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老师要求特训部同学每人讲一堂课,以我目前的水平还真不具备讲课的能力。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读诗背诗的一点心得。 因为上学时课本里的古诗老师都要求背诵,渐渐也就喜欢上了背诗。 背的多了,懵懵懂懂就觉得唐诗和宋诗好像哪儿有明显的不同,于是我就开始搜罗这方面的文章论述。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诗人眼中,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月光地映照下,既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又像一只银盘,而美丽的君山就像盘中的一只青螺。可谓想象奇特,比喻贴切。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而同是写庐山,我们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大家应该都学过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以景起,以理结,说池塘之水之所以清澈,在于有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世间之事也是同理。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 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山谷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比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如苏轼的《百步洪》: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
版权说明:本文由随意诗社编辑 转载请注明“随意诗社” 编辑/七女 审核/郝学敏 suiyishishe666 |
|
来自: 雨雪霏霏vwngx3 > 《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