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老阿更 2016-11-24

第一句话:关于《山海经》,你所应该知道的基本资讯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 221年)时期的古籍。

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句话:《山海经》的来历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面世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

禹和伯益,是最早被认为的《山海经》的作者。

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译文:禹划分九州,根据土地级别制定贡赋等级,而伯益等人将生物划分善恶类别,因此著《山海经》。)这是目前已知有关《山海经》作者的最早文字记载。

禹,史称大禹,为夏朝开国君王,黄帝的玄孙。其父名鲧。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益,史称伯益,禹的助手,协助禹治水有功。禹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历史学家。《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

第三句话:《山海经》都讲了些什么?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四句话:专家考据和推测的《山海经》包含的地理范围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第五句话:史学家司马迁是如何对待和采信《山海经》的?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西汉史学家。任太史令。中国历史上首部信史著作《史记》作者。与《山海经》校刊者刘向父子为同时代人。

司马迁所能接触到的关于《山海经》的史料,被认为是当时所能查找到的最原始和最具可信性的史料。自司马迁之后直至清朝,人们研究《山海经》的史料并无出其右者。

故司马迁对《山海经》的见解和意见,对后世的研究者及研究结果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将《山海经》中禹的神话传说视为信史加以记载: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译文: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译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史记--五帝本纪》中,不少材料同样出自《山海经》。如写黄帝与蚩尤作战,《山海经--大荒北经》写道: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译文:蚩尤兴兵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攻打冀州的郊外。应龙打算蓄水,而蚩尤则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使应龙失计。为助应龙,黄帝请天女魃下凡,使风静雨止,助应龙杀死蚩尤。

司马迁据此改写为:“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占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的采信和重视。

第六句话:《山海经》神话传说中的黄帝谱系,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信史是怎样的关系?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译文:黄帝的妻子雷祖生下昌意。昌意自天上降到若水居住,生下韩流。韩流长着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耳、人的面孔、猪的长嘴、麒麟的身子、罗圈着双腿、小猪的蹄子,娶淖子族人中叫阿女的为妻,生下帝颛顼。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

译文:帝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了和重黎,帝颛顼命令重托着天用力往上举,又命令黎撑着地使劲朝下按。于是黎来到地下并生了噎,他就处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第七句话:对《山海经》众说纷纭的观点都有哪些?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研究结果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山峦,在后代的汉晋书籍中有确切记载的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约一百四十余座。

学者王红旗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藏三经》,是大禹治水之后完成的全国地理考察、国土资源考察的文字记录,时间应该在4200年前或者更早,因为《五藏三经》没有记载大禹以后的事情。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根据《山海经》中《东山经》所述做研究考证,发现中国东部乃冲积平原,根本没有经中所说的四列山脉。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其它地方,发现在美国中间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学者张春生在其著作《“山海经”研究》中认为:《山海经》的前身应为《山海图》,是周初殷王朝遗留下来的史官所作。只有他们,才具有足够的知识、资料和制图技术,画这样大的当时的世界地图。

学者宫玉海所著《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一书,提出《山海经》不是神话书,而是一部信史,一部上古世界地理志和百科全书,现代人类源于中国,如印第安人是从中国大陆迁徙去的,中华文化乃世界文明的源头和中心,“伊甸园”就在中国云南。向旧史学提出挑战。

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摘录如下:

“《山海经》乃是以中国为中心,东及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的一本《古亚洲地志》。”

“《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和伊朗文化联系紧密,深受其影响。”

“殷朝被灭后,有一部分人逃到北美洲,《山海经》等先秦文献因而记载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动植物”。

“此书为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书,是古巴比伦人所做,而由战国时期的波斯学者携来中国。”

第八句话:《山海经》中的重要神话传说都有哪些?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如: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还有一些是人们不大熟悉的。

如《海外北经》中载: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译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触动之处,便掘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种植五谷。大禹挖填这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蹋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来的泥土为众帝修造了帝台。

这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相似,头向着南方。

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

译文:巫咸国在女丑的北面,那里的人是右手握着一条青蛇,左手握着一条红蛇。有座登葆山,是一群巫师来往于天上与人间的地方。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

第九句话:《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

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译文:后稷开始播种各类谷物。后稷的孙子叔均,发明了牛耕。)

《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译文:叔均乃为田祖。)

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译文:这位义均便是所谓的巧倕,从此开始发明了世间的各种工艺技巧。)

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译文:噎鸣生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译文:帝颛顼命令重托着天用力往上举,又命令黎撑着地使劲朝下按。于是黎来到地下并生了噎,他就处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

第十句话:《山海经》中的一些神话传说经考古发现,并非神话

《山海经》中,华夏第一王朝的圣王夏启的形象是“珥两青蛇,乘两龙”,而且手持玉环、身佩玉璜。

仰仗今天的考古发现,人们终于能够亲眼目睹夏启时代甚至更早时代的龙形玉璜与蛇形耳饰了。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图中的“蛇形耳饰”,即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的玉耳坠。2012年3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首次出土了一枚位于墓主人右耳部的蛇形玉耳坠。

《山海经》中有关佩戴蛇形耳饰,即“珥蛇”的记载,共有9处,涉及5神2人共7位,珥蛇之颜色主要是青、黄两色,如《大荒北经》中描述的夸父就是:“珥两黄蛇,把两黄蛇。”

由于《山海经》原本图像失传,后人无从得知“珥蛇”的模样,只能根据后世的文字记载来判断。完成《山海经》18卷定本和注释的东晋郭璞说:“珥,以蛇贯耳也。”

著名神话学家袁珂案:“盖贯耳以为饰也。”

《山海经》描述的夏启珥蛇、乘龙,是一副能够驱遣蛇龙而升天的形象,就华夏的观念而言,古人龙蛇并称。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在《说文解字》中,“玉”字旁共有126个字,数量之多,令人惊奇。

《山海经》叙述的产玉之山达140多处。

史学界认为,文明起源有三个坐标:城市、文字和青铜器。华夏文明发生还有一个特殊坐标:玉礼器。

在红山文化的高等级墓葬里,部落首领全身装点着玉器,如头顶玉冠形器或玉凤,胸前有玉熊龙、手握玉龟等,这表明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已经凭着精细琢磨的玉器来实现通神、通天的神话梦想,完整地构出了一套有关玉的信仰和礼仪传统。

若仅以成熟文字的出现为文明发生的标准,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而如果以中国文明发生的特殊坐标——玉文化切入,则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

十句话为你讲清《山海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