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论书诗研究札记(十六) ■蔡显良

 伯乐书香小屋 2016-11-25




论书诗研究札记(十六)


■蔡显良


  (三十三)“石压蛤蟆”但率意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禂。

  最能集中体现苏轼“尚意”思想的一首诗,就是上面这首仅抄录部分的《石苍舒醉墨堂》。北宋书法“尚意”的思想首先是由苏轼发动的。苏轼著文、为诗、述画皆以意为主,故其书法提出“尚意”显属自然而然之事。苏、黄互嘲“石压蛤蟆”“死蛇挂树”,米芾自嘲“刷字”,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他们“尚意”书法思想的指导下所催生的独特书法风格。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云:

  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二公大笑”不会假,但据此“以为深中其病”,未免妄度二人之腹。二人并非认为对方深中自己书法之病,而是诠释了引领潮流的一种勇气,直面创造与创新的一种态度!即使授人以柄,也不会停止前行。否则黄庭坚不会将苏轼推为第一:“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并作《题子瞻书诗后》对其书其诗大加叹赏:“诗就金声玉振,书成虿尾银钩。已作青云直上,何时散发沧洲。”而“诗就金声玉振,书成趸尾银钩”这句诗如果用来形容北宋后期论书诗的繁荣盛况,倒也精确。这一时期的宋代书法在苏、黄、米等一代大家的引领和实践下,演出了宋代书法史上最绚烂的华章。论书诗中标举的“尚意”思想,是宋代书论的最高表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尚意”书法的第一声春雷,它与黄庭坚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米芾的“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共同成为“尚意”书法的经典表述。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苏轼所言的“无法”并非真正的没有规矩,而是超越规矩之后的“顿悟”,“有法”之中的“无法”,“变法”之后的“无法”,是对法度最高程度的掌控水平与创新要求。

  需要饶舌的是,苏轼书法的内在目标是追求晋韵,崇尚平淡,而外在显现却是率性而为,个性突出。北宋书法经过早期的盲目复古、彷徨不前,到中期欧阳修、蔡襄等的崇尚魏晋、复兴古法,完成了“借古”的工作,为后期苏、黄、米的革新创造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到了北宋晚期开花结果,走进了收获季节。此时的整个文化氛围与文艺气候,亦为书法“尚意”的飙起推波助澜。禅宗思想的流行,文坛的复古运动,画坛的“逸格”祈尚,以及书坛本身的期盼创新等时代因素,使“尚意”书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苏轼与黄、米三人一起,顺应形势,藉古而开新,他们的书法成为后来者特别是南宋书家倾慕取法的对象。但是由于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见他们三人的鲜明个性化风格,并刻意追慕,却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他们成功背后所蕴藏的审美追求,必然导致己书无所适从,缺乏古意雅趣。或许南宋书坛复归沉寂羸弱,与多数书家步趋苏、黄、米书风,不思变革创新有直接关系。看来北宋末年董逌的那句十分精彩的话:“法度尽处,乃可言笔墨悬解。”既是对尚意书风的弘扬,同时亦宣告了北宋书法辉煌的终结。


  (三十四)“死蛇挂树”自潇洒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同时又是书法家的黄庭坚,自然不会少了论书诗的创作,共作有30余首。作为“尚意”书风的主将之一,在上面这首《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中,其被人引用最多的一句诗即为最能体现“尚意”思想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所尚之“意”,一指“晋韵”,二指称“率意”,强调书家主观能动的方面,非指随意而为、任意妄为。或许他此句诗中的“妙意”更为妥帖:“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他自述在黔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bó)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随意曲折”,只能“意到笔不到”,不能为书也。黄庭坚反对俗书,其“俗”字一当指“趋时贵书”等世俗之俗,其二大概即指这“随意曲折”之庸俗之俗了。

  黄庭坚曾谦虚地告诫朋友:“鄙书无法,不足传后……诚有意书字,当远法王氏父子,近法颜杨,乃能超俗出群。”黄庭坚自己亦认为从王书当中悟到笔法:“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其“尚意”的外表下,跳动的是“复兴古法”的心脏,流淌着师古尚晋的汩汩血液。崇晋尚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书法上有所创新,而其创新所高举的大旗即是与苏、米一起,反对俗书,标举尚意。从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坚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

  “北风古树折巅崖,苍烟寒藤挂绝壁”,有关苏轼与黄庭坚互相戏谑“石压蛤蟆”“死蛇挂树”的公案,大家均耳熟能详,从黄庭坚此句诗亦可看出些许端倪。黄庭坚崇尚的美学思想是不外露,尚含蓄,柔可绕指,轻若兜实。黄庭坚在《胡宗元诗序》中说:“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有所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则动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在这三种不同的审美观中,黄极力称道的是“寂寞无声,动而中律”的金石丝竹美。这种美以柔为刚,遇物而喜,胸次释然,比律而歌。这种美学思想明显承继了《诗经》风雅颂的和谐美,延续了老庄“自然而然,无为之为”的含蓄美。“学书池上一双鹅,宛劲相追笔意多”“移灯近前拭眼看,精神高秀非人力”,“宛劲相追”“精神高秀”,其追求的是一种刚柔兼济、精神高古、韵味绝俗的书法风格。“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月秋霜”,在黄庭坚的书法审美中,期待的是晓月秋霜,即一种萧散跌宕、心与物化、神与冥契的高绝卓荦的境界。其审美追求显然与“刷字”的米芾不同,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庭坚一边评米字“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同时亦给予批评的缘由了。苏、黄二人师友之间,互为知己,黄很懂苏:“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苏亦深懂黄:“鲁直以真实心出游戏法,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录细碎书,亦三反也。”二人拿各自书法的外在形貌互为戏谑的语词下,隐含的是心照不宣的相知与期许。如此的高深境界自然较难理解,故竟有人拿此典得出苏、黄书法是古代的丑书这样的结论,实在让人喷饭了。   (待续)


黄庭坚《苏轼寒食帖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