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自我修养——蔡襄和《离都帖》 书法易2016-11-24 蔡襄(1012.3.7-1067.9.27)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中国古人追星的热情比起今天的人一点都不逊色。 比如说,美大叔独孤信出城打猎,回城的时候帽子戴得稍微歪了那么一点,但是掣马雕弓的高帅富腔调却一点儿也没少,反而生出一种落拓的风流,于是第二天,街上就都是侧戴着帽子的师傅们。美少年潘安出行,少女们、少女心的少妇们多多少少都要扔点鲜花水果到他的车上,私心里总是幻想着一不小心砸中了潘郎,可以换得一场“投以木桃,报以琼瑶,永以为好”的艳遇。 有的时候翻翻史书,觉得“一个男人的自我修养”十有八九最后变成了“一个偶像的自我修养”。英雄气,温柔,从容,正直??好像史书上留名的人总能让你找出一点不逊“都教授”的可爱。魏晋八卦大全《世说新语》里,有专评偶像的一章《容止》,这章开篇的是一个嫌自己身高不够的师傅——曹操。匈奴来使,曹操扮成捉刀侍卫站在美大叔崔琰身后,接见完毕,匈奴使臣评价说,你们的主人美倒是美的,只没有那位捉刀侍卫有英雄气。带着三万北府兵打退了苻坚号称八十万大军的谢玄,最出名的爱好是钓鱼。为此他留下过一个钓上了好鱼腌起来连着家信一道送给妻子的故事。 所谓人格魅力,也许是事功之外更有的一些审美情趣,人格追求,也许只是比较有腔调,才可称为风雅。 所以先来说蔡襄。 按照“字如其人”的标准,蔡襄是个绅士。他的行书,不管是最有名的《澄心堂帖》、《蒙惠帖》,或者别的书信尺牍,都矜持端庄,像个衣冠整齐礼数周全的绅士,你大概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但总觉得这个人,温柔敦厚,有稳定的人格,可以依靠。 知道这点的时候,我在泉州,搜肠刮肚的想要去看看当地有名的古迹,后来发现,与少年时课本里的“赵州桥”齐名的古代名桥“洛阳桥”就在这里。据说当时风潮交错,好几天都不能渡海,更常见的是翻船的事故。在一个向海讨生活的地方建一座跨海的桥,我几乎可以想象到千年前建造者满怀的希望,而主持修建的这个人,是在这里做知州的晚年蔡襄。在这之前,蔡襄曾经做过开封知府——就是传说中包大人做得那个官。宋史上对他做官期间的记载字数寥寥,却神采飞扬,动人非常:“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 蔡襄勤奋正直,却并不让人觉得难以亲近。作为宋四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蔡襄曾经是苏东坡考殿试的时候的考官,更是黄庭坚的前辈,苏东坡说他天资好,学问深,算是当时的第一人(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遂为本朝第一。);黄庭坚说他的行楷秀丽,可以跟前朝大家虞世南坐而论道。(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但他们说起他来,却以字相称,并没有对着老师前辈的惶恐,虽是称赞,却又多了一点轻松的真诚。 可见蔡襄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喜欢摆谱的人,岂止如此,有时候还有点俏皮。有一回,宋仁宗办宴会,发下墨锭让大臣取用写诗作画。当时流行的好墨是一个叫李廷珪的人的作品,蔡襄就很幸运的拿到了他的墨。蔡襄边上的另外一位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得到一块李超的墨。两个人天差地别的遭遇,蔡襄自然遭人嫉妒。他倒是很善解人意的问,跟你换?人家自然是求之不得。蔡襄于是很厚道地把名墨换了出去,很无怨无悔的默默用着不知道哪个无名氏的墨写诗作对。直到散场的时候,那拿到了名墨的大臣看见蔡襄骑在马上,正要离去,大概是想去道谢,刚巧蔡襄也转头看见了他,于是向他长长的作了一揖,用一种无辜正经但因此更加气人的口气说,谢谢你把这么珍贵的一块墨换给我。李超是李廷珪的父亲,他的墨比李廷珪的明墨更加珍贵难得呢!说完留下一个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占了便宜的同事站在原地,自个儿逍遥而去。 澄心堂帖 蔡襄传世最有名的作品《澄心堂帖》其实就是一封搜集好纸的求助信。求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让手下发明的一种特殊的纸,这种纸写起字来,不吸墨,所以总能够让字显得油亮饱满。“澄心堂”是李煜书房的名字,把心洗干净,把欲望和杂念洗掉才是读书人真正应该有的态度。可阴差阳错的,蔡襄的名字与“澄心”连在一起,真是上天在冥冥中有诗意的安排。虽然因为一以贯之的端庄典雅,这是蔡襄的代表作品,但比较起来,我倒是更喜欢蔡襄的《离都帖》。大概因为《离都帖》里“旦夕渡江,不及相见,谨奉手启为谢”传递的温暖人情味,还因为比起气定神闲的《澄心堂帖》,在《离都帖》里,你看见他宽厚圆润的笔触随着记叙命运的起伏变得尖锐,凌乱,匆忙。于是你好像看到那个困顿中的君子,呼吸相闻,心生怜惜。 离都帖 “襄啟。自离都至南京。长子匀感伤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归殊為荣幸。不意灾祸如此。动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书。并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见。依咏之极。谨奉手啟為谢。不一一。襄顿首。杜君长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贵眷各佳安。老儿已下无恙。永平已曾於递中。驰信报之。” 一次乐极生悲的旅途,长子蔡匀因为伤寒在当时的“南京”——河南商丘去世。报告完这件事情,蔡襄的笔触忽然一转,“不意灾祸如此”之后急转直下,到“依咏之极。谨奉手啟為谢”好像能看到旅途的困顿磋磨,匆忙到有些不经心。但蔡襄与那个会老实写“力不次”的王羲之不同,哪怕再力气不济,他也要周道地写下祝你的家人都好——贵眷各佳安;我还好——老儿已下无恙。虽然语序颠倒,但捉襟见肘的时候依然努力维持的从容,更是一种体面。 很多时候,人生好像是平地上的玻璃球,缓缓滚动,终于停下来的那个位置,却并非我们最想去的地方。遭遇落差的时候人难免失态, 能够依然从容,哪怕是勉力维持,仍然让人忍不住喜爱。 我们的历史书里,总是拨开古人作为人的部分,独独留下他们的丰功伟业,好像他们做这样的事情时并没有特别的想法,也并不特别需要是这个人去完成这件事,任何一个名字都那么苍白,换一个名字也没什么不同。直到看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笔墨,才看见他们不能一句话概括的故事,才好像看见一个努力活过几十年的人。对于蔡襄,是“谈笑剖决”的开封知府,是趁着别人不明就里骗来李超墨的墨痴,也是《离都帖》里遭逢磋磨间也努力的优雅从容。至此,好像也说不准到底哪个才是“自我修养”里最重要的一环,好像你爱一个人,开始是他的容颜,人前的腔调姿态,后来因为了解,哪怕那些光彩暗淡的时刻也有一种可爱。 《陶生帖》 《陶生帖》为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释文: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书非 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纯遂物故, 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疏略。五月 十一日,襄顿首。家属并安。楚掾旦夕行。 《虹县帖》 《虹县帖》 纸本 行楷书 31.3 x 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 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馀四十日,今已作 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 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 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 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 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惟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 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扈从帖》 《扈从帖》 纸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襄拜:今日扈从迳归,风寒侵人,偃卧至晡。蒙惠新萌,珍感 珍感!带胯数日前见数条,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驰去也。襄上公 谨太尉阁下。 《蒙惠帖》 《蒙惠帖》 纸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气暄和,体履佳安。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暑热帖》 《暑热帖》 23cm X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 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安道帖》 《安道帖》 纵26.8厘米 横35.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 中间辱书,颇知动靖。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 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夕当遂。 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馀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 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离都帖》 《离都帖》 29.2cm X4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君长官尺牘”,乃蔡襄即将渡长江“南归”途中所书,追述离都(开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长子。友人来信慰问,襄作此书答谢。书法丰腴厚重处似顏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释文:襄啟。自离都至南京。长子匀感伤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归殊為荣幸。不意灾祸如此。动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书。并永平信。益用悽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见。依咏之极。谨奉手啟為谢。不一一。襄顿首。杜君长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贵眷各佳安。老儿已下无恙。永平已曾於递中。驰信报之。 《持书帖》 此帖系蔡襄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因知是其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作者时年四十五岁。 释文: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 达当直,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 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 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凋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多 感! 谨奉手启上闻。不宣。襄上,宾客七兄执事。八月二十四日。 谨空。 《谢郎帖》 《谢郎帖》 26.5cm X29.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 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 宾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脚气帖》 《脚气帖》 纸本行书 26.9cm X2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脚气帖》《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 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 24G国展资料免费送,关注书法易微信公众号(shufayi),你还可以免费报名参加“好书法”进万家微信展活动。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