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0条

 医贵仁心 2016-11-25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误治伤阳以致表里阳气皆虚的脉证。
太阳病,如果下后复汗,治疗失序,邪气虽去,正气也会损伤。振寒,就是寒冷而振慄,是表阳不足之证;脉微细,是里阳虚衰的脉象。病人在经过泻下与发汗后出现了表里阳气俱虚的脉证,因此仲景断为内外俱虚之证。阳气的根本在于肾,少阴是一身阳气之总司。表里阳气俱虚,实际上是少阴之阳已衰。
上一条为下后复汗而伤阴,这一条为下后复汗而伤阳。两条前后呼应,互相发明,论证了治疗不当可以导致伤阴、伤阳及阴阳失和的种种变证。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汗下乱用啊,下之后没有再发汗的。那么一般的要是个太阳病,如果吃了泻药,表不解,那么气上冲者嘛,那是表不解了,还可以吃桂枝汤,但是不能用麻黄汤。那么这条说的就是用麻黄汤发汗,他这个书说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可是下之伤其里,就是里虚了。复发汗,又虚其表。那么这样子治疗啊使表里俱虚,所以“必振寒,脉微细”,这是个倒装句。那么表里俱虚了,表虚,这个表虚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颤颤,他说打颤颤地怕冷,这就是虚得厉害。脉微细就说是里虚的情况。那么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后头就有了,这个在原则上说,他说下之后复再发汗,往往造成表里俱虚,这个人起码要振寒,而脉微细的。他这个书啊,因为我们讲的太阳病,太阳病的治疗呢依法当发汗,他讲的这些。那么就是虽然讲的是太阳病,如果要是这个人汗下失法,或者是发汗不当,这都属于误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谓逆证呀,就是治坏的病啊,那么这个呢我们研究太阳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这一系列方子并不都见于太阳病,这个我们要理解。

倪海厦注
攻下了以后,里面阴就虚掉了,然后又复发汗,阳也虚掉了,如果病人有振寒的现象,发冷、手脚冰冷的现象,这时候摸病人的脉,可能一息二三至,脉跳得很慢又很微弱,就知道内外俱虚,内外都虚掉了,这时候常常用到四逆汤。内外俱虚,即阴阳两虚,轻则「四逆汤」」重则「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在这是补气的,在张仲景的观念,人参是专门对肠胃功能的,所以心下痞的时候常常用人参,甘草干姜是对脾阳,附子是对肾,让脾阳和肾阳恢复,因为胃功能不好,所以再加人参下去,让胃也好。

子恒试注
攻下之后,再用汗法治疗,可能会出现寒颤,脉象微细,原因是内外阳气俱虚。攻下伤里阳,故见微细脉,脉微细主阳气不足;发汗伤表阳,表阳虚故见振振恶寒。互参第59条论述的是下、汗之后,津液亡失,小便不利;本条是下、汗之后,表里阳虚,振寒脉微细。
【互参条文】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后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身无汗,自衄者,愈。
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自我测验
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