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职称改革来提高教师积极性只能是望梅止渴!

 昵称815848 2016-11-25

教育是良心活,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现在教师待遇跟不上,一线老师怨言很多。国家也通过许多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收入,改善工作环境,譬如今年热点事件就是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中小学教师可以评副教授乃至正教授,打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晋升的瓶颈,反响热烈。但仅靠放开职称评定就能彻底解决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低下的实际问题了吗?我看也不尽然。


首先,评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是学校校长副校长,或者教育管理部门人员。他们大多不在教学一线,名为评职称,实为跑职称。借工作上的便利,为自己的实惠服务,而一线踏实工作的老师,缺少资源,根本没有如此机会。


其次,职称是一个教师专业水准的体现,更是鼓励教师终生从教,服务学生。可往往不教书的人,或者要退休的教师在评高级职称,而真正在一线肩担重任的老师,却因为荣誉称号少,没机会参与教研课题等,评审材料不全,而丧失机会。结果导致评上的不干活,干活的评不了。


最后,为了评职称,造假作假,请客送礼,扰乱了教育一方净土。现在的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很多都是为评职称,出发点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了教研上有成绩,不惜花重金,跑关系。职称评审中,也是乱象丛生,请托打招呼,弄虚作假,人情操作,比比皆是。


因此,靠职称评审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只能是杯水车薪,望梅止渴。不如提高教师工作年限在工资中的比重,更具有说服力和操作性。再者,中小学教师毕竟是从事一线教学,心要放在课堂和学生身上,不宜过多精力用于教科研,难道还嫌现在的垃圾论文太少吗?不如实实在在加点工资,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少点折腾为妙!


推荐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