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極拳說十要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

 光明012 2016-11-25
悦太极   中国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认证商标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國。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問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仍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為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為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問矣。九、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邉湃绯榻z“,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意焉。

悦太极转载网络文章

 

19342,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这是一本太极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

其一自杨露禅、经杨健侯辈、至杨澄甫辈,祖孙三代练拳、传拳,都是口授身传,不立文字、未留系统拳照。至杨澄甫才首次以亲自示范的成套拳照为基础,撰述成专著。由口授到有书为据,这是一个转折,或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其二《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作者在《例言》中强调: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这种情况,是人为地对原传拳架的改变。就拳架传承的一般情况而言,拳架在自然传承中出现变化也是难以避免的。由于传习者各自的武术基础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性格和体质不同等,对原传拳架的理解不会尽同,采取的修练方法也不会尽同,于是,形成的擅长技法(所谓绝招)和练拳风格必然有异,这就难免所习拳架和拳式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杨氏祖孙三代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各自的传人、再传人同样会因为上述原因,引起所习拳架和拳式发生一些相应变化。唯此,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要统一,必须有个标准。杨澄甫定型架发挥了这个标准作用。杨式太极拳从不强调统一标准,到强调无二法门的统一标准,应该说是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里程。

 

广告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