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清任亲自观看了许多尸体,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绘了他所亲历见的脏腑解剖,提出了传统脏腑理论中的诸般错误,对我国传统医学解剖有重要的革新意义,但他对诸多脏器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仍是错误的。除了对人体解剖方面的贡献外,书中更多的篇幅论述了王清任对气血为病,特别是气虚血瘀证的诊治经验。此外,书中脑髓说中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在《方叙》中,王清任说:“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查证有王肯堂《证治准绳》,查方有周定王朱绣《普济方》,查药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书可谓医学之渊源。可读可记,有国朝之《医宗金鉴》;理足方效,有吴又可《瘟疫论》。其余名家,虽未见脏腑,而攻发补泻之方,效者不少。余何敢云著书,不过因著《医林改错·脏腑图记》,后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矩,并非全书。”可见王清任并没有因为解剖上的新认识,而完全抛弃了中医学理论。但在书中最后《辩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篇中,王清任却并不认同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且认为汗为血化是错误的。本书其余部分,作者重点的强调了气血为病的治疗经验和理念。抛弃前面三分之一的解剖部分,直接阅读后面治疗部分,似乎并不受解剖的影响。 下面是我在阅读解剖部分摘录的经典语句,我觉得抛弃解剖部分阅读这些就够了。后面的方用及病论更值得学习研究。尤其同时活血方,为何用药选择有所差别,最值得研究,而作者并未点明。 方用中包含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病论中讨论了半身不遂、瘫痿、瘟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小儿痘疹、痹证、怀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