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评职称,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满肚子的话要说。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讲,职称绝对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 每年评职,老师们哭哭啼啼的有之,和领导翻脸打架的有之,托人找关系走后门的有之,因此伤害了工作积极性的亦有之。 说评职称是当前学校教师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恐怕并不为过。 中国青年报曾发起过一项调查,对于“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问题,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这就是很多教师对于职称的深刻感悟。 中小学教师职称之所以成为矛盾的焦点,是因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其中一些诸如要求必须考职称计算机,需要发表论文论著等条件在人们的强烈反对下,都已经取消或者淡化,不再做硬性要求。 但作为一项关系到广大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目前还有几个方面可能并不合理,值得我们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02 一是评职称还要分名额。 每一所学校有多少个高级职称,多少个中级职称,多少个初级职称,这是有固定比例的。 如果超出这个比例,就不再给名额,无论学校的教师业务水平有多高,教学能力有多强,都没有办法再评职称。 所谓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显然,教师的职称只应该和专业技术水平有关,和学校的名额无关。 在很多学校,都有一些马上就要退休的老教师,他们从能力到资历各方面都堪称优秀,早就符合高级教师的评审条件,但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名额而一直没有机会参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03 二是评审方式可能产生不公。 从表面上看,现行的职称评审方式不外乎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进行量化赋分,是非常公平的。 但如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进行量化? 流行的作法是让老师比拼手里的各种奖励证书,谁的证书多,谁的分就高,谁就能评上。 而谁能够得到更多的奖励证书,这里面的说道可就多了。 有基层教师就曾投书报纸反映过,评职的时候,校领导更容易评上高级职称,和校领导关系近的老师也更容易评上高级职称,这些人造成了对高级职称的垄断。 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因为在学校工作中,领导们可以掌握荣誉分配的主动权,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本来职称名额就“狼多肉少”,这样一来,普通教师想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就更为不易。 04 三是职称和工资直接挂勾。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 也就是多,在单位里,谁干的工作多、谁干的工作重要,谁的收入就多。 判断工作多、工作重要的依据,显然不应该是职称,而应该是岗位。 比如在学校里,校长的岗位重要,毕业班老师的工作重要,一线老师的工作多,他们的收入就应该相对高一些。 但事实上,教师收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却是职称,现在的教师工资,直接和职称挂钩。 在有的地方,甚至连烤火费这样的福利也是按职称高低来发。 有老师就质疑说,难道高级教师冬天比初级教师更冷,要烧更多的煤么? 职称高不一定工作干得多,教师的收入,还要看实际的工作岗位。 一个合理的逻辑应该是:职称越高代表专业能力越强,专业能力越强越容易竞争到重要的工作岗位,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则收入更高。 这样,才能促进优秀的教师向重要的岗位流动,形成良性循环。 05 四是职称待遇终身制。 虽然评聘分开喊了多年,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一直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就一辈子享受相应的待遇。 这使得很多教师把评上高级职称当成人生奋斗的终点,一旦评上就不再在工作上要求进步,逐渐脱离教学一线。 《瞭望》2018年第32期的《兴安盟的教改实践》一文中介绍,由于现行职称政策的弊端,该盟6个旗县市234所学校,曾经每所农村学校都有3-5名教师做着看大门的营生,其中2-3人还是高级职称教师。 反正工资是按职称开,在什么岗位都一样,大家当然都愿意去相对轻松的非教学岗位。 这样的现状,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又影响到了其他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06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上述弊端,已经开始对学校的教师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放开名额限制,简化评职程序,让符合晋升条件的教师都能顺利得到晋升。 同时,剥离职称上面附着的利益,让职称不再直接和工资挂钩,真正实行评聘分开,鼓励教师向教学一线流动。让职称高、能力强的老师去一线教课,让一线教课的老师挣更多的钱。 只有这样,职称制度才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法宝。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