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leafcho 2016-11-25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我的文章还没有进入正文之前,我急不可耐地先推出几张图片,有点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思。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翻拍的本事很小儿科,使这些图片的质量大打折扣,甚至惭愧的感觉给玷污了,但我相信,你看了保准会眼前一亮,心间跟着发出一阵震颤。

这就是我从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本》里边选出的几张。

我得回头啰嗦几句。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并肩携手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学业,随后在加拿大走进新婚殿堂,取得双赢,衣锦还乡,返回故土。

1931年,两人同时加入了营造社。所谓“营造”,翻译成白活,就是“建筑”。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建筑科学的专门机构。梁思成担任研究部主任。可他的研究,是以古建筑为课题,以大地为纸,以两脚为笔,行走在荒山野岭间。

梁思成第二任夫人提供过这样的数据:营造社在北平期间,除测绘故宫的重要建筑六十余处及市内的安定门、阜成门、东直门、宣武门、崇文门、新华门、天宁寺、恭王府外,还离开北平调查了一百三十七个县市,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一千八百二十三座,详细测绘的建筑二百零六组,完成测绘图稿一千八百九十八张。

数字看来枯燥,但像乐曲中的音符,使被比喻为凝固音乐的建筑,充满了诗意。这是近似“大江东去”那般豪放的诗意,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闲散,轻巧。

1932年4月,梁思成的蓟县独乐寺之行,是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考察的开篇,通过悠远的历史隧道,与老祖宗留下的土木遗迹的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像一部高亢交响乐的序曲,激昂深沉的旋律在山河之间轰然响起。

梁思成在电话中向林徽因报告平安:“那里没有土匪。四个人住店一宿一毛五。”同时,他记下了“第一次”的感受:“独乐寺的观音阁,高踞于城墙之上老远就能望见。人们从远处就能它栩栩如生和祥和的形象。这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座重要而如此古老的建筑,第一次打开了我的眼界。”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木建筑。兴奋之余,梁思成反复翻阅随身带来的那部宋代出版的建筑经典《营造法式》,用书中列出的尺寸,一项一项地比较了独乐寺各个建筑部件的尺寸,得出了超乎想象的完美结论,让这位初试手脚的探宝者,“漫卷诗书喜欲狂”了。

我在文章最前面展示的两幅图像,正是这次考察的心血结晶,可以想象,梁思成该怎样平息内心的悸动,怎样控制手指的颤抖,在喜悦与满足中,完成了他的图像处女作。

第三第四两幅,应该是梁思成绘成的全部图像的置顶之作,因为它脱胎于一次也应该属于置顶那样的超级考察。

1937年6月,梁思成在林徽因伴同下,在山西五台山附近寻寻觅觅地在找一座好久耸立在他们心头,一座与杜甫李白同属一代的寺庙。在他们的记事里,这样写道:“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说不准这是上天有意安排的考验,探测他们寻找心中目标的忠诚程度。可能得到了认可,终于让他们在五台山脚下的背面山坡,发现了蒙着厚厚岁月尘垢的佛光寺。

林徽因在这次考察中,立下汗马功劳,她以女性的细致灵敏,发现了那一行一字胜过千金的文字,证明了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57年。梁思成满怀发现新大陆那样的惊喜,激动不已地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它们是稀世之珍,但加在一起就是独一无二的。”不长的两句话,一连出现了好几个“唐朝”“唐代”,这绝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特意的强调,是对远古文明顶礼膜拜的赞美,也是为打捞到古建筑的“稀世之珍”,倾吐出的惬意和骄傲。

1940年,“烽火连三月”,为躲避战乱,营造社转移到了四川的李庄。梁思成一家陷入空前的清贫中,为柴米油盐,稍微值点钱的东西,派克自来水笔,手表都送进了当铺。梁思成苦中取乐,对林徽因说,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是不是可以清炖?

物质可以短缺,精神始终丰盈饱满。就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协助配合下,伏在自己动手做成的白木桌上,用一台老打字机,鸭嘴笔,墨水,格尺这么一些最简陋的器具,借助昏暗的灯光,那些保存完好的考察时积累的一摞摞照片,图纸,记录作为基本资料,像是长了眼睛,露出期盼的目光,希望尽快把它们转换为学术成果。梁思成内心也日夜涌动着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的使命感。于是,在林徽因协助配合下于1941年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1944年完稿后,1946年又完成了英文版的《图说中国

建筑史》,我们看到的这本手绘图像,就是从《图说中国建筑史》的插图中,选出53幅编辑而成。再看两幅。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梁思成手绘图像的美,一点不输给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言道,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对建筑科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所以对这些图像的学术价值,不敢插嘴说三道四,只好看看热闹。

凭直感,图像让我体验到少有的美的享受,说简单点,就是觉得美。在和谐匀称的构图中,无论直线曲线,或者一条短短的弧线,都描绘得那么简洁,流畅。一个个微末的细节,全处理得一丝不苟,精确严谨。乃至作为注解的中文英文,也书写得工整秀丽。当作艺术作品欣赏,一点也不离谱。

图像的美,更体现在它的内涵之中。画面无比的素雅洁净,没有一点俗世的纷扰喧哗,平生出一派“何处惹尘埃”的禅意。我不知道梁思成有没有宗教信仰,但从图像里,却能看出他对佛陀的虔诚尊敬,唯有如此,他才会摆脱滚滚红尘的干扰,沉下心来,一笔一笔完成这些杰作。这种精神境界,也给予我们莫大的陶冶,是一场美的洗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