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东皮小屋 2016-11-25

                                               一  个人艺术简介

      

       王家宽,字锦堂、广缘、缘通、伸,堂号广缘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汇体书法创始人,国家一级书法师,国家二级美术师,获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顾问,1939年4月28日生于大连市,现居廊坊市。

    王家宽,兴趣广泛,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书画鉴赏、古钱币等方面,涉猎诸多,且有建树。学习书法,诸体皆工,且能使转流畅,融汇贯通,功力扎实深厚,在书法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1.《王家宽书法选》,启功题签,中国国际出版社;

    2.《王家宽书法艺术》(综合卷),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塑造中国新形象的大师级艺术人物》(张海、王家宽、沈鹏、欧阳中石、苏士澍五人集),中国文联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编,神州杂志社;

    4.《神州名家书画》,(张海、王家宽二人集),张海题签,中国文联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编,神州杂志社;

    5.《一代名家》,(欧阳中石、王家宽、沈鹏三人集),沈鹏题签,中国文联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6.《70年七大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沈鹏、古云、张海、王家宽、刘大为、王明明、蔚学高七人集),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7.《永恒的丰碑》,(纪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十五人集:黄永玉、欧阳中石、杨新力、殷国梁、刘大为、王家宽、何家英、夏平权、王太田、沈鹏、王文宏、言恭达、龙瑞、石福生、詹建俊),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8.《百年中国书画史》(1840—2015近当代名家作品选集),全书538页,自清末画家任伯年开始,共甄选67位书画家,王家宽作品详见第127—136页。该书由刘昌主编,沈鹏题签,中国文联出版社;

    9.《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苏士澍、王家宽、刘大为、范曾四人集),苏士澍题签,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

   10.还有《园梦中华时代楷模》(高新主编,王家宽为名誉主编,中国文献出版社)、《中国艺术大家》(刘冰山主编,欧阳中石题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二十余部大型画传和辞书,都收录了王家宽的书法论文和多幅书法作品......

     另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王家宽先后在国家一级刊物《建筑结构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1984年,他在构件破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能量法理论,推导出了各种形状的桩基承台设计计算公式,之后,通过了当时的国家计委主持的国家鉴定,被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之中,他本人也应邀担任了国家标准主编人之一,他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国家迄今在继续采用. 

                                            二  关于中国书法的心得和思考

                                                              王家宽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数千年,书家多如繁星,作品浩似烟海,其中能载入史册的极少,那都是泰斗式的人物,后来学书人可以从他们那儿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一个成功的中国书法家,应从二个方面做起:一是固本强基,二是守本图新。这里所说的“本”系指那久经历史淘洗而积淀下来的传统书法宝贵遗产。如何固本强基?最佳之路就是沿着历史的脉络,寻祖归宗,向古人学习。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当是秦代到唐代大约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国书法所涵盖的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框架体系,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构筑起来,完善起来,稳定下来。在这一时期内,中国书法的艺术成就和艺术水平已达到了最高境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古文等进行了改革,确定了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书体,同时也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隶书是萌于先秦,成熟于两汉的一种书体,到了东汉,隶书达到了鼎盛时期,确立了中国书法史上隶书艺术的巅峰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行书、草书、楷书竞相发展,日臻成熟。严格说来,是从这一时期起,中国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而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时代,而且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高峰时代。唐代书法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大力倡导,其书法艺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唐代的楷书(唐楷)其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楷书艺术的最高水平,影响之深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时代。自此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其他被历史所认可的独立书体。唐代的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都有突破性的发展,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时代。在这一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先后涌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的书法大家,如李斯、皇象、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李邕、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他们便是后来学书人的始祖宗师。这些就是中国书法的源,就是中国书法最牢固的根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本”。固本强基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这样,学书的路才会走得实,走得正。

 如何守本图变?这是坚持传统並在传统基础上如何创新的问题,也是自五代、宋、元、明、清到于今近一千二百年来书法家们在继承和传承中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唐朝终结后,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也如影随形而去。在进入五代时期,虽有杨凝式、李建中等书坛名家在鼎力传承,但毕竟时过境迁,往昔繁华竞逐的景象已不再。

 宋代书法,直接五代,上承晋唐,期间能守本图变,开一代书风者当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书法大家,他们突破唐代书法的严格法度,倡导突出个性的书风。宋代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高,次之是草书,其次是楷书,篆书作品极少。

 元代书法提倡复古尊贴,秉持晋唐书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时称书坛盟主、一代大家赵孟頫和书法大家鲜于枢,他们黜弃宋代书风,崇尚雍容古雅的晋唐书风,创造出崭新的元代书法风格,元代前后不过一百六十多年,但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书法前期书风甜美流畅,书体工整,但缺乏新意。明中期的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三位大家领骚书坛,带来明代的书法中兴,他们均由赵孟頫上溯到晋唐,功力深厚,成就卓著,自成面目。明晚期的徐渭、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等大家,其书法重在突出个性,追求自家风格。明代书法成就以楷书、行书、草书为重,篆隶书体少有问津。

  清代书法前期盛行贴学。因康熙崇尚董其昌,乾隆崇尚赵孟頫,因此董赵书风统领书坛,其代表人物有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其功力深厚。之后,书风日下,遂演变成千人一面的“馆阁体”。嘉庆之后,碑学兴起,蔚然成风,被历代书家冷落的篆体书,在清代得以振兴。碑学的代表人物是邓石如、康有为等,其书沉实朴厚,自成面目。王铎是最具代表性的清代书法大家,堪称是自明代以来中国书坛上一座突兀的奇峰,其书以传统为师,行草先宗二王,后宗米芾等,他将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雄健、强势的宏大书风,对后世的中国书法颇具影响。另有傅山、朱耷也是清代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其书风也极具个性。

 自清代结束到于今,一百多年过去了。民国时期的中国书法,仍沿袭清代书风。民国书坛不乏前朝遗老,如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曾熙、华世奎、罗振玉、李瑞清、梁启超等。活跃于民国书坛的名家还有张伯英、谭延闿、于右任、弘一上人、王福厂、余绍宋、沈尹默、马一浮、叶恭绰、胡小石、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等。其中佼佼者当属吴昌硕、于右任。吴昌硕是集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家,其书以篆书和行书最具特色。于右任是近现代的中国书法大家,他在研究北魏碑刻艺术基础上形成的行书风格,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同时,他在对历代草书进行认真学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标准草书”,为推动草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是中国和平崛起,全面复兴的时代,中国书法也进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时期。当代书坛,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说到当代书坛,人们不会忘记先后作古的林散之、沙孟海、启功三位大师对中国书法发展做出的贡献。林散之先生天性纯朴、聪慧,诗书画皆能,以书为重,尤擅草书。沙孟海先生是著名学者,其书上溯宋元唐晋,诸体皆工。尤以行书及榜书见长,其书浑厚、苍劲、雄迈。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古书画鉴定家,诗人、画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大家。他在古碑帖的研究上卓有成就,先生不仅书艺高,人品亦高,其人格魅力为现当代书家楷模。还应该肯定和赞誉的是中国书坛的领军人物、当今在继续引领中国书法艺术前行的沈鹏、欧阳中石两位大师,他们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也必将载入史册。

  时代不同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也应与时俱进。人所共知,古代书法是人们语言交流的主要承载工具,其记事功能是首位,其次才是艺术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书法的记事功能已基本消退了,中国书法要生存并要发展下去,必须要“换位”,即把书法的“艺术性”放在首位。因此,提升书法的艺术性和拓宽书法的艺术功能,是当代书家和后当代书家坚持在传统基础上求变创新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说到书法的创新,古往今来,书家基本上都在复制同一种方法,即在自己所工的某一种书体上,刻苦努力,严守古法,不越雷池,期许能有所突破。自五代、宋、元、明、清到于今,都是这样走过来了,近一千二百年了,虽然其中不乏佼佼者,但能与唐及唐以前那些大家比肩者,廖无几人,鲜有超越者,可见,用古人创造的思维方法,去超越古人创造的极限高度,是何其困难。可以认为,近一千二百年来,书法家们的主要贡献是在于对中国书法的继承和传承,从整体上看,中国书法基本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从传承的视觉看,这种学书方法卓有成效,是应该肯定並且还要坚持下去的,传承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者抛开这个基础,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从发展的视觉看,固守这种学书方法,又是人们在不自觉中为自己圈起了一道藩篱,传承不能取代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古法,跳出藩篱,走不出,跳不出,发展同样是一句空话。发展,从来都是历经坎坷,困难重重,走在前面的探路者,还经常会有蒙受各种非议的尴尬。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很艰难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历史过程。

  近些年来,王家宽在努力学习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一直在认真、刻苦地致力于当代书法书写形式的探索,努力尝试用“汇体书法”的形式来创作当代书法。作为“汇体书法”创始人,他师宗古人,诸体皆工,且能使转流畅、融会贯通。所谓“汇体书法”,就是在不改变或基本上不改变中国传统书法体系中的篆书、隶书、楷书的文字结构形态的基础上,适度改变或完全改变其书写法则和运笔方法,进行单体或多体并存、相互契合、融汇化一的书法创作形式。具体可分“汇体正书”、“汇体行书”、“汇体行草书”三种形式。“汇体正书”是运用正篆、正隶、正楷笔意将其融汇契合而创作的一种正书,这种正书,不是篆书、不是隶书、不是楷书,但又似篆书、又似隶书、又似楷书,是界乎其间的变异正书,这种正书完全承袭了原有书体的文字结构形态,只是淡化或适度改变原有书体严格的运笔法度;“汇体行书”是将传统篆书、隶书、楷书用行写的笔法而形成的一种融汇契合的行书,这种行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书,而是一种涵盖了除传统草书以外所有传统书体的广义行书;“汇体行草书”是将传统篆书、隶书、楷书用行写的笔法而形成的行书,即广义行书与传统草书揉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行草书(不存在独立的汇体草书),“汇体行草书”则涵盖了所有的传统书体。

“汇体书法”,给人们带来的是全新的艺术视觉刺激和完全不同的艺术感受,这是一个空间十分广阔的艺术天地,在这里,书家们可以尽展才华。由于书家不同的爱好和取向,汇体的相汇思路就会不同,思路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才可以创作出多种多样、风格遒异的优秀作品。具体做法有两体相汇、多体相汇、有一体为主,多体相辅之汇等。在“汇体行草书”的创作过程中,如果能把传统草书的灵动变化和穿针引线作用运用好,将会明显提高整幅作品的精、气、神,从而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汇体书法”的创作,要整体设计、通幅考虑,这是多种书体的综合艺术,既要展现不同书体的个性艺术魅力,更要体现诸体之间相互依存和融合化一的关系,突显整体的艺术美。一幅成功的“汇体书法”作品,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会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总之,“汇体书法”,胎生于传统书体,受哺于传统书体,但已不是传统书体了,而是传统书体“联姻”后的“混血儿”,它完整地承袭了传统书体的文字结构形态,它淡化了並已不再囿于传统书体非常严格的书写法则,从而,将千百年来各立门户、壁垒森严、法度严格、泾渭分明的传统书体,通过不同的变化而整合起来,汇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新的书体,即“汇体书法”。“汇体书法”是书法创作探新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个大课题,新事物,前面的路还很长,困难还很多,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关于中国书法的心得和思考,仅是个人学书的体会,不当之处,尚希见宥。

                              2016-07-25  修订稿

                                                                                                                                             

                                                                  作品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目录

(点击查看原图更清晰)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书法1:王家宽书法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