络骨髓表里”这几个字的意思,它与药物理论本无关系。把医经放在首位,一定是某种强调无疑。但是各位崇拜医经的学者,却不知道,医经技术的大发展,经脉理论是在解剖学基础上的飞跃,新针具的出现和针刺理论的更进一步完善导致砭石的淘汰,乃至意识形态上的阴阳五行为宗,这些巨大的成就或改变,才是值得当时骄傲一把大书特书置于首位的!虽然这种骄傲在当时的确是傲视全球,但在今天横向比较,却未必然。

       然而这些并不说明医经理论与本草学有着什么必然的联系。某些人不顾一切的崇拜“黄帝内经十八卷”,但是却无视“外经”的卷数更多,那是三十七卷。

       以此观之,真实的历史是很明确的。还不要说为何古代外科术就这么失传了,很多人一味的处于惋惜情绪中,想不清楚失传的原因。就算古代解决了解剖学的问题、麻醉的问题,但是感染问题解决没呢?看看痈疽篇就知道什么状况!何况,各种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代谢与生命体征的支持,虽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起码结果也是难以预料各凭天命全靠命硬!因此传说中神奇的外科术被淘汰,恐怕也是临床失败所致!最终只剩下“针石汤火百药剂和”,乃至今天只剩下针灸加电针拔罐,为什么后来针灸医生未必会外科手术,同理也!就连吴普也只有本草著作。

        医经以五行之理统摄阴阳,是西汉以后阴阳五行逐渐结合、磨合改变的结果,使得医学理论在南北朝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试图统一内外治法(即药物内治法的经方理论以及医经外治法的度箴石汤火、以及外用药的理论)历经唐宋,最终导致的是金元药物理论、医学理论的巨变。

       之所以当今绝大多数中医是“时方派”,那是因为历史洪流的被动洗脑,无可选择,不知者不罪。主流学术界 ,对于经方本草医学的源流历史,理法条文的理解,多以晚出素问倒果为因去理解,而忽视诸多的不同差异和自相矛盾,诸如以经脉表里解六病表里,以刺法的热病去解伤寒发热等等,导致出现各种显而易见的临床知行不能合一的矛盾问题而不肯反省。

       汉代根本不曾存在医经与经方之派别之争,本草待诏的医官内外兼修,而本草才是曾经的医学代称,代表着医学最高的成就在于本草,直到后来分流为医经与经方,代表着内外治法的理论和方法差别以及强调解剖外治法的成就。如果不肯承认历史的事实,则中医学理论无疑是依然处于蒙昧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