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治“冬温”验案两则

 YXP9527 2016-11-25


中医书友会第116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冬月感非时之温邪,是为“冬温”,两则医案供各位参考。(编辑/盒子)

赵绍琴治“冬温”验案两则

作者/赵绍琴、彭建中、杨连柱


  • 冬温1 (发热待查)

 

王某某,男,50岁


患者发热五六日,由外地转入某院。入院后以发热待查治疗四日,用过的中药有生石膏(三两)、知母、瓜蒌、连翘、生地、元参、花粉、茅芦根、生牡蛎、犀角、铃羊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先后共进数剂而效不显著。用过的西药有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效果亦不明显,遂请会诊。


患者神志不清,热势不退,两目不睁,唇焦色深,前板齿燥,舌瘦质绛,龟裂无液,张口费力,脉象沉弦滑数。冬月患此,属温邪深入营分,气机为寒凉所遏,三焦不通,升降无路,津液不至,势将内闭外脱,治当调升降以利三焦,宣气机求其转气。 


蝉衣4.5克,杏仁9克,前胡3克,佩兰9克,菖蒲9克,芦茅根30克,片姜黄6克,白蔻仁3克,半夏9克,通草1. 5 克。


二剂热退身凉,脉静神清,遍身小汗出而愈。


【按语】冬月感非时之温邪,是为冬温。初宜疏卫,令邪从外解。奈何医用大队寒凉,闭遏气机,逼邪入营,致神志不清,危证见矣。赵师用宣展气机以透邪外出,药后热退神清,汗出而愈。若一见神昏,便谓邪陷心包,而用三宝之类,恐不免重蹈覆辙,治而无功矣。足见透热转气乃治疗温病之要法,慎用寒凉乃防止邪陷的要诀,明此道理,则得治温之三味矣。


  • 冬温2 (重感冒)


郑某,男,50岁


初诊:时令当寒反温,咽干心烦,懊憹不安,夜寐欠佳,胸中闷闷不乐,连日来过食酒肉辛辣,昨日发热头晕,体温37.8°C,今诊两脉滑数有力,舌红且干,苔黄根厚浮黑。咽红肿痛,大便干结,小溲赤少,自觉灼热,舌疮作痛,唇焦破裂,面红目赤,有时憎寒,口干渴而思冷饮。温邪蕴热在里,热灼津伤,过食辛辣荤腻,胃肠积滞。热灼胸膈,故心烦懊憹,积滞不除,则阳明蕴热更甚。凉膈泄热,兼以通腑。


薄荷1. 5克(后下),黄芩10克,炒栀子6克,淡豆鼓10克,连翘10克,前胡6克,积实6克,瓜蒌仁25克,元明粉 1. 5克(冲),生大黄粉1. 5克(后下),一付。


二诊:昨服药2~3小时后,腹痛,大便畅通一次,小溲多,夜间得小汗而睡眠甚佳,心烦懊憹皆减,体温37°C, 身热已退,憎寒亦除,口干渴饮皆轻,舌红苔黄根部略厚,咽红减而肿痛亦止,两脉弦滑仍有力,但数象已无。温邪蕴热,肠胃积滞,药后虽减,但尚未除尽。再以凉胸膈,化积滞,兼以通腑。


炒山栀6克,淡豆鼓12克,蝉衣6克,银花18克,竹叶6克,炒枳壳10克,黄芩10克,瓜蒌仁18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黄粉1克,元明粉1克(分两次冲),二付。


三诊:药后大便畅通两次,心烦懊憹已除,身热退净,憎寒止而时有口干,舌苔已化,根部略厚不多,咽部红肿皆止,脉象濡滑而有神。胃肠滞热已除,温邪蕴热亦解。仍议疏调胃肠方法。饮食寒暖,诸当小心,辛辣荤腥仍忌。


炒山栀6克,淡豆鼓10克,净蝉衣6克,竹叶、竹茹各6克,炒枳壳6克,大腹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

 

四诊:诸证悉除,二便如常,食眠已安,舌脉正常。上方去大黄三付。辛辣腥荤续忌一周。 


【按语】冬令反温,感之者即病冬温。该患者恣食酒肉辛辣,肠胃积滞蕴热已久,故病发即传入阳明。治用栀豉轻宣郁热,硝黄微泻胃腑,得大便畅行,郁热顿解,而懊憹悉除矣。凡四诊始终以疏调胃肠为不变之法。治阳明挟滞之温病,此可为镜矣。


I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