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令为要诀,松柔是灵魂

 CeizhuPan 2019-02-13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杨氏太极拳具有实用技击性、高度艺术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要练好,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现根据杨振铎老师平时授拳的一些拳理要点融合自己二十多年来学拳所悟,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同磋裨益。

王白玄老师体悟杨氏太极拳拳理要点拾萃系列——心令为要诀,松柔是灵魂



所谓心令为要诀:即“十三势行功心解”:“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郑曼青解释为:“心为令乃太极拳惟一之要诀。”意思是说,手足决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又拳论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即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如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动作叫“妄动”,那只是轮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极拳。故盘架之时,应使每一式动作都切实体现“意在先、身在后”。“打拳心是主”,即以心意为主,以思想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如江河之水势的一个动荡样子的行拳要诀,切记:“心为令,气为旗,要为纛”要领悟。望拳友体验之,自有得也。


松柔是灵魂:太极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任何拳术、任何运动都不能比。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那就是一个“松”字。练太极拳“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下面我们看一看前辈及大师们是怎样论述“松”的功用的。

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并对郑曼青说,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说: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

李雅轩说:“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太极拳的要求是要放松,并且要松的很松,完全以意识鼓励着身势来动,丝毫不用一点力。如这样的练法,走出劲来,味道才厚,如不是这样,就做不出太极拳的味来。”并又讲述:“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你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的很咧。”

王新午说:“太极者,内功也,其旨在引劲导气,故其体也主柔,其动也主缓。柔则劲不滞,缓则气可均。发于内而动于外,脏腑、神经、五官百骸动则皆动,静则皆静,神意气劲相与为用,感而遂通,内外合一者也。故曰:极柔软然后极坚硬。”

杨振铎老师谈到:“上肢放松,必须通过沉肩垂肘、坐腕舒指,放展它、松开它,越松越有劲。”又说:“希望做时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放松,内劲就贯穿,意念就集中。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就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以上前辈大师们说的“松”,可见无论在练拳和推手中松的重要性。所以“松”是练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求,是太极拳的灵魂,决不可掉以轻心。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松呢,杨振铎老师讲:“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

首先,要心气放松,即以心意相守于丹田,神意内含,以存静养,然后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达到真正的放松。

其次,肢体肌肉放松,九大关节(即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节节松开贯穿,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做到陈微明前辈所讲的:“推其手,腕松开;推其腕,肘松开;推其肘,肩松开;推其肩,腰松开,所有关节如互不相关的链子串在一起,节节松开,对方之力便不能达于己身,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必为对方牵动或推出。”

第三,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近一二百年来,先贤宗师不断在实践中演练,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知,是真理性拳艺。如练来练去,内功不上身,究其原因,是在把握“用意不用力”的认识不够准确。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得很清楚:“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故太极拳重在锻炼精神,是神意气的运行,纵然是意,也要出于自然。多在动作上沉着的想象。毫不造作,不拘谨、不张狂,不追不贪不过不散。不要刻意的去做一些动作,切忌用拙力,用意则养,用力则伤。所以,用意不用力是非常准确的练法。并且把这一要求指为通向“阶级神明”的道路。

第四,杨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之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也,所以千万不能失去自身的绵软,因周身运动往复,皆精神意气之运动往复,日久用功自能出真功。

第五,杨振铎老师说:“要松,要松,但不能空”。固“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不能软塌塌的松,不是松懈的松,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惟自尾闾至百会要有意气一贯,所谓“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第六,克服一些不松的现象:揪着心、拿着劲、端着架、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如有这类毛病是放不松的,也就练不出真功夫。

杨氏太极拳属内家拳,要注重太极拳内功的培育,非松不可。太极拳的特性就是要求凡练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口腹不可闭气,腰腿四肢不可起强劲”。练到内动不令人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柔腰百折若无骨”,松到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这样高标准的松,太极拳特有的好处自能体现。体用兼备,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总之,练习太极拳者,必须先明体用之要义,而论致用,必先在体上下功夫,体为本,用为末,体全则用备。若论养生之道,则更无论矣。过去,传统杨氏太极拳授拳分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进行,而且内外有别,尤其心法更是严格。而“五大拳论”、“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更有“杨门传抄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则是我们今天练习太极拳的体用大全,心法指南,秘法要诀。但非得有师承、有悟性、有恒练,三者缺一不可。如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进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