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导读:《医林改错》(个人观点)

 liyh65 2016-11-25

虽然王清任亲自观看了许多尸体,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绘了他所亲历见的脏腑解剖,提出了传统脏腑理论中的诸般错误,对我国传统医学解剖有重要的革新意义,但他对诸多脏器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仍是错误的。除了对人体解剖方面的贡献外,书中更多的篇幅论述了王清任对气血为病,特别是气虚血瘀证的诊治经验。此外,书中脑髓说中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在《方叙》中,王清任说:“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查证有王肯堂《证治准绳》,查方有周定王朱绣《普济方》,查药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书可谓医学之渊源。可读可记,有国朝之《医宗金鉴》;理足方效,有吴又可《瘟疫论》。其余名家,虽未见脏腑,而攻发补泻之方,效者不少。余何敢云著书,不过因著《医林改错·脏腑图记》,后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矩,并非全书。”可见王清任并没有因为解剖上的新认识,而完全抛弃了中医学理论。但在书中最后《辩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篇中,王清任却并不认同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且认为汗为血化是错误的。本书其余部分,作者重点的强调了气血为病的治疗经验和理念。抛弃前面三分之一的解剖部分,直接阅读后面治疗部分,似乎并不受解剖的影响。

下面是我在阅读解剖部分摘录的经典语句,我觉得抛弃解剖部分阅读这些就够了。后面的方用及病论更值得学习研究。尤其同时活血方,为何用药选择有所差别,最值得研究,而作者并未点明。

方用中包含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病论中讨论了半身不遂、瘫痿、瘟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小儿痘疹、痹证、怀胎。

“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

“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

“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试看痫症,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血有亏瘀,血亏必有亏血之因……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

“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深,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若午后身凉,发烧片刻,乃气虚参芪之症。若天明身不热,发烧止一阵,乃参附之症,不可混含从事。”

中医经典导读:《医林改错》(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